晋城工作五年拾零(节选)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8-03 00:00作者:李雁红来源:晋城党史网

2003年2月16日至2008年2月15日,我在这座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的年轻城市里,工作生活了整整5年,先后担任市长、市委书记。这5年,正是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的重要时期。我与这里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构建的战略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制定并实施了“1165”的发展战略。

为生命而战

2003年春天,我刚当选为晋城市市长,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人们谈“非”色变,人心惶惶。怎样守住晋城这方净土,如何确保晋城人民的生命安全,作为刚刚上任的市长,我心急如焚。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安排,市委书记张少农同志和我亲自挂帅,分管领导亲自参加,成立了全市抗击“非典”领导组,带领全市人民投入到这个史无前例的战役中。在近百个不眠的日子里,我们并肩作战,沉着应对,审时度势,临危不乱。我们结合晋城实际,制定了“防大于控、控大于治、预防为主”的防控思路,坚持“宁可信其有,不可当其无;宁可失之严,绝不失之宽”的防范原则,构筑起“市自为战、县自为战、乡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四级防范网络体系。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仅经历了与这个恶魔殊死搏斗的艰辛,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役中汲取到了宝贵的执政经验。

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充满信心无坚不摧的根本保证

突如而来的“非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一场蔓延速度极快、涉及范围极广、防治难度极大的疫病。面对这场灾难,党中央处变不惊,以最快的速度果断做出部署,成立国务院抗击“非典”领导组,把抗击“非典”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与“非典”病魔展开殊死搏斗。中央建立了上下贯通、部门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非典”防治工作。在那段时间,我们除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中央有关“抗非”的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外,还每天从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上关注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非典”的最新指示。他们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深入到“非典”疫情严重的区域,鼓励患者战胜病魔。他们呕心沥血,奔波在医院、社会、公共场所等人群集中区,安排部署具体防控措施。他们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出政策、拨专款、建医院,倾全力保证“非典”防治的一切需要。每当看到这些情景,我都热血沸腾,信心百倍,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周密组织,使人民群众从谈“非”色变的惊恐中平静下来,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抗击“非典”的坚定信心,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我们团结一心夺取抗非斗争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有人说,做领导总比群众好当,我要说,当领导,尤其是当一名人民满意认可的领导,绝非易事。当领导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执着坚持吃苦受累。在“非典”肆虐的日子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不仅要求有关部门每天必须将相关情况进行详细的汇报,还在领导层设立了“每日案头必读”制度。在这段特殊时期,先后共刊发了67期“案头必读”,为领导的决策、民情的传达以及疫情的有效防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发生疫情的第一天开始,市领导就坚持白天在一线视察疫情防控、晚上在办公室批阅文件。“非典”期间,我前后22次对抗击“非典”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批示,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这些工作都是在深夜或凌晨完成的。如今,再翻阅当年那些密密麻麻的倾注着责任和心血的文字,回想起当时数百天如一日的执著坚守,才更深切地感受到,党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最高准则,把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作为重中之重。非典再次生动地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正像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七·一”讲话中所说的:“中国共产党最博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真挚的爱也是爱人民,最真切的爱还是爱人民”。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战场,无论是身在繁华的闹市,还是偏僻的山区,每一个人都有知晓疫情的权利,每一个感染者和疑似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生命在这一刻彰显的如此平等、珍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汇聚成全民族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

2003年6月28日,当我获悉省里要求不再每日专报防治“非典”的消息后,感到无比高兴。这表明,我们与非典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大家日思夜盼的正常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秩序就要恢复了。在最后一期《每日案头必读》中,我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志们,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山西,在我们的晋城,在我市220万人民全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全市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和全市的白衣战士一起,在同“非典”的顽强斗争中,表现出了大智大勇、无私奉献、不事张扬的高贵品格,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可贵精神。这种品格和精神,令人感动和振奋。作为在这场特殊战斗中和同志们一道走过来的我,对这段日子,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阴霾已经过去,明天的太阳会更加鲜艳、更灿烂。”

也正是在抗击“非典”的亲身经历中,我对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了初步的认识。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理论后,我对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抉择。我深感党的英明伟大。

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智慧源泉

东四义村是全国卫生战线的老典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以其一以贯之的洁净卫生闻名全国。至今,他们还珍藏着毛主席亲笔题词的奖旗和周总理签发的奖状,作为村里的“镇村之宝”。上世纪80年代,我在省委办公厅工作,随同领导同志到过东四义村,为她的洁净和美丽折服,写了一首《赞东四义》的小诗:

“人说你是江南水乡,

我说你是美丽的姑娘,

“东风湖”这面明镜,

照出你秀丽的脸庞。

静静的院落花香果香,

姑娘,莫不是你的芬芳?

亮亮的街巷笑声朗朗,

这分明是你在歌唱。”

虽然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村子的村民坚持清扫的良好卫生习惯始终如一,形成了“小扫天天有、大扫三六九”,“办公场所干部扫、公共场所专人扫、房前屋后自己扫”的优良传统。

“非典”初期,我到东四义村检查工作,村党支部书记田真炉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跟我说:“我们不怕‘非典’,我们这里也不可能有‘非典’。因为我们多年来养成了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的良好习俗,疾病是肯定进不来的。”他落地有声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思量很久,感触颇深。我想,发生任何“灾”、“疫”,都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造成的,“非典”之所以在全国肆虐,其根源不正在于此吗?公共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差都为疾病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大疫面前,东四义村能够处变不惊,靠的就是预防为主的长效机制,就是紧紧把住了预防这个关口防控到位。我从这个普通村庄的治理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意识到“防控就是最好的治理”。在返回的路上,我和随行的领导果断决定,把“防大于控、控大于治、预防为主”的防控思路进一步明确为指挥全市抗击“非典”的总原则。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正确的,也是有效的,为遏制疫情的传播发挥了关键作用。

毋庸讳言,“非典”是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的一次严峻挑战和考验,但我觉得“非典”更是一次契机,让我们的党心、民心前所未有地紧紧凝聚到了一起。

每每灾难降临,中国人民总是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手相连,共同面对。比如今年的雪灾,今年的特大地震,面对灾难,我们感受到的正是13亿的坚强力量。

在那次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这种精神。

按照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各地在短时间内要建立一所抗“非典”预备医院。建医院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巨大的资金从哪里来?光靠市财政拨付有困难,怎么办?为此,我们召集社会各界想办法筹资金。市政府从财政拨付1000万元,闻讯而动的各企业、个人纷纷支援,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在抗击“非典”的旗帜下,紧紧凝聚起来,化作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资金有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优的质量建起抗“非典”预备医院。办法仍然是调动各方面、每个人的积极性,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经过建筑工人连续一个月的昼夜奋战,晋城市的“小汤山”——抗击“非典”预备医院,终于如期顺利竣工。剪彩仪式上,看着崭新的病房,我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大家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动人场景,心里升腾起一种由衷的敬意。这是一份对英雄人民的崇高敬意,一份对伟大祖国的崇高敬意。

抗击“非典”之所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关键在于有许许多多为抗击“非典”默默付出辛劳和努力的人,有白衣天使、人民警察、企业家、新闻记者等,太多的人太多的感动汇聚成一曲感人的交响曲,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不竭动力。

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是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

抗击“非典”是一场人民战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至为关键。回忆如火如荼的“抗非”日子,总有许许多多的熟悉感人的脸庞浮现在脑海里,让人心潮澎湃,段永芳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年仅57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永远倒在了抗击“非典”的特殊战场上。

段永芳是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乡西尧村党支部书记,在“非典”横行时,作为村支书的他,不顾自己疾病缠身,多次召开村“两委会”,研究部署防控办法,严把进村关,普洒消毒液,还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厕所、畜圈洒生石灰灭菌。当他看电视得知晋城市发现的首例“非典”病人确诊前和他们村里的两个村民有过接触嫌疑时,不顾三更半夜,马上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隔离措施。他斩钉截铁地说:“‘非典’快到家门口了,我们绝不能让它糟践了乡亲们。作为支书,我守土有责。”当得知村里一位小伙子把在外打工的女友领回家时,他立刻找上门,好说歹说,终于说服小伙子把姑娘送出村。就在这时,段永芳突然天旋地转,眩晕乏力,难受地蹲在地上。他并未休息,强忍着病痛,联系好消毒药,赶到乡里跟儿子要了2000块钱,派车将药拉回村。第二天,他仍不停地在村里巡查,终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地。临上救护车时,神志已不太清楚的段永芳还在嘱托村民:“消毒药买回来,记住,要按时打药,千万不敢遗漏一户。”路上,他紧紧拉住女儿的手说:“我要是回不来了,你们一定要把我埋在山坡上,不许大操大办……”说完就昏迷了,再也没有醒来。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崇高的境界。每每想起这些时,我就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千千万万像段永芳一样默默无闻地战斗在基层第一线,为人民无怨无悔、赤胆忠心的党员领导干部,才是打赢抗击“非典”斗争最后胜利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责任和信念构成了共和国不倒的脊梁,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才会生生不息,兴旺昌盛。

建设宜居美好家园

抗击“非典”过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从而健康、幸福地生活。

两河治理

众所周知,晋城是煤炭大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度时期曾被有些媒体戏称为“坐在垃圾上的富翁”。《小二黑结婚》那段脍炙人口的“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的美丽景象也因污染严重而面目全非。

洁净美丽是城市的生命。一座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中想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化城市,美,尤为重要。

要想让城市美起来,从哪里入手?水是城市的灵魂。像许多城市一样,在晋城市中心,也有贯穿全市的两条河,十里东河、西河。但这两条河在治理前,不仅不是城市的灵魂,它已成为窒息这座城市的“龙须沟”。

初到晋城,我在“两河”沿岸居民的走访调研中,发现了一个很是奇怪的现象。许多居民,所有的窗户都用木板钉得严严实实,大白天也得开灯,整天就生活在昏暗之中。问起情况,他们说,如果不采取这种办法,家里就全部是灰尘和蚊蝇,到处弥漫的是臭味和煤灰。听到这些,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痛彻心扉!作为人民的市长,惭愧焦急。考察之后,我深情地对大家说:“我们的GDP宁可减少几个百分点,也不能让老百姓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就是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治理两河,治污变美。一定要让大家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两河”治理是一项浩大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对于这项利民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拨款1000万元予以支持。但由于这是一项特大型工程,共需要投资2.2亿元,除省、市财政拨款外,资金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此情况下,晋城人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支持这项工程,这让我震撼、振奋、感激、敬佩。大家有钱出钱,有力使力,晋煤集团慷慨解囊拿出3000万元,兰花集团拿出2000万元,晋城市煤炭运销公司斥资1个亿,为“两河”治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此次治理涉及面广,拆迁面积大,单位多,人员杂,为了保证顺利拆迁,我和张少农书记及分管市领导多次召开协调会,定政策,出计谋,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妥善安置拆迁的百姓。令我感动的是,拆迁工作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充分理解和全力支持。上党戏剧院忍痛割爱牺牲了自己的办公楼,支持拆迁;许多家庭拆掉了娶媳妇的新房,拆掉了致富创收的鸡舍猪圈,搬走了红红火火的企业和开张不久的商店……。正是人民群众这种无私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鞭策着所有参与“两河”治理工程的建设者,斗志昂扬,日夜奋战,按期高质量完成了这项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2005年,“两河”综合治理工程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鲁班奖”。

如今,东河、西河中流淌着的清澈的水,是污水经过回收净化处理后的循环利用。河面上凌驾于高空的彩虹飞桥,河边郁郁葱葱的绿树红花和如茵芳草,清水四溢的水上乐园,绘就了这座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像一条玉带直系可爱的城市。

郭沫若同志当年曾有一首诗《天上的街市》,地上的人们向往美好的星空,美丽的银河和闪闪的群星,组成了一个无比漂亮的街市,偶有一朵流星划过,“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如果天上确有这样一座街市,我想,那里的“人们”从天上俯瞰到今天晋城“两河”的美景,定会像郭老一样赋诗赞美,深情向往。

城中村改造

如果说晋城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感受到新的气息的话,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城中村则是城市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位在城中村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对我说:“只要一下雨,我们这里就成了‘水泥路’,而天一放晴呢,又成了‘扬灰路’”。这里居民混杂,巷狭道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治安隐患多,已经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软肋。市委市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合力围剿“城中村”的集结号吹响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改造,谁来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成为决策者的难题。经过认真调查研究,2003年5月,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城中村改造要坚持“以地养城”的原则,“改造区内的土地拍卖出让收益,原则上全部用于建设”。经过市国土局、城区等各方努力,黄华街西区2000户近万人的改造工程如期完成。既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又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我省城中村改造的样板。而今,这片曾经人见人烦的“城中村”,拂去旧日苍颜,高楼林立,鳞次栉比,以青春靓丽的新姿矗立在繁华热闹的街心,每到夜晚,各色霓虹灯在夜幕中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让人心旷神怡。

一位搬迁到新居的古稀老人喜极而泣,拉着我的手颤巍巍地说:“几十年了,没有想到我活着还能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亏了你们!”多么淳朴善良百姓啊!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我反躬自省,自感惭愧。就是这些朴实的话语,鞭策着我们在今后的路上奋勇前行,不敢懈怠。

绿化城市

到晋城工作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怎样创优生活环境和发展投资环境,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我脑际。经过调研,我们萌生了一定要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的愿望,让市民享受到一个树木环抱、绿荫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茏的绿色空间。

晋城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像许多北方城市一样,因气候的原因和树木的稀少而不能尽显其光辉。要让城市美起来,没有绿色的渲染与烘托,她的美就会大打折扣。基于这一构想,2003年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切入点,大打一场绿化城市的大会战。

几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部门行业,无论是在专项会战中,还是在平时,都率先垂范,和市民并肩战斗,挥锹培土。我们按照科学的种植理念,采用乔、灌、花结合的立体绿化手法,打造完善了四季常青的“雪松一条街”和三季有花、立体感强的“松柏一条街”等精品街道,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价值。兴建了13座总面积达250公顷的绿色公园,成了市民休闲郊游的好去处。

市区东出口和南出口是我们绿化的重点。过去出口两边是光秃秃的黄土坡,满目苍凉,通过几年努力,我们在两个出口处分别移植了各1000亩的成树装点绿化,使城区面貌大为改观。今天,无论你从南口的河南省进入,还是从东口本省的长治进入,当你驶入晋城市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雪松的海洋,是满眼的绿色,而晋城就掩映在这绿色的海洋深处。

5年间,晋城市用于园林绿化的资金达到12.61亿元,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绿地面积达到906.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3%,绿地率达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全部超过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与此同时,实施了“畅通、蓝天、碧水、绿化、香化、美化、亮化、净化”6大工程。市区2级以上天气由2002年的59天提高到2007年的320天;综合污染指数由2002年的5.79%下降到2.48%。完成了集中供热工程,新建成7.5万吨污水处理厂和500吨垃圾处理厂。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正是这一串串的数据,见证了从昔日的尘土飞扬、污水横流到如今的绿色葱茏。铺天盖地造绿,摧枯拉朽治污,如今的晋城,树绿,花红,天蓝,水清,老人乐,孩子笑,一幅美不胜收的人间美景。古人所吟哦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良辰美景,正在晋城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充分展现。

也正是在这一串串数据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辛劳,饱含了多少人热切的期望和无悔的付出。我忘不了城建、国土、规划、林业、环保、园林、执法战线及相关部门和城区的各位同志,特别是忘不了那位勇于吃苦、任劳任怨的“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王小宽同志,他是弘扬时代精神的楷模,是几十年如一日种树不止的老黄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全民义务植树和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一种自觉行动。正是经过全市上下艰苦的努力,“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城市”的桂冠,2005年戴在了这座美丽城市的头上,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扮靓城市

要想提升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仅有优美的环境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城市真正靓丽起来,还必须要在提升软实力上下工夫。为此,市委、市政府、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在全市发起了“建文明晋城市,做文明晋城人”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我们十分清楚,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城市综合指标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总的抓手,这项工作抓好了,所有的工作都会带动起来。我们确立了以四大班子为“龙头”,在全市起带头、表率作用,率先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实现爱民便民的党委政府,实施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市民素质等各个领域狠抓落实。在这座城市诞生的第20个年头,市委副书记、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石正民同志代表晋城,捧回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的奖牌,作为特殊的生日贺礼,献给了翘首企盼多年的城市。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太行明珠正在崛起。

(作者系政协山西省副主席)(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