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周兴祥的红色梦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1-13 09:48作者:乔扎根来源:晋城党史网 他叫周兴祥,山西省阳城县人,退休工人,今年77岁,1964年3月参加太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建设,1971年调太原铁路局机务段,1976年调国营金阳器材厂,1992年调阳城城建局环卫处,2006年退休。当过司机、清洁工。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他,我叫他叔,也叫他周老师,在不断地交往中,被他的红色梦所吸引。 张季纯历史挖掘者周兴祥 他说2020年他和老友去延安旅游,在七大旧址的中央大礼堂旁,他发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长在1942年5月23日接见文艺座谈会的文艺代表的合影中,有阳城籍的文艺战士张季纯,他是阳城大革命时期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8月),看到这幅照片中的信息,他心里特别激动,一个阳城人,能同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一同出现,这是我们阳城人的光荣和自豪。也就从那时起,他萌发了挖掘红色文化的想法,并且积极地、持久地进行了实践。 七大旧址中央礼堂照片 北留大树村张季纯故居 北留大树村村口 他说:“张季纯先生生活在陕甘宁边区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十三年的经历和事迹,我们阳城乃至山西都不知晓。为了不使文史资料在我们这一代断层、丢失,让更多的人知道阳城籍的中国剧作家张季纯,出于对前辈和其感人事迹的尊敬,我通过网络、书籍和走访他的后人以及生前故友搜集线索。搜集过程中发现,张季纯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在中国文艺戏剧界经历很多、级别很高、资格很老而又很低调,他是西北早期文艺界领导人之一,北京文艺界创建时主要领导人,他从不宣扬自己,甚至连自己家人对他的事迹也知道的不多。 1950年毛泽东主席签发给张季纯的任命书 1953年周恩来总理签发给张季纯的任命书 “从1925年大革命时期,张季纯先后在阳城宣传、组织农民协会、郭峪村戏班,1931年在北平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话剧活动,1937年在上海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加入抗战宣传,积极参与中国上海文艺界集体创作《保卫卢沟桥》,影响极大。1938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战救亡演剧队到内地作爱国抗战宣传,后来在延安同冼星海同志共同创作《风雪太行山》,还在延安陕甘宁边区不同时期创作了很多作品,揭露日本鬼子占我国土、杀我同胞的邪恶暴行,揭露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的真实面目。他编有《三勇士》、《鬼脸》、《回关东》、《到延安去》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创作的秧歌剧《保卫和平》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当时在延安中央首长的表扬。 《保卫卢沟桥》剧本 他说自己文化底蕴不深,文字功底不厚,但为了使更多的人守好红色根源、传承红色基因,认识张季纯,学习张季纯,他排除各种困难和私念,自己整理编写关于张季纯的文章十数万字,找人帮助修改,找人帮助打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些文章已经在报刊、融媒体发表。为了引起各级领导重视,他先后到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张季纯故乡进行实地考察,和地方领导汇报交流。多次和宣传、文化等部门汇报,并且见到了姚逊书记对挖掘红色文化的亲笔批示。 阳城县委书记姚逊亲笔批示 当问到他干这件事是否有啥收入时,他说:“我没有啥需求,就是想把张季纯宣传出去,让我们的红色文化再多一份厚重。这几年我也花了有近万块钱,找资料,买资料,收集资料,有的太贵就只能放弃……如果能让张季纯在阳城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旅游中发挥出作用,我感觉我做的就值得了。”“阳城历史厚重,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挖掘是我的一个重要使命,在有生之年,我就沿着挖掘红色文化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我已经这么大了啥也不图,只要能让后人知道我们的红色文化就行了。”
愿周老师的红色梦成为阳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崔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