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保临江下江南功绩彪青史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9-04 00:00作者:黄克诚研究所来源:原创 1946 年2 月,在国民党政府策划下,重庆、南京等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苏游行。鉴于局势变化,斯大林下令苏军从东北各大城市撤走。当时国民党军主力集中在沈阳,一时无力去接管东北的所有大城市,只好由他们在各地收编的伪军、地主土匪武装去接管。这是一个有利时机。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黄克诚命令部队做好夺取大城市的准备。夺取大城市,既能壮大发展我军力量,又能扩大影响。这个意义,黄克诚向部队讲得很清楚。 3 月12 日,苏军撤出沈阳。黄克诚命令钟伟把第十旅带到四平附近待命,相机攻占四平。 3 月14 日,苏军一撤出四平,十旅立即发起攻击,占领了四平。此战, 共俘虏了伪军数千名,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接着,黄克诚命令十旅在开原一线布防,阻止敌人北进。4 月中旬,苏军开始从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撤退。黄克诚立即电令刘震率三师第八旅一部和特务一团,在东满部队一部的配合下,向长春发起进攻。4 月18 日,攻克长春,消灭伪军“铁石”部队一万多人。 接着,黄克诚又命特务团北上,攻克齐齐哈尔,歼灭伪军数千人。此后,兄弟部队也攻克了哈尔滨。 这一系列连续攻城作战,共消灭和俘虏伪军两三万人,缴获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国民党以为苏军撤出东北会对他们有利,却没有料到会促成我军进占大城市的局面。 我军进占大城市后,装备得到大大改善,给养也不成问题了,部队得到了休整的机会,从而也加快了根据地的建设。然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已经做好了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他的刀已经磨快了,要向人民扑过来了。 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从苏军手中接管沈阳后,随即配合新一军,新六军,以沈阳为中心,向沈阳以南、以东、以北展开进攻,相继攻占辽阳、抚顺、铁岭。 接着,蒋介石又把云南部队六十军和九十三军调到东北,使进攻东北的兵力增加到七个军。敌人进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他们以五个师的兵力向中长路南段之海城、营口和安沈路上之本溪进犯,妄图驱逐南满我军主力;以五个师的兵力向四平进攻,狂叫要于4 月2 日前攻占四平。敌人企图利用有利态势,一举夺取四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与此同时,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也积极展开活动,策应国民党的正面进攻。 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3 月24 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为配合我党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保卫北满,东北我军必须以敏捷手段,在苏军撤退的同时,不惜牺牲,夺取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三市及中东路全线。为此目的,我军应力争阻敌于四平以南,尽量求得歼敌一部。 于是,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决定,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于四平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从此,一场惊心动魄的四平保卫战开始了。 四平,地处京哈、平齐、四梅(梅河口)三条铁路的交汇点,为东北重镇。对于当时的局势,黄克诚非常明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固守大城市已没有意义,应该让出大城市,让敌人背上这个包袱。中央和东北局已经决定,在四平打一次大仗。怎么办?黄克诚心中非常沉重,仿佛有一块千斤巨石压在心头。黄克诚找到了林彪,向林彪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不久,敌人兵分三路攻打四平。激战在四平展开。 我军集中相对优势兵力,山东部队梁兴初的第一师,罗华生的第二师和新四军第三师彭明治第七旅、钟伟第十旅、吴信泉独立旅以及张天云第八旅,在八面城以南大洼一带,将国民党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歼灭,俘敌四五千人,击落敌机一架。 国民党军队组织的对四平的第一次进攻,遂被击退。不久,敌人倾其全部主力再度猛攻四平。整个阵地都震动起来,炮弹爆炸声连成一片,冲锋的喊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一片翻滚咆哮的海洋。 此次,国民党军集中了八个军的兵力投入战斗。其中新一军、新六军和青年军第二○七师(相当于军)全是美械装备。其余的五个军,也都是半美械装备,都有相当强的战斗力。 相比之下,在四平一线我军兵力要小得多。虽然后来又调来山东部队的第七师和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一部参战,但仍未能改变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态势。尤其是当时我军的装备远不如国民党军。 战斗还在继续。黄克诚虽然没有在前方指挥打仗,但战事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他的心。 白城子。西满分局驻地。黄克诚在起草给林彪的电报。 黄克诚建议适可而止,不能与敌硬拼。敌人一开始进攻的时候,打它一下子,以挫敌人的锐气,这是完全必要的。现在敌军倾巢出动,要与我军决战,而我军现在还不具备决战的条件,因此,应当撤出四平及其他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乡村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等到敌军背上的包袱沉重得走不动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逐步消灭他们。 给林彪的几封电报,均不见回音。这天,随着一声响亮的“报告”声,一位青年推开了黄克诚的门。 “是小张啊!快进来,你怎么来了?”黄克诚一看,忙招呼道。 小张名叫张桂森,听到黄克诚喊他的名字,禁不住有点惊奇。 黄克诚看见他的样子,笑道:“怎么?你忘了?我还点过你的名字呢!我们是老朋友了!”张桂森一想,红了脸。 原来,在苏北时,张桂森曾奉命带领一队民工运送军用物资。由于天气很冷,他又没有注意安排好民工的生活,冻坏了几个人,黄克诚为此在一次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他。这件事,张桂森当然不会忘记,可他没有想到黄克诚还记得。 见到张桂森有点发窘,黄克诚把茶杯往他那边一推,说道:“先喝口茶。怎么?有事吗?”张桂森喝了一口茶,接着说明了来意。 原来,由于四平保卫战消耗过大,部队缺少战斗骨干,便从后方医院动员接收可以出院的伤病员归队。张桂森就是负责来带这批伤病员的。他带领五十多名同志集结到白城子,准备去四平的时候,带的经费用完了,吃饭成了问题,把他急得团团转。这时候,有人提醒他怎么不去找黄师长,于是张桂森敲开了黄克诚的门。 “你们从哪儿来?现在住在哪儿?共有多少人?每天开支多少粮食?大家的身体怎么样?”黄克诚问了张桂森一连串的问题。张桂森一一作了回答。 听完情况后,黄克诚稍稍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拨给你们一万元(当时苏联红军货币),每人二百元左右,基本伙食、营养补助都有了,也够你们花上半个月。不过,可得注意节约啊!”说着,黄克诚写了一张条子,要张桂森去领款。 张桂森见事情十分顺利,非常高兴。他领了钱之后,来向黄克诚告别。“报告师长,我已经领到款了!” 黄克诚点过头之后,又递给张桂森一封信:“你拿这个去找郑县长,他会给你想办法解决粮食的。” 还想什么办法呢?不是已经有钱了吗?张桂森一边想,一边连忙打开信看: 郑介民同志: 请想法拔给七旅十九团六十个人半个月的食粮,以应急需。由来者(张桂森同志)负责和你接洽。 此致 敬礼 他们都是负过伤的有功之臣,粮宜细不宜粗。又及。 张桂森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老首长考虑得这么细。他望着黄克诚,久久说不出话来。黄克诚和蔼他说:“去吧,去照顾好这些同志。他们身体刚恢复不久,要让他们吃好休息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噢!”接着,他又问张桂森:“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四平?”“办完事,过两天就走。”张桂森回答说。 “走以前,一定来找我一趟。千万记住!” “是!” 原来,黄克诚知道坚守四平的部队快要撤离了,他担心这些伤病员匆忙回去找不到部队,就设法与总部联系,并了解了十九团撤离的时间和去向。 后来,这五十多位同志安心休养了一周,就在白城子车站跟自己的部队会合了。 前方激烈的战斗,我军重大的伤亡,使黄克诚忧心如焚。关于四平保卫战的问题,一直在黄克诚脑中盘旋。5 月24 日,黄克诚给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 (一)由关年进入东北之部队,经几次大战斗,战斗部队人员消耗已这一半,连、排、班干部消耗则达一半以上。目前虽尚能补充一部新兵,但战斗力已减弱。 (二)顽九十三军到达,如搬上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来,四平坚持有极大困难。四平不守,长春亦难确保。 (三)如停战短期可以实现,则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长春亦绝对必要。 如长期打下去,则四平、长春固会丧失,主力亦将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继续战斗。故如停战不能在现状况取得,让出长春可以达到停战时,我意即让出长春,以求得一时期的停战也是好的,以争取时间,休整主力,肃清土匪,巩固北满根据地,来应付将来决战。 (四)东北已不可能停战,应在全国打起来,以牵制国民党军向东北调动。东北则需逐步消灭国民党兵力,来达到控制东北的目的。 (五)我对整个情况不了解。但目前关年不打,关外单独坚持消耗的局势感觉绝(对)不利。故提上面意见,请考虑。 黄克诚 5 月12 日 一封封电报,飞往林彪,飞往东北局,飞往中央,均无回音。 四平这场正规阵地防御战,从4 月中旬开始,一直打到5 月中旬,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敌我双方攻夺异常激烈。国民党军队虽被我大量杀伤,但依仗其兵力雄厚,仍然疯狂地轮番向我军阵地进攻。 5 月15 日,国民党集结了10 个师,分三个集团向四平发动全面进攻。5月18 日,敌军突破我军防线。经反复争夺,我军终因伤亡过大,被迫放弃阵地,于当日午夜撤出四平。 持续一个月的四平保卫战,我军虽然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杀伤敌人一万余,但我军伤亡非常惨重,付出了八千多战斗骨干的代价。四平保卫成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和平幻想,使我党我军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问题上统一了认识。 四平之战后,黄克诚来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找到林彪,拍着桌子质问:“为什么你不及早从四平撤出?部队主力遭到如此惨重的损失,你何以交待?”可是,林彪坐在椅子上,始终不发一言,神态安然。 直到十二年后,1959 年庐山会议时,一天,毛泽东约黄克诚和周小舟、周惠、李锐四人到他住处,谈到当年的四平保卫战问题。 毛泽东问黄克诚:“难道四平保卫战打错了?” “开始敌人向四平推进,我们打它一下子,以阻敌前进,这并不错。但后来在敌人集结重兵寻我主力决战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应该固守四平了。”黄克诚回答,多少有点激动。 “固守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毛泽东又说。 “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黄克诚坚持说。 “那就让历史和后人去评说吧。”毛泽东用劲抽了一口烟,微笑着说。 通过这次争论,黄克诚方明白林彪既不撤兵也不给他回电,乃至他当面① 见黄克诚著《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第204、205 页。质问林彪也端坐不动的原因所在。 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长春之后,为了固守已经占据的地盘,不得不分兵把守,致使其兵力分散,暂时无力向我发动进攻。 这正是我军休整部队,放开手脚建设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1946 年5 月24 日中午。初夏。东北的原野。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太阳似乎一动也不动地挂在当空,空气停止了流动,几乎凝滞着。水面没有一丝涟漪。看来又是一个干旱的夏天。 黄克诚正坐在屋里,挥毫写着什么。汗水从脸上流了下来。他拿起毛巾,揩了一下,又接着写下去。 中央: 从我所了解的东北部队部分情况及地方情况和我对今后作战意见,略报如下: (一)从3 月下旬国民党军进攻起,到长春撤退,我军除南满外,总伤亡一万五千人,仅西满四个旅及一部地方部队,伤亡达七千左右,七、十旅连排干部大部换了三次,部分营级亦换三次,团级干部伤亡尚小,有些部队元气受到损伤,不经整训已难作战。 (二)部队从四平撤退尚无计划,长春撒退则已有些混乱。西满四个旅,一个旅到北满,一个旅到东满,两个旅到西满,其他各部情况不明。部队非常疲劳,有些战士撒退时走不动,干部因长期支持作战亦极倦怠。 (三)干部中一般情绪不高,特别是营以下干部一般有很大厌战情绪,负伤到后方抢扰打人嫖赌(表现)很坏,伤愈后不愿归队。比较好的则要求到地方工作。坏的很多逃跑、做生产、做手工等。有些干部则装病到后方。 这些现象是抗战八年所未有。主要是由于后方工作太差。但干部在长春撤退前逃跑的尚少,在战场上一般均积极勇敢。 (四)地方工作在西满只有法库、康平、昌图、通辽几县比较普遍的有基础,其他各县除县城外,乡村中有些则有了点工作,有些则完全没有工作。 土匪问题尚未解决。长、哈、齐占领后,西满散匪达一万以上,因为集中兵力于四平,亦无较多部队进剿。地方武装有部分尚不巩固。地方工作进展迟缓,是由于时间短,干部少,土匪多及干部恋着城市不肯下乡,工作作风亦有毛病等。分配土地农民情绪很高,但提得很迟,一时难普遍开展。故从西满说,我们尚无广泛的、有组织的群众基础。 (五)整个军队与地方干部,除一般先进者外,一般渴望和平而厌战,希望在城市享乐、腐化。从承德来之干部,几无愿在乡村工作者,都要求到长春、哈尔滨去。军队干部则很多要求休养,做后方工作、做地方工作。一般的战士艰苦精神比之内战与抗战时代都差了很多。 (六)上面我对东北部队及地方情况的部分了解。我是一个从坏处设想的人,所看到的现象亦是坏的方面较多,故或许有片面之处,但都是事实。 顽军占领长春之后东北停战的可能性更少了。估计敌人要利用我主力一时不集中及疲劳之机会,将继续向我进攻,向哈尔滨及吉林进攻,甚至分一支部队向白城子进攻。在目前情况下,我们作战方针不能死守城市,因在近代炮火、坦克、飞机攻击下,我军现有技术是无法守住一个城市的。故虽不能完全放弃消耗敌人部分的防御战,应以消灭敌人为主。应避免被动的守城战,争取主动的歼敌。而目前争取一个时间来整理部队,恢复疲劳,提高士气,肃清土匪,发动乡村群众,为最有利。待敌分散后作战,即失掉一些城市,这样做亦较稳妥。 上述情况与意见供中央参考。 黄克诚 5 月24 日
文章分类:
黄克诚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