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军旗、军徽诞生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谢武申来源:原创

“八一”军旗和军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

解放军百万雄师高擎这面光辉的旗帜,佩戴着闪光的军徽,浴血奋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全体将士又高擎“八一”军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责献;1997年,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又高擎“八一”军旗,英姿勃勃地进驻了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

那么,“八一”军旗和军徽是怎样诞生的呢?笔者为了解这一经过,拜访了当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与军旗、军徽设计任务的中央军委作战部一局的诸多老同志。其中,有同作战部部长李涛将军一起到周恩来处接受任务的人员,也有参加组织军旗、军徽图案征集工作和制作样旗的同志。在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帮助下,笔者查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和作战部的有关档案资料,终得以完成此稿。

  陕北米脂杨家沟的决策

  ——军旗、军徽设计工作的领导者是周恩来;征求设计图案始于1948年2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7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后,全国战局迅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初的战局已经清楚地表明,我军不久即可将胜利的旗帜插遍全国各地。然而,这时全军尚没有统一的旗帜。因此,设计统一的军旗、军徽,让解放军以崭新的面貌挺进新区,就成为革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周恩来的提议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研究决定,由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份指示电,于1948年2月21日下发给各中央局、各军区、各野战军前委并中央工委、中央后委,征求对设计全军统一的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的意见,提出:“在我军更大规模地进行外线作战、发展新区的情况下,作一正式规定已感到有此需要”,(《周恩来年谱》,第762页,北京,人民、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请各地各单位研拟具体样式报送中央审议。为了交通的方便,各单位上报的设计图样,可送到驻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中央工作委员会。

于是,一个征集军旗、军徽图案的活动,伴随着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的战略进军而在全军展开。

  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决议

  ——周恩来将组织设计工作交军委作战部承办;七届二中全会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军旗决议

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陆续启程,于4、5月间相继到达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此后,周恩来便将军旗、军徽、帽章、臂章样式的汇集、综合和研议工作,交给军委作战部一局承办。

军旗、军徽、帽徽、臂章和胸章的研议和组织设计、制作,本应由军务部门主管。但当年的军委总部机关还在初创时期,尚未建立军务部,有关军务事宜,均由军委作战部承办。因此,周恩来就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作战部。总参谋部的军务部,是1952年1月6日才建立的。

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领受了设计军旗、军徽的任务后,同张清化(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作战室主任,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张明(一局第二室副主任)商议,决定把这一工作交给江右书(作战室二科科长)具体承办,所需助手,可从一局工作人员中随时调用。

不久,在西柏坡,周恩来看到一份报告上说:我军挺进到陇海路南新区后,有的部队在帽子上缝了布料红五星,引起其他部队效仿,以致有些商人趁机制作在市场出售。他在这份报告上批示:请李涛拟写电报,指示各部队不要自制和在市场出售红五星。拟稿后,经周恩来审阅,于1948年5月15日以军委通令形式发出,通令说:

“查我大军自进攻以来,新区人民对我军容极为重视。军委现正收集各方所建议之我军军旗、军徽、帽章、臂章标准样式进行审查,一俟样式确定,即当通令全军照式制用。但在未颁发前,全军望勿自行制用,市场亦应禁止随意制卖。”

自1948年2月21日中央关于征求军旗、军徽样式意见的电报发出后,军委直属机关和各野战军各军区都积极参加了军旗、军徽样式的设计工作。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也亲手设计了一幅军旗,但具体样式现已无可考。据当时在总政治部的几位老同志回忆,曾经画过长征漫画,后来担任过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和文化部部长的黄镇将军,此时任总政治部第一研究室主任,也参加了设计样旗的工作,提出了以几条蓝色横线代表祖国的江河样式。

军委作战部的江右书等经过近一年的汇集,经报请李涛、张清化等负责同志研议和筛选后,组织人员先后数次绘制剪贴了数种《军旗样本》。

具体过程是,先由专人按上送图案样式,以统一尺寸绘出军旗样式图,以黑线条勾出(类似国画中的铁线描技法),在空白处标明颜色。然后,再由另几位同志用复写纸将线描的图样复制在各种彩色“电光纸”(当年对表面有光泽和彩色纸张的称谓)上,剪下后,贴在线描图的空白处,和制作剪贴画的程序基本一样。于是,就制作出一幅幅彩色的军旗样式图了。据当时在作战部当参谋的邓汀回忆,著名画家张仃也被调到作战部参加绘制样旗。

江右书等将这些彩色军旗样式图旁注明设计思想,汇集成《军旗样本》,以“中共中央军委作战部”名义呈送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审阅,并征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各单位报送的军旗图案,一致为红地,有以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以小五角星象征陆、海、空三军的,有以齿轮象征历史的,以蓝水线象征河流的,也有以刀、剑、戈、矛、步枪、盾牌、长城象征人民武装的……

但是,这些图案中均无“八一”二字。因之,虽然送审的图案很多,但都未被选中。其主要原因是,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些图案没有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大约在1948年底,中央支队参谋长、中央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拿着一本军内刊物来到作战室,指着封面,对张清化和江右书说,这是鲁中军区政治部《前卫》报社为纪念建军21周年出版的特刊,毛主席和首长们对封面红旗上的五星和“八一”都很欣赏,指示可以按这个思路来设计军旗和军徽(笔者曾向叶老核实此事,老人家回忆说,情况是属实的)。

于是,由江右书主持,用红黄两色“电光纸”做出了一面带有五星和“八一”的样旗。经李涛看过后,张清化和江右书把纸样面呈周恩来。他看过后说,你们可用大一些的红布制作两幅样旗,五星和“八一”两个字可摆放在不同位置。中央不久将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届时请到会的中央委员共同审议。样旗做好后,先送我看一下。

经周恩来审看过的两幅样旗,一幅是五角星右侧为“八一”,置于左上方;一幅是五角星在正中央,“八一”二字放在五角星内。

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开幕。张清化和江右书带着一局的参谋,把两幅样旗张挂在会场的墙上。同时,也将各大单位上送军委的图样摆在靠墙的几张桌子上。到会的中央委员们审议后,绝大多数都表示原则同意在军旗上加五角星和“八一”二字。

但是,有一位将军却不同意在军旗上缀上“八一”二字,建议缀上代表“秋收起义”的标志。但是,中央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位将军,就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

3月13日,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军旗的决议》,明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应为红地,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毛泽东年谱》下卷,466页,北京,人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之后,周恩来对李涛、张清化和江右书说:军旗图案已经原则通过,但五星和“八一”两个字的位置怎么摆放,你们再具体设计几个方案,待进一步审议后,确定一种样式,制作标准样旗;军徽,也按军旗的基本图案来设计。

  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审定

  ——军旗的方案拟制了三种送审稿,毛泽东倾向第一种;周恩来审定军徽、帽花并指示拍摄军旗纪录影片

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迁到北平。毛泽东等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以及作战部一局都进驻香山原慈幼院内。

在香山,江右书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组织工作人员拟出了军旗的几种方案,反复征求了许多同志的意见。最后,经过再三斟酌,确定了3种送审图案:

一、五角星右侧加“八一”,置于靠旗杆一侧的左上方。

二、五角星置于中央,“八一”二字竖排,置于五角星内。

三、五角星右侧加“八一”,置于上半部中央,下面加几条蓝色波纹水线,象征中华大地的山川陆水。

周恩来将这3种图案拿到书记处会议上审议后,对张清化、江右书说:军旗,毛主席和中央书记们的意见是倾向第一种;军徽,倾向于用军旗的第二种方案,将“八一”放在五星中央就可以了。制定军旗、军徽是国家的一项大事,还应该再征求一下在北平的中央委员们的意见,并请李维汉(中央统战部部长)征求参加新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人物的意见。我们解放军很快就要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了。不能等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再批准颁布,要尽可能快些,以便解放军戴着新的军徽,把军旗插遍全国。

张清化和江右书遵照这一指示,派一局的几位同志分头带了3种样旗征求意见。看过样旗的同志都认为第一种图案最好。

此后,周恩来指示按第一种图案制作一幅绸料标准样旗,给他看过后,再请华北军区安排步兵、炮兵和坦克兵部队,由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影片,内容包括授旗仪式,旗手在方队、横队、纵队和行进间的位置,执旗姿势。然后,把标准样旗、纪录片一并呈请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领导同志审查。这两件事和军徽的样品,都要在5月底以前定下来,以便在6月间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开幕时颁布。

李涛向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传达了周恩来关于调动部队拍摄军旗纪录片的指示,并商定由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唐永健具体组织实施。

张清化和赵光琛(作战部参谋)来到北平新街口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同该厂负责人汪洋商议,抽组了一个摄制组,并由赵光琛负责编写脚本。拍摄地点,安排在北平的北苑。

赵光琛还负责组织缝制绸料的样旗。

军徽的样式,是将“八一”二字置于五角星中央,字体为宋体汉字;五角星的周边和字均为金黄色。

1949年5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之后的第五天、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的第二天,毛泽东审阅、修改了李涛关于军徽问题的请示报告。批示:

“(一)请朱、周、任阅,如同意,即照此确定。(二)请周交罗迈(即李维汉)征求各民主党派领袖人物的意见。因军队是国家的主要部分,似有征求他们意见之必要。”(《毛泽东年谱》下卷,488页)

以军徽形式缩小制作帽花的标准样品,是赵光琛承办的。他将图纸拿到北平前门外西河沿的一家工厂,制作了一枚将五星周边和“八一”二字镀铬(银色)的帽花。周恩来看过后说,电镀的太亮,战士戴上反光,太耀眼。于是,赵光琛又到西河沿制作了一枚涂上黄红两色法朗釉的帽花。大约在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江右书和赵光琛从香山赶到中南海,请周恩来审看第二枚帽花。

适值周恩来有事外出,午夜过后回到办公室,听了他俩的汇报后,说:“你们把帽花缝在帽子上,戴上,我看看。”

二人一下怔住了,原来,他们以为只是请首长看看样品,没想到他这么心细,便说:“帽花后面穿铁丝的铁片儿还没焊上。”

周恩来说:“固定帽花不要用铁丝。铁丝容易扎伤战士的头。还是用棉线固定好。”

赵光琛说:“我们身上没有带针线。”

“没关系,你把帽花放在帽沿上就可以了。”

赵光琛往后退了两步,把帽花放在帽沿上,用手按了按。周恩来仔细端详了一下,满意地点点头。说:“现在这个样子可以了。就按这个上报中央,征求意见吧。”

朱总司令在审看帽花时,也指出用棉线固定为好,以免扎伤战士。

遵照首长的指示,赵光琛又到工厂把帽花的角上打了眼儿。这就是解放军的帽花早期用棉线固定的由来。

周恩来亲自审定过的两枚帽花样品,赵光琛珍藏至今。

经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由周恩来安排,5月27日,在毛泽东的住处——双清别墅院内,工作人员将第一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插在池塘旁的空地之上,在苍松、翠柏、绿地和池边那株高大的银杏树映衬下,鲜红的“八一”军旗格外光彩夺目。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军委机关各部门领导同志在院内围着样旗仔细观看。纷纷点头称是,都认为可以照此样旗制作。

接着,大家又聚在室内,观看军旗纪录片。这样,最后审定了样旗。于是,“八一”军旗在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向全国进军之际,在新政协筹备会议开幕的前夕应运而生。

  新政协筹委会开幕之际公布启用

  ——周恩来签发五月三十日军委代电,新华社发表毛、刘、朱、周、彭签署的《公布军旗军徽样式命令》和社论

在双清别墅审定样旗之后,周恩来指示李涛、张清化等,要尽快做好三件事:一、起草一份军委代电,附上军旗、军徽样式,印700份,6月初发到部队,请部队尽快按图样制发,在6月15日后用;二、起草一份《公布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稿,内容既要有图样,又要有准确的文字说明,要按总部、野战军(一级军区)及兵团(二级军区)、军(三级军区)、师(军分区)、团(县指挥部或武装部)6个级别确定军旗的尺寸;三、通知新华社写一篇社论,主要是讲明军旗的含义和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电》(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五月三十日委参电第124号),是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周恩来”的名义签发的,其内容如下:

“各野战军、各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并各级军区首长:

兹颁发军委制定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七百份,请即点收,并请各野战军各军区遵式制发各所属部队,并定于六月十五日全军正式开始启用。随电附发之军委命令及军旗、军徽图样请按团(县)级二份、师(分区)级五份、军(三级军区)级十份、兵团(二级军区)十份、野战军(一级军区)级二十份分发。政治机关应按军委命令在部队中广泛的进行教育,阐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含义,务使全体指战员有深刻的了解,并自觉维护我人民解放军光荣旗帜的严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周恩来辰陷印”

参加起草《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命令稿的江右书等同志,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在命令所附的图样中准确地标明五星、“八一”的大小和位置。江右书等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拟出了“方格等分法”,即将整个旗面平分为四等份,再将左上角的一块分为横20、竖16的320个方格,然后将五星和“八一”的位置精确地标在方格网上。这样,既解决了位置问题,也解决了五星和“八一”在五种规格军旗的比例问题。

作战部一局的同志经过紧张工作,终于如期完成了拟稿、送审、修改、刻印、下发,以及配合新华社撰写社论等项工作。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开幕的当天,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颁发了《公布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的命令,时间是1949年6月15日。

新华社在公布这一命令的同时,发表了题为《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的社论。社论说:

“军旗和军徽上都缀着一颗金黄色的明星,缀着‘八一’两个字。这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已经用灿烂的星光照耀着中国。”“人们看到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和军徽,就会想到它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想到人民革命力量必然获得最后胜利的真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成为一支完全正规化的军队;它的军旗和军徽的颁布,正是它的正规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社论最后强调:“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和军徽,不但是人民解放军的标志,也是我们的人民民主的新国家的重要象征。从此,全国的人民和全国的人民解放军,都必须一致保卫它的尊严,要像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一样来爱护它们。”号召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灿烂的旗帜插遍全中国”。

                                                                       1997年7月第一稿

                                                                       2012年2月第二稿

几点说明:

一、文中档案及军旗军徽图样,均复印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因馆规不能拍照,当年尚无彩色复印机,故复印件均为黑色。文中的彩色图样,系作者根据原样复原的。

二、作者为撰写此稿而拜访过的老同志当年的职务是:

张清化,河北省获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中央军委一局敌军科科长、一室主任,军委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作战室主任。《周恩来传》(1898~1949)第730页曾说:“除军委作战部外,周恩来还有个小作战室,由张清化任主任,相当于他的军事秘书。”1959年毕业于苏联古比雪夫红旗军事工程学院,回国后,任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总参谋部作战部顾问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叶子龙,曾任毛泽东秘书。

王亚志,军委作战部参谋,后任彭德怀秘书。

刘长明,军委作战部参谋,绘图者。

成普,军委作战部一局作战科科长。

刘克宽,军委作战部一局文印股股长。

张希,在西柏坡时,在朱德办公室工作。

张一民,军委作战部一局二室三科科长。

邓汀,军委作战部参谋,后任罗瑞卿秘书。

魏传统,总政治部。

三、《公布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命令的原文是: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样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

兹公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及军徽样式如下:

第一、军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地,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甲)制法:

(一)旗面为红地,长方形,横直为五比四。旗杆套用白色,宽为旗面横长的十六分之一。旗杆为红黄二色相间之旋纹,上置黄色矛头。

(二)由旗面的中心点向上下划一垂直中线,向左右划一水平中线,将旗面分为四个面积相等的长方格。

(三)五角星及“八一”两字均为金黄色,位於上方近旗杆之长方格内。

(四)将该长方格上下划十六等分,左右划二十等分,在上下八比八、左右六比十四处,定一点为圆心,以四等分长度为半径作一圆,用直线将该圆周的五等分点联成一五角星,星的上角顶点在圆心垂直正上方。

(五)“八一”用汉字,每笔均系等边长条体。旗杆在左时,该二字置於五角星的右下方,并由左向右横写。旗杆在右时,则该二字应放於五角星的左下方,并由右向左横写。

(六)“八一”字每笔长三等分,宽一等分,置於一小长方格内。该小长方格的上边距水平中线向上七等分,下边距水平中线向上四等分,左边(如旗杆在右则为右边)为由五角星之右上角尖(或左上角尖)向下所作之垂直线。右边(或左边)距垂直中线向左(或右)四点五等分。“八”字两笔的外侧六个直角尖端应紧接该小长方格的相当各边,内侧两个直角尖端相距约半等分。“一”字长为四等分,宽为一等分,该字下边距水平中线向上五等分,右边(或左边)即在垂直中线上。

(乙)各级军旗尺寸如下:

(一)人民解放军总部横一七○公分,直一三六公分。

(二)野战军(一级军区同)及兵团(二级军区同)横一六五公分,直一三二公分。

(三)军(三级军区同)横一六○公分,直一二八公分。

(四)师(军分区同)横一五五公分,直一二四公分。

(五)团(县指挥部或武装部同)横一五○公分,直一二○公分。

第二、军徽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之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

(甲)军徽用作帽花时,其制法及尺寸如下:

(一)五角红星的圆周半径为十五公厘(略作二公厘高之凸形)每个角均为三十六度,外镶一点五公厘宽之金黄色边。

(二)“八一”为宋体汉字,适当地直置於红星内。

(乙)军徽用於臂章、奖状、文书、车、船、飞机及建筑等物时,则按照上述尺寸比例放大或缩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副主席 朱 德 

刘少奇 

周恩来 

彭德怀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