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三次阳城之行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3-08-03 00:00作者:卢剑锋 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抗战时期,阳城作为晋豫边区的中心腹地始终得到中共中央的极大关注,诸多领导人多次莅临阳城,视察指导根据地建设,使阳城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就曾三次壮行阳城,在根据地建立、巩固、发展、壮大史上写下了不朽篇章。

1938年初秋,随着町店战斗的政治影响在全国的广泛传播,阳城敌后军民抗日士气更加高涨,随时准备击退日军新的攻击。8月17日,朱总司令率领千余名八路军指战员由后方奔赴太行前线途中,首次进抵阳城。

晋豫边党和军队以及阳城县地方党、政、军领导和各界群众组成的欢迎队伍,一直从县城排到县城南部八路军兵站坪头村,足有二里多长。激动的人们手执红旗,高呼欢迎口号,整个县城万人空巷,群情振奋。当八路军战士高唱着“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我们来捍卫祖国,我们同赴沙场……”的战歌进入欢迎人群时,“欢迎朱总司令”“抗战到底”等口号声此起彼伏;“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的歌声响彻云霄。男女老幼摩肩接踵,个个翘首以待,热切盼望能够一睹朱总司令的伟人风采。然而遗憾的是,当子弟兵过完之后,谁也没能从中认出朱总司令。原来敬爱的总司令竟然背着一口行军锅与伙夫并肩而行,这是谁也不曾想到的,难怪欢迎的人们无法识别。但是,人们并未散去,而是一直跟随队伍来到部队歇脚地西池,与战士们嘘寒问暖。当朱总司令稍事休息向各界群众作形势报告时,人们终于如愿以偿,庆幸地奔走相告:“我看到朱总司令了!我看到朱总司令了!”

他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向各界群众首次介绍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延安日理万机的工作情况与战斗生活,反复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全民共御外敌的政治主张,阐发了毛泽东关于广泛发动群众、唤起民众坚持持久战的人民战争思想。强调指出:抗战大业,人人有责!万众一心方能战胜日寇,拯救中华民族。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肩负神圣使命,坚定必胜信心,坚持抗战到底,迎来最后胜利!西池上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朱总司令抗战形势报告深入浅出,救亡呼唤石破天惊,极大地鼓舞了阳城军民的抗日斗志。

当晚,朱总司令在他下榻的西池住地又听取了晋豫边游击队司令员唐天际,政委敖纪民,中共晋豫特委书记聂真、组织部长薛讯及阳城县委、县抗日政府的工作汇报,对晋豫边的工作作了指示:要在敌后大力建党,壮大我党力量;建立群众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坚持持久抗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同时指示地方党的领导同志要正确对待过去犯过错误的党员,强调指示:这些党员在入党后因客观原因失去组织关系的,经过认真审查,只要没有叛变、自首等问题,都应予以恢复组织关系,让他们在抗战中充分发挥作用。

次日晨曦刚露,朱总司令便与早早集合在南河滩的八路军指战员悄然离开阳城,风尘仆仆踏上奔赴太行的征程。此刻,县城军民和各界群众依然沉浸在欢迎朱总司令的喜悦酣梦之中,并不知道总司令与子弟兵已经离去。当人们早饭后又络绎不绝去看望敬爱的朱总司令时,方知人去楼空,许多群众为此深感遗憾,更有闻讯赶来的八方乡亲因未见朱总司令而抱憾终生。而朱总司令“背锅”的故事却从此成为街谈巷议的千古美谈。“敌后撑持一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续范亭将军这首诗正是对朱总司令的最佳写照。

8月20日上午10时许,一架标有我军标志的银灰色飞机自东北方向飞临阳城上空,围绕县城低空盘旋三周之后,五颜六色的铅印传单凌空飞舞落入城内,上面是朱总司令签署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全体军人为东北抗日告同胞书》全文。县城再次振奋起来,人们争相传阅,放声咏读,振臂欢呼,高歌抗日,群情激昂,荡气回肠。《告同胞书》全文如下:

亲爱的同胞们:

我们现在上前线去了!东北沦亡了六年,数千万同胞受尽了非人的残酷的摧残。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平津失陷了!这是日本强盗的第二个“九?一八”。亡国灭种悲惨命运,已经降到一万万二千万华北同胞身上。再不坚决发动全国的大抗战,四万万黄帝子孙,都要当倭寇的奴隶了!

我们全国同胞站在一起,为着抗日救国,为着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奋斗了六年。现在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告成。我们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命上前线去。我们抱定了最后的决心,要为民族的生存流到最后一滴血。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卖国贼完全肃清,绝不停止!

亲爱的同胞们:

战鼓在敲,战号在鸣,枪炮在响,火焰在烧,祖国在召唤你们。

起来吧!上前线去,与日寇决一死战!

起来吧!没收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的财产,抵制日货,捕捉敌特奸细,巩固后方!

起来吧!组织抗日团体,唤醒全国同胞,动员群众参战,慰问前方抗日将士!

为了自卫,为了自救,誓死不当亡国奴,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光荣血路!胜利是我们的!

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

率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启 

八月二十日     

朱总司令的抗日宣传号角,字字千钧,语语感人,惊神泣鬼,掷地有声。各界群众和学校师生纷纷赶上街头,高唱抗日歌曲,高呼抗日口号,抗日热浪在阳城大地上洪流滚滚……。

朱总司令此次阳城之行还引发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天从县城启程赶赴太行途中,又在润城镇东坪村驻足一晚,朱总司令下榻于这一小庄上的姚家院。当时组织上指示当地雇一头小毛驴并派人护送总司令赴晋城,但未说明是护送谁,只说护送的是一位“长官”。庄上的抗日闾长们选择了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叫驴,并派出精明强干的小伙子栗接应牵驴护送。

次日清晨,栗接应牵着毛驴同朱总司令的警卫员将总司令安全送到目的地。返回时,警卫员特地付给栗接应两块现洋作为“报酬”,并给他买来五个馒头相送。栗接应又牵着这头大叫驴返回老家交了差。多少年后,当栗接应知道他护送的那位长官是大名鼎鼎的朱总司令时,既后悔又荣耀。后悔的是,他没有多看总司令几眼,虽然一路上总司令问长问短,他总是小声回答;荣耀的是,在阳城县只有他护送过人人敬仰的朱总司令。因此他逢人便夸:“我栗接应护送过朱总司令,你们有谁送过?”这件事后来成为栗接应炫耀自己光荣历史的一段佳话。

朱总司令的第二、三次阳城之行是1940年2月和5月初。

当时,山西的局势极为复杂严峻:一方面日军倾其大部分兵力回师华北,企图以疯狂的大扫荡摧垮以山西为战略支点的抗日根据地,我八路军将士要奋力抵抗日军扫荡;另一方面阎锡山与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其间,阎锡山调其旧军陈长捷、王靖国、孙楚、赵承授等部进攻山西新军与牺盟会,蒋介石调其朱怀冰、石友三、庞炳勋、范汉杰等部进攻八路军。我军既要前门拒虎抗击日军,又要后门打狗对付阎、蒋反共势力。同时我党中央从大局出发,指示在保卫山西抗日局面的前提下,在驻防上对蒋、阎军队作些必要的让步,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分别进行谈判,以停止军事冲突。

1939年12月29日,朱总司令为争取阎锡山留在抗日阵营内,根据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山西反投降斗争的指示》,会同彭德怀副总司令致电阎锡山,劝其从抗日大局出发,不要同根相煎。电文严正指出:“德怀返部路过阳城、晋城、遇见孙楚先生对牺盟会大肆摧残,阳城、晋城、高平、陵川、沁水、浮山等县相继发生政变,以武装残酷手段对抗日进步分子枪杀、活埋,日必数起,逮捕囚禁狱为之满,并积极破坏金融,用意虽在抵制上党纸币而实行,结果土货卷铁路银行纸币亦遭受影响,一直暴跌致物价飞腾,商贾辍业。而各地反动分子更乘机活动,寻求报复,越货杀人,社会陷于恐怖。孙先生部属中之坏分子更到处宣传,先解决牺盟,后逐八路军,并对共产党任意诬蔑,甚至共产党人员有被残杀者,其形势十六年(即指1927年)湖南马日事变尤为严重。窃思牺盟会为钧座(指阎锡山)一手创造之抗日进步团体,且始终为钧座一手所领导之新生力量,抗战以来,对各项工作均有显著成绩。今乃任企图自私肥己之徒百般摧残,形势所趋,必将演成往返报复,力量消尽,同归于尽。同根相煎,自古惩痛。钧座奈何以手植之力量而复假手于人以摧毁之,必将引起更大问题。此实为抗战之钧座之损失,亦山西民众之浩劫也。朱总司令敦促阎锡山“重加考虑,以免酿成大不幸。”

12月31日,朱总司令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名义对《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发表谈话指出:阳城等县所发生之同室操戈反进步事件,本人认为系抗战中之莫大不幸事件,如继续扩大,是为坚持抗战,坚持团结之障碍。并且指出:目前抗战虽已进入相持阶段,但严重困难亦随之增加,欲克服困难,惟有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反对分裂,反对倒退,才能继续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反之,如分裂倒退,则抗战无从坚持,必出于妥协投降之一途,中华民族将陷于悲惨之境地。朱总司令在谈话最后严正指出:在此次被害之进步分子中,亦有共产党员及八路军工作人员,八路军对此亦不能漠不关心。对少数阴谋反动分子危害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之言论,我八路军正在严密注意中。

朱总司令给阎锡山的电报和对《新华日报》发表的谈话,对山西乃至晋冀豫边区的反共逆流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对英勇的八路军和敌后军民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斗争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卫立煌等国民党友军起到了维护统一战线,促进团结抗日的重要作用。

1940年初,太行前线八路军在对反共顽固派作出必要让步的同时,对进攻八路军的国民党中央军顽军以及极端反动分子采取了必要的军事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朱总司令既要指挥抗击日军新的进攻,着手组织百团大战;又要调兵遣将对进攻八路军的蒋阎军队作必要反击,同时,还要与阎锡山谈判,争取他留在抗日阵线内部,与卫立煌谈判,力促其继续抗日。为此,除党中央派肖劲光、王若飞赴秋林与阎锡山谈判外,朱总司令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奔波于太行地区,与卫立煌谈判。2月间,朱总司令从总部去延安途经阳城,随行人员有康克清和总部二科科长袁晓轩及秘书、警卫一行10余人,到达平顺县后由八路军新一旅邢真带领的一个连护送,沿兵站线到达阳城坪头兵站。

此时,尽管阳城发生了“十二月事变”,但我军与卫立煌仍保持着联系。因此朱总司令在阳城坪头兵站分析情况后,派出我军代表袁晓轩等赴洛阳与卫立煌联络谈判。这次谈判,初步达成国共两军划界驻防协议:以临(汾)屯(留)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一线为界,南部为国民党军队驻防区,北部为八路军和山西新军驻防区。据此,我八路军主动退出林县(南部)、陵川、平顺(南部)、晋城、阳城及豫北一带。同时,朱总司令又在陵川对国民党27军军长范汉杰等上层军官晓以民族大义,劝其维护来之不易的国共两党团结抗战局面,并通过正面交涉,解救被国民党中央军扣押的我八路军指战员。随后,朱总司令前往洛阳,与卫立煌就释放我八路军工作人员在豫北地区被国民党中央军扣押一事继续谈判。

朱总司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次抵达阳城的。第三次途经阳城时是当年的5月初。因日军已盘踞县城,朱总司令便携同随行人员绕过敌人封锁线,密抵阳城南部山区。当他穿过阳城析城山,登上王屋山顶天坛时,南眺滔滔黄河,滚滚东流,北顾巍巍太行,一派如火如荼的抗日烽火使他报国忧民之情难以抚平。朱总司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大气磅礴的壮丽诗篇: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可当慰同仇

朱总司令及其随行人员下山后,由中共济源县委派大河里区分委书记赵克良组织船只水手,护送朱总司令渡过黄河,顺利抵达洛阳。尔后,朱总司令奉中共中央指示,回延安进行我党“七大”的筹备工作。

朱总司令此行虽然已过去70多个春秋,但他那首雄笔四句《出太行》,气壮山河,荡气回肠,在老区阳城几乎家喻户晓,并载入多篇史著之中,必将世世代代广为传诵。

朱德元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军、军事家,我们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人民军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在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抗战时期的三次阳城之行,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却折射出朱德同志“尽忠于我们的党和人民,尽忠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人格和牺牲精神。那一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而朱总司令的举手投足与音容笑貌永远铭记在阳城老区人民心中,并由此激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