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27 16:21作者:王晋临来源:晋城党史网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系列重大成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是高举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是书写伟大变革的时代答卷、是阐述伟大思想的光辉文献、是引领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战略部署、是建设伟大工程的行动纲领、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嘹亮号角。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决策部署,最根本的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在学深悟透、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要坚持系统观念,做好“结合”文章,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关心下一代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加强青少年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祖国的未来属于下一代,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心下一代工作说到底是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铸魂工程,其第一要务就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近年来,晋城市关工委重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的政治、经验、威望、亲情、时空等优势,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和家教文化教育,向青少年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晋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仰历史文明之光,望太行太岳老区,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晋城这片热土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红色文化,以及王国光、陈廷敬等名相形成的家教文化和当今尊崇法治,敬畏法律的法治文化。只有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四个文化”才能聚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并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四个文化”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以此作为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四梁八柱”,才能使下一代魂有定位,行有所归,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的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五千多年没有断流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既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的文化福祉,也有助于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市炎帝文化、冶铸文化、古堡文化、潞绸文化、围棋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文化的保护、宣传、传承融入关心教育下一代之中。还要通过校本教材、选修课、书法、上党戏等方式举办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活动。同时要发动老专家、老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利用新型媒体把晋城优秀传统文化送到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城乡基层,建立起从学校到社会的工作体系,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铸魂立人


红色文化是构建新时期社会共识的基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承载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他们创造的红色文化不但给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生命与活力,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历史养料,提供着文化支撑。


晋城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工作过,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些红色文化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以来,各级关工委组织“五老”收集和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料,在青少年中持续开展“游基地、学党史”系列活动和红色教育,全市有362所中小学、8.6万名学生开展“进三馆、学四史”和“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寻访红色遗址,听革命前辈讲遣址背后的故事;拜访英模专家,听英模专家讲奋斗创业故事等,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增进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热情,从红色教育中汲取养分。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需要广大青少年继承太行太岳老区的光荣革命传统,尤其需要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奋力谱写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贡献力量。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守法做人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根植于全民心中的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使青少年从小树立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从2021年以来,晋城市关工委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按照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八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扎实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集中开展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学习宣传活动。组织983名老政法工作者、法制副校长等“五老”在国家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基地,采取法治讲座、法律咨询、实践模拟、知识竞赛、法庭辩论赛、情景剧表演、影视作品播映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三法”,实现未成年人法治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网络、进家庭。市关工委牵头与市直多个部门联合组织了晋城市首届“三法”知识竞赛。此次竞赛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大、参与人数多,全市近20万人参加线上线下答题,极大地加强了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今年3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关工委、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授予晋城市关工委“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全市关工委系统另有4名同志荣获先进个人。


四、挖掘家风家训文化,家教育人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和处世方法,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伦理理念、价值准则与行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名人王国光、陈廷敬家族文化的基础上,晋城市关工委早在2007年学习推广泽州县离休老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郭象壁自定“十句格言”和“五条准则”家训。号召全市老同志首先从自己家庭做起,做好家教、制定家规家训,带头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开展万名“五老”联万户家教家风活动。


为进一步倡导和弘扬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今年以来,市关工委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了“五老”弘扬好家教好家风百例故事征集活动。截止目前,共收到征文124篇,已先后在《太行晚报》登载40余篇,充分展示和分享全市“五老”中的优良家风,教育千千万万个家庭培育下一代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市关工委与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团市委等部门联合在全市青少年开展“中华魂”(中华好家风)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对青少年进行家风熏陶和道德教育。通过寻家风、晒家风、传家风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书进校、题上网、百例家风润太行”。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和省两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用心用情谋划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五老”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