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谋全局慎度势东北试锋芒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09-05 00:00作者:黄克诚研究所来源:原创

    抗战胜利后,中国大地上狂飘又起,乌云遮天。  

   中国人民没有料到,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蓄谋把遭受长期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又推入内战的深渊。  

    历史的镜头对准了中国东北。  

   东北地区,一片沃土,资源丰富,工业比较发达。山海关一面靠山,三面临海,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领了东北,就等于占领了一个战略大后方,从而虎视华北。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不抵抗的政策,东北三省沦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长达十四年之久,东北人民渴望解放己非一日!  

   按照中央指示和朱总司令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所部向辽吉进发;在八路军工作的原东北军将领吕正操、张学思、万毅等,率领所属部队,分别向东北迸发;我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等解放区,都抽调部队向东北进发。为了霸占东北,美蒋串通一气,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由美国提供飞机、军舰,把国民党远在大后方的精锐部队运往东北。  

   蒋介石一面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时间,施放和平烟幕,企图迷惑国人和共产党。这样,国内形势呈现和战未定的状态。  

   这时候,我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分散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南沿海,还没有连结成一大片战略根据地。一旦大规模内战爆发,将遇到极大困难。  

   黄克诚洞察时局,坚定地认为,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势不可免,我党必须不失时机地创建连成一大片的战略根据地,才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以应付突然事变。  

    1945 年9 月上旬,黄克诚率新四军三师第七、八两旅,从淮南津浦路回师苏北。9 月13 日。中共中央华中局驻地。黄克诚率部路过这里,停留休息。  

   这是一个非常清新幽丽的早晨,阳光晒得大地镀上金色,空气是清凉而甜蜜的。黄克诚从中央转发的一份电报中得知,苏联红军歼灭日本关东军后,已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同时,我军有少量部队进入东北。这时,黄克诚敏锐地觉察到,在国民党军队主力还在大后方,一时还来不及调运东北的时候,正是我军进军东北,开辟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大好时机。  

   9 月14 日,黄克诚来到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饶漱石的办公室。在把局势跟饶漱石讲清后,黄克诚抬起头来,看着饶漱石的脸,说道:“漱石同志,我建议向党中央发电报,请中央迅速派大部队到东北去,勿失良机。不管苏联红军是否同意,都一定要下决心进军东北,建立东北战略根据地。”  

   “我想中央会考虑的。用军部的电台向中央发电报,中央会以为这是军部的意见呢。这样恐怕不好吧。”  

   饶漱石盯着黄克诚,慢慢地说,话里含着讥笑。饶漱石,江西临川人。22 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赣东北及浙江做过青年工作,后任北满青年团省委书记,代理过东北地区党的书记。1935 年赴苏联,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回国后任新四军山东军区政委,此时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从表面上看,饶漱石长得结实,略肥硕,上唇留着小胡子,目光犀利而咄咄逼人。如果换上苏联元帅的礼服,再叼支大烟斗,要化装成斯大林一定维妙维肖。  

  “那好,我就以我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发电!”黄克诚说道,显得非常坚定。  

   于是,黄克诚离开了饶漱石的办公室,以自己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给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电报、陈述了对于目前形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  

   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  

   我对目前局势和我军军事方针,有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蒋介石对我党谈判毫无诚意,只以和平谈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而在军事上敌人以大军积极进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并以必要兵力控制我军可接近之山脉(大别山、黄山、天目山、陕南等),防我军向其后挺进。估计顽军到达指定城市和要道后(华北、华东),仍将在敌人掩护下构筑铁路封锁线,甚至纵深封锁线,以分割孤立我军各战略区,使我军不能自由调动。到适当时机,和平压力无效后,即以大军向我进攻,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二)我军数量虽大,但精干坚强之主力不多,且占领地区大,我主力分散。各大战略根据地,除山东外,突击力量均欠强大,均很薄弱,各根据地内均有敌顽之据点,均控制有铁路及大城市,且无一个根据地在人民、地形、粮食诸条件之结合上,比得上过去之中央苏区。各根据地联系做得不好,很难独立长期支持大规模战争。  

  (三)在上述情况下,目前我们的方针约有下面三个:  

    1.以极大让步取得和平(削弱军队与地区到极大限度)。  

    2.有利基础下让步,长期和平谈判,争取和平,保持力量。  

    3.有决心地、主动地放弃一些地区(游击坚持),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铁路有城市),在全国范围年开展游击战争,逼迫蒋介石向我让步,取得和平。  

  (四)我们若执行第一项方针,将走希腊路线,造成严重失败(蒋介石永远不会放松我军我党)。第二项方针,目前很少有实现可能。时间拖延,对我极端不利。因此,我们应采取第三项。政治上仍进行谈判,而军事上应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在决战胜利之下,取得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有利于进行长期斗争。军事具体部署上,我建议:  

    1.东北既能派队伍进去,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创造根据地,支持关内斗争。  

   2.以晋、绥、察三地为关年第一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万主力,进行消灭傅作义、阎锡山、胡宗南之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察、绥与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东为关内第二战略根据地,应集中十五万主力,待敌人缴枪之后,在济、徐、胶、海铁路线进行决战,达到控制整个山东。  

   4.其他各地区,则成为二大战略根据地之卫星,力求争取局部决战之胜利,若不可能时,即以游击战争长期周旋。  

  (五)为执行上述方针,山东应调三万人到五万人去东北,华中应调三万王六万人去山东。在河南和平原主力之一部,应调山西。江南一师主力应调回江北,只以一部留在江南活动。一师为新四军之坚强部队,目前向顽作战毫无希望,估计将来被截断之后,会被迫打游击。极为不利,故应迅速北调。  

  (六)我对各方面材料掌握甚少,可能有片面之处。但我认为目前我党若没有联系一片的大战略根据地,就不会有大的胜利;若没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就不会有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故集中兵力进行决战,当为当前之急,如依靠谈判或国际干涉,均带有极大危险性。是否有当,请考虑指示。  

   黄克诚  

   9 月14 日  

   电报发出之后,黄克诚就离开了华中局驻地,率部发动两淮战役。  

   “嘀哒,嘀哒,嘀嘀哒..”神秘的无线电波越过茫茫的平原和高山,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中央对黄克诚的电报十分重视,立即把它转给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电报摆在了毛泽东的案头。  

   “好!好!克诚同志的建议非常重要!”毛泽东看完了电报,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一面点头,一面自言自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1945 年9 月17 日,中共中央发布指示、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 的战略方针。这是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战略方针的一个重大转变,对以后的人民战争起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确定从各抗日根据地增调军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同时加强热河、察哈尔的力量。先后到达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二十人(其中有政治局委员四人),干部两万人,部队十一万人。  

   黄克诚也受命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三万五千余人,加入进军东北的大军行列。当黄克诚率部离开苏北,前进到山东临沂时,与参加党的“七大”归来的陈毅正好相遇。陈毅向新四军三师全体将士作报告时,讲道:  

   “别看你们黄师长戴着近视眼镜,他的眼睛看得可远了,是千里眼!”从此,黄克诚的眼睛是千里眼的佳话流传开来。  

   数村木落芦花碎,几树枫杨红叶坠。已经是秋天了。遍地都是黄色。树叶子变得稀疏,色调转为浓重。秋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广麦的苏北平原,到处是繁忙的收割景象。  

   1945 年9 月28 日。盐卑区新四军第三师驻地。这一天,乡亲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镰刀,涌向路边。路上,威武雄壮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原来,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浩浩荡荡地向北出发了。  

   新四军第三师辖有四个旅和三个特务团,能征善战。三师的将士们,在苏北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了好几个春秋,如今要离开了,自然恋恋不舍。乡亲们同子弟兵朝夕相处,亲同一家,鱼水之情,更是流着眼泪相送,难舍难分。此情此景,唤起了黄克诚脑海深处的记忆。  

   九年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离开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乡亲们含泪送别,战士们痛心告别,颇有“壮士一去不复还”之势。九年后的今天,人们都明白不久就会打回来,解放全中国。想到这九年的巨变,黄克诚显得更加信心十足了,脚步迈得沉稳而矫健。  

   黄克诚用兵持重,考虑周到细致。本来,在出发前,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都说,东北到处是武器,日本人在东北有不少兵工厂,日本兵溃逃时也丢下了许多武器。  

   9 月15 日,党中央转发了一份先进入东北的同志的报告也说:“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无人看管,随便可以拿到。”于是,有一种说法盛行起来,到东北的部队根本不用带装备,干脆把手里的武器给当地的地方武装算了。东北的武器都是新的,足够用的。  

   黄克诚对此没有轻信。他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想得多一些,做好准备,以防不测。他认为侥幸心理无益于战争胜利,只能造成自我麻痹。  

   黄克诚想,战争还在进行,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达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那怎么打仗?路上虽然经过的地区大都是我们的根据地,但万一有小股敌人袭击,岂不是束手待毙?于是,他向全师下达了命令:部队必须全副武装北上,不能丢下武器。多余的武器可以留给地方使用。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黄克诚的这一决定,当时遭到了不少人的指责。但是,尽管受到责难,黄克诚一点也不在乎,坚持不肯让步。  

   “光带装备就行了吗?”黄克诚又想,“东北比关内冷得多,尽管现在是9 月份,但长途跋涉到了关外,一定人冬了。几万人的棉衣一时筹措不及, 岂不是要挨冻吗?”于是,黄克诚一面命令副师长刘震率领先头部队第八旅及后勤人员立即出发,一面加紧筹备棉衣。  

   9 月的苏北.还是阳光灿烂,十分暖和。有人看着太阳就发开了牢骚:“这黄老头子是怎么了?专门跟别人唱反调。不但带着装备,而且要背着棉衣?”闲言碎语也刮到了黄克诚耳朵里。他一笑了之,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9 月28 日,黄克诚同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率领主力部队从淮阴起程, 向东北进发。部队在急行军,日夜兼程。黄克诚知道,时间实在太紧迫了。东北这块地盘,蒋介石肯定也要争夺。因此,谁早一天到达东北,谁就能多一分胜利的把握。  

   黄克诚走在队伍中,表面上很平静,还不时地与身边的干部战士交谈几句,但一个问题却在脑海中翻腾着。离开苏北时,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师进入山东后,停留待命。现在,过了陇海铁路,马上就要进入鲁南了,到底要不要停留呢?从局部来看,三师在山东停留一段时间,有利于山东根据地的巩固。但是,从全局来看,部队在山东滞留十分不利。自古以来兵贵神速,进军东北不能坐失良机,应该争分夺秒,快速前进。如在山东停留,恐怕蒋介石就会抢先一步了。  

   黄克诚考虑再三,还是应迅速北上。但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又不能不服从,怎么办?“还是直接请示中央,因为中央最了解全局的情况。”黄克诚在心里说。  

   10 月4 日,黄克诚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部队到达山东后,不宜停留, 稍事休整后应立即北进。  

   10 月6 日,中央军委复电指示:    

   “为迅速达到战略任务,三师部队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黄克诚接到军委指示后,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他命令部队在山东临沂休整两天,补充给养,然后立即继续向东北前进,不得有误。  

   10 月12 日,部队进入山东临沂地区。接着,部队经沂蒙山区,过胶济铁路,渡黄河,穿津浦铁路,于11 月10 日到达冀东三河、玉田一带。  

   这时,天空越来越暗。沉闷的雷声越来越大,似乎要冲出云的束缚,撕碎云层,解脱出来。那耀眼的闪电急骤驰过,咯嚓嚓的巨雷随之轰响,震得人心收紧,大地摇动。但是,闪电没能撕碎浓重的乌云,巨雷在低低的云层中滚过之后,滂沱大雨铺天盖地泼了下来。  

   接着,秋雨淅淅沥沥下个停。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部队又没有雨具,只得就地休息,等天放睛,这使黄克诚等得心急似焚。雨还没停,一个消息传来,说是国民党军汤恩伯部五万多人,逼近山海关,已同我守卫山海关的山东部队杨国夫师发生战斗。  

   按原计划从山海关进入东北显然不可能了。  

   黄克诚打开地图,对刘震和洪学智等人说道:“我们不能在山海关一带同敌纠缠,当务之急是迅速出关,进入东北。”刘震、洪学智点头表示同意。  

   “我们发电向中央请示!”黄克诚把手挥了一下,说道。于是,黄克诚向中央军委发电,建议自己率所部由山海关以西绕道经冷口出关进入东北。  

   中央军委同意了黄克诚的意见,并命他们迅速向锦州集中。11 月11 日, 黄克诚接东北局电报,命令三师直逼山海关,配合杨国夫师歼灭进攻之敌。  

   隔了一天,新四军三师还没有来得及动作,又接到东北局电令,要黄克诚暂勿向锦州、义县前进,而改向义院口、驻操营前进,并要黄克诚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三师及山东梁兴初师,集结于抚宁地区,待机歼灭正向山海关西北之石门寨及抚宁延伸并构筑地堡工事的国民党军。这接连而来的电报,使黄克诚很踌躇。  

   这时候,新四军第三师与山东梁兴初师全部集结于抚宁地区,还需要六天时间,而且部队极度疲劳,很难马上投入战斗。中央军委已命三师迅速向锦州靠拢,必有重要的决策。东北局却电令不要向锦州前进。到底怎样行动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