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沁源任县委书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谢贵荣来源:晋城党史网

一次会议安定了全县


1977年4月26日,晋东南地委书记王绣锦和我谈话:“地委决定,经省委批准,让你去沁源县任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主任。”我临危受命。1977年5月2日到职,配合宁田锁同志工作一段时间后,1978年8月,宁田锁同志调离沁源,我接任了县委书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正确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坚决平反冤、假、错案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重大决策。为了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召开了县、社两级干部会议。会上大家对沁源在“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以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讨论得很激烈,要县委作出明确答复。当时县里既没有人大,也没有政协,更没有纪检委,书记、革委主任我一人兼,主意自己拿,我只好给地委书记李维斌同志打电话,请示怎么办。李书记在电话中说,沁源的问题你自己定,你说了算,地委相信你,答复得很简单。我把这个精神给县委常委传达后,大家说,你说吧,我们同意。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后,把与会人员集中起来继续开会,我讲了以下意思:沁源在“文化大革命”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管造成多少冤假错案,都由县委负责,也就是我负责,一定会妥善解决,给大家一个满意答复。


话虽不多,但大家听了非常满意,接着就宣布散会。这次会议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全县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了兑现会上的承诺,我们组织力量,成立专门机构,平反冤假错案,为文革中遭迫害去世的阴明之(民主副县长)、王华(纪监委副书记)、史玉山(文教部副部长)同志开了追悼会,昭了雪。并对“文革”前的冤假错案也进行了清理、纠正,大家非常满意。

一次人代会增强了干部团结


全县稳定后,形势发展很快。地委对沁源的工作比较满意,定于1979年8月26日至29日,在沁源进行召开全区第一家党代会试点,也是沁源第五次党代会。在地委组织部的具体帮助下,会议开得很成功。在这次党代会上我以全票当选。1980年县委决定召开“文革”后的第一次人代会,选举新的政府班子。开会前,地委把郭玉仓同志调到沁源,接替了我的革委会主任职务。开会前的准备工作: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规划好沁源发展蓝图,使沁源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使老百姓尽快致富看到希望;二是选举一个好班子。对班子成员的人选,县委采取了公道正派用人,不拘一格选贤的方针,把城关公社书记田增荣、郭道公社书记姚耕瑞选成了副县长。这下,在全县震动很大,因为这两个人“文革”中各参加一派,虽都是一般人员,却有代表性,是中层干部中的强者,任用他们是应该的。所以,与会代表说,这次人代会开好了,县委公道。会后,又大胆地启用了郭景和,让他担任了郭道公社书记。用对一个人,影响一大片。很快,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为沁源的各项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座楼带动了县城建设


我刚到沁源时,县委在两排平房办公,县城一条街,没有多少像样的建筑,吃的是井水,看戏没有影剧院,洗澡没有浴池。1978年春节前夕,县委常委在化机厂,用大铁锅熬了一锅水,集体洗了个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8年底,县财政除一切开支外,剩下4万元钱,我让他们转在县物资局账户上,买成钢材,第二年着手修县委办公大楼。当时,不让修楼堂馆所,我在地区批了个建家属宿舍项目,就动工了。资金不足怎么办?组织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我带头参加。楼是省建筑设计院赵怡总工程师免费设计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康先同志全面负责。经过一年的兴建,4200平方米的大楼落成了,但也把康先同志累死了。这是个非常好的同志,真正的任劳任怨、鞠躬尽瘁,至今我都怀念他。事情就是这样,万事开头难。大楼盖成后,县委、政府办公上了楼,原来的办公室做了家属院,改善了办公、居住条件。接着又盖了东西两个小配楼,下边做车库,上边办公。


有了楼,取暖怎么办?又修了锅炉房,树起了沁源第一个大烟囱,有了热水,又修了理发室、洗澡堂,改善了机关干部的卫生条件。


在那个年代,每年总要开一、二次全县一千多人的“三干会”,开会在大礼堂,吃饭没地方。不管刮风下雨,社队干部每人一个大碗,在外边晒着、淋着、蹲着吃饭,让人看见很心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积极筹划,并在太岳林局的大力支持下,盖起了千人大饭厅,开三干会时都上桌,四菜一汤,可把大家高兴坏了。


在综合大楼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几年,沁源像样的小楼修了几十座,特别是修了电影院。那时我又是搞规划,又是跑设计,又是要资金,真费了不少力。


为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我又和城关公社书记刘建业同志共同盖了大舞台,修了体育场。这样,县里的公共设施、功能就逐步齐全了。


为了改变沁源一条街的问题,从县委往东,经过粮食局,开通了十字街。当时河岸很高,土方量很大,就分在各单位,干部职工义务劳动,我也带头参加。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开通了这条路,搭起了城镇建设的骨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当时办这些事情时,并没有多少钱,全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干出来的。毛主席说过,人是第一因素,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县城没自来水,又没钱,怎么办?我就在地区找着农工部张俊德部长,上了个人畜吃水打深井项目,给列了5万元,搞成了自来水。后来省、地城建系统看见我们有了自来水,都给补助钱,共给了37万元,超过了我们的投资,这样的好事怎能不办,何乐而不为。


一河滩树改变了沁源的山河面貌


沁源是个林区县,森林覆盖率62%,山上绿树成荫,山下和道路两旁没树。1978年春季植树造林前,地委召开春季植树造林会议,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王林堂同志点了沁源的名,说:“省里检查,沁源道路两旁没树,是个零,国际水平。”这一下,刺痛了我,随即下决心先搞道路绿化,能栽树的路上都有了行道树,但标准不高,因为缺苗木。为了解决苗木问题,我带头把自家院里的小块地育了杨树苗。这样都跟着上,大搞整地育苗。有了大苗,第二年接着干。三年下来,成气候了。这算第一个战役。第二个战役是:1982年,县委副书记朱斌政同志参加省林业工作会议,参观晋南园林绿化后,盯住了沁河滩,决心让这个有水无树的万亩荒滩绿起来。先定标准,搞试点,机关干部齐上阵。我和大家一样挖一米见方的大坑,检查时用一个木框往下放,放不下去,就是不合格,杨树苗必须是胸径15厘米以上。由于注重了质量,成活率百分之百,搞一片,成一片,加上管护,几年下来,沁河滩一片葱绿,成了沁源一条风景线。现在的树都成材了,我每次去沁源都要看看,这是我们的心血呀!


一个“证”制止了乱砍滥伐


沁源森林面积大,既有国有林,又有集体林,太岳林局就驻在郭道。由于权属不清,老百姓也没有责任心,常喊严加管护,但总有人浑水摸鱼,乱砍滥伐时有发生。人们有句顺口溜说:腰别一把斧,一天七块五。再加上森林火灾,县政府和太岳林局关系闹得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省政府决定1981年在沁源搞稳权发证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工作,逐地逐块清查、丈量,划清了国有林、集体林、牧坡的四至和数量,结果是:国有林95万亩、集体林105万亩、牧坡72万亩。把多年的林权纠纷解决了,把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发证后,各管护各的林,责任明确,彻底制止了乱砍滥伐现象,从而改善了县里和林区的关系。全省在沁源开了现场会,从此保护资源,永续利用,出现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那几年,县里和林局走成了亲戚。县里开劳模会时,有林区代表参加。林局开表彰会时邀请我们到会,成了一家人。太岳林局局长赵安山很开明,为了林业事业,在沁源做出了特殊贡献。省林业厅长刘清泉更关心沁源,把县委副书记朱斌政评成了全省林业模范。


“三个一”的煤林牧战略,促使沁源成了山区建设先进县


沁源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滞后,家底很薄,1978年全县财政收入168.5万元,是补贴县,粮食总产3872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4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采取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面对现实,沁源怎么办?经过大讨论,我们确定了“三个一”的奋斗目标和煤林牧的战略方针:总产达到一亿斤,人均收入一百元,全县实现一胎化。


沁源煤焦资源丰富,而且是优质焦煤,但煤层薄,产量低。当时,贫困县省、地每年都有几百万元扶贫资金,我们集中用于煤矿的新建和改造。几年下来,煤焦产量由1978年的52万吨发展到1982年的90万吨,对全县的财政增收、农民工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来的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林业是沁源得天独厚的资源宝库,是绿色银行,怎样管好它、用好它,这是考虑的首要问题。必须管好大的,种活小的。稳权发证后,全县的林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除对成林合理间伐、严格审批外,每年春季、雨季、秋季植树造林季节,全县总动员,把所有能绿化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林木种籽不够,白露后,我就带着家属和机关干部吃住在紫红公社贾庄村,采集油松种籽。经过一个星期的劳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县委的号召和带动下,1981年全县共采集油松种籽80万公斤,不但解决了造林缺种的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


沁源是全国畜牧基地县之一,畜牧业年收入在农业中占一定的比例。全县的大牲口曾发展到2.3万头(其中牛15847头),羊发展到12万只。大力培育西门达尔牛是沁源牧畜业的重点,经过人工授精、培育繁殖,到1982年,发展到了12700头,每年出口近千头。这种牛,既能使役,又能挤奶、食用。为了解决农民养牛的后顾之忧,县里在郭道建了个乳品厂。


经过几年的努力,“三个一”的目标实现了,到1982年粮食产量达到10011.5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 41元,财政总收入290.9万元,实现了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奖给沁源县“山区建设先进县”的锦旗。


这期间,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沁源,并在头版发表了文章。国务院秘书局长孙岳,带人到沁源搞调查研究,并写了调查报告。省委分管农业书记王庭栋在沁源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调查,并总结了经验,感到很满意。


总之,沁源是发展的沁源,前进的沁源。


回顾七年的艰苦历程,有欣慰也有苦涩。欣慰的是:1977年12月我光荣地当选为省人大代表,出席了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1977年7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的接见。这七年时间,正值我人生的黄金年华,正是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我钟情地生活在沁源,热情地工作在沁源,我将自己创建的事业无愧地书写在沁源的土地上和人民的心中,我无愧于沁源。人走政声在,沁源人民给了我公正的评价,说我是张连科第二,这我也就满足了。苦涩的是:连死都要忘了的人,正在沁源大展宏图的时候,地委书记叫我谈话说,经省委批准,免去你的县委书记职务。我说为什么?他不答。我说回去怎么办?他说,协助朱斌政同志工作,下乡搞调查研究。这一段,我的心情很沉重,再加上我唯一的儿子病重,在缺人、缺钱、缺车的情况下,从沁源到太原,从太原到长治,转院治疗,最终病故,很揪心,也很灰心,觉得干革命就是这个下场。


回顾沁源的七年工作,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老区人民的政治觉悟很高,1939年,太岳区党委在闫寨住了很长时间,一批老革命家长期战斗在这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郭钦安等一些老同志曾多次回沁源旧地重游,一说抗日战争时期“围困战”两年半,干部群众都有一种光荣感。全县干部作风正派,私心杂念很少,工作很顺手,总是一呼百应。大家下基层,吃派饭,搞“三同”,从来没有个节假日和星期天。我除了各项工作带头外,首先是搞好班子团结、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真诚地对待同志、关心同志们的疾苦。心底无私天地宽,完全彻底为人民,这样才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


(责任编辑:崔利民)

文章分类: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