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岭伏击战——典型的游击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路 草来源:原创

    神头岭战斗,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亦称第八路军)129师向侵华日军发起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这次战斗,与在长生口、响堂铺进行的两次伏击战,被称为华北抗战史上的“三战三捷”。而神头岭伏击战,又被日军称为“典型的游击战”。129师的刘伯承师长很重视神头岭之战,把它作为一个很成功的“吸打敌援”的战例。他在作129师抗战二周年的战术报告时,详细论述了“吸打敌援”的战术,然后说:“引一个好的战例来结束我对于‘吸打敌援’的报告。”接着,便全文宣读了《我师在潞城神头村消灭敌人的报告》。

在对神头岭战斗进行分析之前,先介绍些历史背景。


                                          ◆最早的战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央军委即于1949年12月25日下达了编写全军军史战史的指示。总参谋部亦于1953年4月10日作出了编写全军战史的指示。

    第二野战军遵此指示,组成了编写班子,经过近10年的努力,于1961年完成了《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送审稿(《附件《战例选编》于1962年1月完稿。这两个稿本始终没有出版)。在这部战史中,即有了对神头岭战斗的战例分析。

但是,由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1958年军队的反教条主义运动和1959年庐山会议的影响,编写战史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即只能写“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红线”,也就是说,在军史和战史中,只能提毛泽东的名字,其他人的名字是不能提的。因之,读者如果只看1961年的版本,是不可能知道哪次战役、战斗是由谁指挥的。在1961年版本《战例选编》中的《神头岭战斗》分析中,就是如此。其原文如下(为阅读方便,笔者对个别文字作了调整,如将原文的“敌”、“敌军”,在必要处改为“日军”):


                                            ◆神头岭战斗


    神头岭战斗,是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六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在山西省潞城县与黎城县之间的邯长大道上的神头岭,以吸敌打援的战法,歼灭日军一千五百余人的战斗。

    此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破坏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策应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在晋西的作战;牵制了日军向黄河西岸和南岸的进攻,进一步提高了八路军的声誉。

    一、敌我情况

    一九三八年二月中旬,平汉、同蒲、道清线之日军,为配合其津浦线作战,并相机进攻潼关、西安、陕北,以第十四、十六、二十、一○八、一八九等师团各一部,共三万余人,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国民党军在日军进攻面前争先溃逃。

    至三月上旬,日军先后侵陷长治、临汾、风陵渡等重要城镇,并继续向晋西黄河各渡口猛犯,企图一举突过黄河,直取潼关、   西安和陕北。

    当国民党军溃散之际,我师奉毛主席的命令,为钳制向黄河河防进攻的日军,和策应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在晋南、晋西北作战,将各主力兵团适当集中,于三月上旬南下邯长大道以北的襄垣、武乡地区,寻机打击邯长大道上的日军,破坏其交通运输线。

    邯长大道东起平汉线的河北邯郸,西至山西的长治,中间经武安、涉县、黎城、潞城等县,横贯太行山脉,与屯留公路相连。该线是驻长治日军从平汉线取得补给的主要交通线,线上各县都驻有日军。其分布情况是:涉县驻第一○八师团四百余人;黎城有步骑兵千余人,为一○八师团重要兵站基地,常有汽车来往;潞城有第十六、一○八师团约二千人。

    二、决心和部署

    根据以上敌情和过去对敌作战经验,我决心以强袭黎城之敌、吸引潞城之敌出援,于途中伏击歼灭之,并相机打击涉县出援之敌。

    具体部署:

    以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为左翼队,该团以第一营对黎城守敌实施强袭;该团主力设伏于黎城东北之东西黄须(邯长大道以北)地区,准备伏击或打击涉县可能出援之敌。

    以第三八六旅为右翼队,设伏于潞河村、微子镇之间的神头村附近,准备消灭潞城可能出援之敌。

    三八六旅于十六日二时进至续村岭、茶坊、申家山等地之后,派干部对神头村附近地形进行现场勘察,当即根据复杂而狭窄的山岭地形和距大路约二十米处有国民党军原构筑之沟壑工事可资利用等条件,具体部署:

    第七七一团主力位于张家庄、王家庄及其大道两侧高地,准备正面阻击敌人;以一个营位于申家山、一二六九高地机动;以特务连位于续村、潞河村及其以北之浊漳河上赵店镇大木桥游击警戒,准备待黎城打响之后,破坏大木桥,切断日军潞城至黎城的交通,确实保障主力歼敌。

    第七七二团主力设伏于孙家庄、漫流河大道北侧及神头村以东一一八七高地伏击敌人;另以第三营主力位于李家庄,准备适时向微子镇与神头村之间大道出击,切断日军向潞城回窜的去路,派出一个连伸至潞城东北之一五○五高地,扰乱潞城之敌,以一个排进至潞城北之余庄警戒,并派便衣二十余人至潞城西南侦察、警戒长治方向之日军。

    补充团位于大道东侧鞋底村以西高地、薛家庄以西高地及安南岭西北高地设伏,准备适时向孙家庄、神头村和神头村与微子镇之间出击,配合主力歼敌。

    各部队均于四时前先后到达指定位置。

    三、战斗经过

    三月十六日四时,七六九团第一营突入黎城城内,在与日军激战后,即按原计划主动撤出城外,向乔家庄方向转移。日军遂集中力量向第一营反扑。第一营战至九时许,将日军击退。驻涉县日军数百人乘汽车来援,当其刚过东阳关时,即发现了七六九团的设伏部队,并发起猛烈攻击。设伏部队当即予以还击,并组织出击。日军见伏击部队兵力较大,稍作抵抗,即向涉县方向回窜。

七六九团向驻黎城日军发起强袭之后,驻潞城的日军第十六师团林清部队和第一○八师团尾部队及自卫队步骑兵一千五百余人闻讯出动,向黎城增援。

    七七一团特务连遂将赵店镇大木桥焚毁,切断了日军的退路。

    八时三十分,由潞城出发的援敌先头部队汽车两辆,及二十多名骑兵,进入神头村的伏击圈后,被阻于浊漳河边。

    九时,日军增援部队到达神头村附近,稍事集结,并派出骑兵向七七二团及补充团设伏地区侦察搜索。由于设伏部队隐蔽严密、沉着,日军并未察觉,于九时三十分,又复沿大道继续前进。当日军完全进入我设伏地区之后,七七二团主力与补充团设伏部队在统一号令下,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动作,分别从东、西、北三面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旋即,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搏斗。日军在我三面同时展开的猛烈打击和冲杀之下,顿时建制溃乱,失去指挥,不能应战,只得四处奔逃。七七一团第二营一部,亦于同时在张家庄与孙家庄之间投入战斗。此时,有少数日军窜入神头村内,凭借民房抵抗,但很快就被七七二团消灭。但由于七七二团第×营动作迟缓,未及断敌退路,加之补充团第×营撤退过早,致使百余名日军侥幸逃出伏击圈,窜回潞城。其余被围残敌,利用大车、死马、死人、房屋和窑洞作掩护,拼死顽抗。经过我交叉火力和手榴弹的大量杀伤,又与残敌反复肉搏。战至十一时半,终将这股被围的日军歼灭。同时,七七一团一部亦将被阻于浊漳河南岸的日军消灭。

    十三时,潞城日军出动两辆满载救兵的汽车驰援,被七七二团第七连消灭于神头村西南。

    十四时,又有七辆满载日军的汽车从潞城驰援,被七七二团炮兵击毁三辆,其余四辆慌忙窜回潞城。

    至十六时,全部战斗胜利结束。

    当神头岭围歼战正激烈进行之际,黎城日军出动一部,向神头方向急进,企图接应被包围在神头的日军。当其进至赵店镇浊漳河边时,遭到七七一团特务连的阻击。日军以猛烈的炮火掩护,抢修赵店镇大木桥。此时,神头的围歼战已经结束,特务连随即撤出战斗。

    日军将赵店镇大木桥修复后,又窜回潞城。特务连复将该木桥焚毁后,于黄昏随前主力转移。

此次神头岭伏击战,共毙伤日军一千五百余人,毙伤和缴获骡马六百余匹,缴获长短枪三百余支。我军伤亡二百四十余人。

    四、主要经验

    (一)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

    因为我军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已掌握了日军一处被袭,他处必定来援的规律。战前,我军对邯长大道上的敌情作了详细的侦查。从侦查和过去战斗缴获的文件中得悉,黎城是日军在该条运输线上的重要兵站基地,是其感觉最敏锐的据点。其西至潞城,东至涉县,都有日军守备,且潞城兵力较重,如我对黎城之敌实施强袭,潞城之敌出援的可能性最大。

战斗经过证明,我之判断完全正确。

    (二)设伏地区选择适当。

    神头岭位于黎、潞之间,是潞城日军增援黎城的必经之路。且地形复杂,不便于敌技术兵种的运动和展开;反而便于我军伪装隐蔽,实施突然袭击和发扬短兵器的威力。我设伏部队均按横宽的战斗队形进行配置,紧逼公路两侧埋伏,使敌完全陷于我夹击之中。

    (三)利用了日军骄傲麻痹的弱点。

    日军第十六、一〇八师团自二月沿邯长大道向长治、临汾进攻以来,并未遭到国民党军抵抗,所向无阻,若入无人之境。同时,该敌亦未与我军交过锋,对“土八路”也并不放在眼中。而且,当敌先头部队通过我伏击区时,我暂未阻击,诱其深入。日军便毫无顾忌,放胆前进,致遭我三面夹击。

    (四)战前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了作战预案,使参战指战员充分了解此次战斗的意义和行动要求。因此,设伏部队做到了伪装巧妙,沉着应敌,致使敌仅距伏兵二十米处尚未发现。战斗发起后,指战员个个勇猛扑向敌人,新战士也手持梭镖,展开白刃战斗。当敌溃逃时,又勇于猛烈追击,不给敌喘息和还手之机。从而体现了我军指战员的高度政治觉悟与严格的战场纪律以及沉着、勇敢的战斗作风。

    半个世纪后,再来看这个战例分析,仍然是正确的。只是在行文中有些微不足道、技术上的瑕疵,如有的地方说“张家庄”,而另一处则为“张庄”,在战斗示意图上,标出的也是“张庄”;有的地方说是“赵店”,有的地方又为“赵店村”,而在所附的战斗经过示意图上标明的却是“赵店镇”等等。笔者此次引用时,均已作了校正,并改绘了战斗经过示意图。


                                ◆今天必须补充说明的几个重大问题


    写到这里,热心的读者一定想知道,学术界对这个最早的战例分析还应该补充些什么。

    第一,对神头岭伏击战的参战部队及其作用,应该如何正确表述?

近来,在已经出版的回忆录、传记和影视作品中,有的说神头岭战斗是129师打的,也有的说是第386旅打的,等等。这些都没有错。只是表述并不完整,也不准确而已。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在第385旅769团的配合下,协同作战的结果。

    因为,如果没有769团强袭黎城之敌,潞城之敌就不会出援,神头岭则无敌可打。而且,黎城之敌原来只有几百人。但在769团第1营发起强袭的前夜,突然增兵逾千,使其战斗难度陡然增大。但该营毫不畏惧,同日军进行了苦战,歼敌百余人,终于吸引了潞城、涉县的援兵。

    据129师师参谋长李达的回忆,当年的情况是这样的:“十六日凌晨三时半,七六九团第一营按照预定计划,一举突入黎城城里。意外的是,在头一天,有敌步、骑、炮、装甲车部队一千二百余人开进城里。两股敌人合在一起,大约一千五百人左右。我第一营便与这股敌人进行了苦战。由于天还没有亮,鬼子一时搞不清情况,固守在房子里不敢出来。一营消灭敌人一百左右,边打边退,激战至上午九时,撤到了城外的乔家庄。他们出城时,敌人才派一百五十余骑兵追来,被一营给打回城去。涉县、潞城之敌接到求援信号后,开始向黎城驰援。”(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69页)

第二,在神头岭地区打伏击,是谁提出来的?是谁下的决心?

    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也有不同说法,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现根据129师当年的《阵中日记》和珍藏在中央档案馆的电报,作几点正本清源的重要补充。首先,提出在神头岭打伏击的,是129师师长刘伯承。有李达将军的回忆录和当年的电报为证。

    李达的回忆是:

    “黎城东阳关内外的一段公路,是日寇的运输线。但是,日军在这里的守备却比较薄弱。加之这一带山川地形复杂,又有浊漳河与黎城相隔,是比较理想的伏击敌人运输车队的地点。刘师长打算选择黎城和潞城之间的神头岭下的神头村作为伏击敌人的中心地区。……(我陪同刘师长带着地图到神头岭勘察地形)在返回的路上,刘师长讲了他的设想。他把这次伏击战称作“吸打敌援”。所谓“吸打敌援”,就是以一股部队佯攻敌人的军事要地;以主力埋伏在敌援兵必经之路,待机伏击之。……刘师长选好了伏击地点神头村之后,又选择佯攻的目标。”(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69页)

其次,下决心的,是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和彭德怀。

    有两封电报为证。

    第一封是:

    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于3月11日给朱德、彭德怀的电报:

   “根据连日情报,屯留敌确仅数百,东进之敌千余,已经吾元镇回长治。判断敌人企图不明,在沿白晋路北进,似有乘弱攻高平模样。我们不应再停此不动。现黎城故仅三百余,城易攻入。我们转攻黎城,打潞城或涉县敌之增援。……如何请示。”

    第二封是:

     3月12日,朱、彭给刘、徐、邓的回电:“同意相机袭取黎城、潞城,占领东阳关,打击增援队。我们准于十四日到沁县以南之阎家沟、白家沟附近,请小平、向前来本部开会,伯承留部指挥。”

    这两封电报,均由笔者抄自中央档案馆。笔者在这里还要顺便说明一下,经笔者查阅多封电报,当时129师师首长的排名顺序是,张浩担任政治委员时,顺序是“刘伯承、张浩、徐向前”;张浩回延安,邓小平接替政委后,顺序是“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

    第三,神头岭伏击战的各级指挥员都是谁?

    (一)129师的总指挥应该是师长刘伯承。这在朱、彭3月12日的电报中,已经很明确了:“请小平、向前来本部开会,伯承留部指挥。”这里的“部”,即指八路军总部。

    如前所说,刘伯承在制定作战方案之前,就偕同参谋长李达,带上在战斗中缴获的阎锡山部绘制的军用地图,亲自到神头岭勘察地形。据《李达参谋长》一书记载:“他(刘伯承)对上次缴获的军用地图不放心,就让李达带上几名参谋,带上军用地图,随他到神头岭一带观察地形。他们沿着地图上标绘的汽车路行进,走到神头岭时,看到汽车公路是蜿蜒地爬到岭上的。而这张地图上标绘的公路,却是从岭下绕过的。”刘师长拍了拍地图,打趣地说:“‘不知道绘图的人这段公路是怎么划的?我估计他可能没有到过这儿,来了个‘想当然’。如果我们也‘想当然’,不来看地形,按图索骥,纸上谈兵,把部队埋伏在山下,恐怕敌人的汽车已经从岭上过去了,我们还在山下傻等,甚至还可能挨鬼子的打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71页)

神头岭伏击战的作战方案,则是由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研究制定的;李达也参与了,并负责向第386旅和385旅传达师首长的意图。

    此外,李达还亲自到黎城郊区侦察敌情。他回忆道:“我带着几位参谋,到黎城郊区去侦察敌情。那时,我们的民运组织在各地建立了侦察网和交通网,他们按期发回情报,一般是比较准确的。我们去后,和交通站取得了联系。这个交通站的同志说,几天前约有五百敌人由黎城开往潞城,估计黎城只有三百守军。我们又在一个荫蔽地观察了公路上日军车辆的来往情况,然后给刘师长发回电报。刘师长接到电报后,决心袭击黎城,以吸引潞城之敌出援,在神头村一带伏击敌援兵;并相机打击由涉县来援之敌。”(同上,第70页)

    (二)师部的指挥位置,是在固新镇。

    据《一二九师阵中日记》所载:1938年“15/3叁于固新镇晴师直仍在原地休息”;“16/3肆于固新镇 晴师直于本日上午七日出发,经黄岩山、王家庄到达宋家庄宿营,此地距黎城约四十里地。”日记中的“师直”,是指师部;“15/3”系指3月15日;“叁”即星期三。以下均同(据笔者核对,3月15日应为星期二,16日应为星期三)。

    (三)第386旅的指挥员,是旅长陈赓、副政治委员王新亭。

    根据是由解放军出版社于1991年2月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该部战史的记述是:第129师的“作战部署是:……以陈赓旅长、王新亭政治委员指挥第三八六旅(辖第七七一、第七七二及补充团)于神头岭设伏,歼灭由潞城来援之敌。”

    战斗刚刚结束时,陈赓和王新亭联名给发来一封战报:“刘、徐、邓:在黎潞之间歼灭由潞城、长治增援的敌骑、步兵近千人,毙敌五百余,打死骡马四百余匹,俘日军十余名,弹药、军用品甚多,现正清查中,我伤亡约二百余人。陈、王 3.16”

这是关于神头岭伏击战最早的战报,对于研究此次战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周希汉作为旅参谋长,也参与了指挥。

    陈赓对神头岭伏击战的胜利,是非常兴奋的。李达在回忆录中写道:“扛着梭镖的战士们,战斗之前每个人都写了一个‘毛子枪换鬼子的三八式’的小条子挂在梭镖上。待他们从神头岭下来时,果然差不多都换上了三八式。走在队伍前边的陈赓同志,骑着缴获的东洋马,手里拿着日本指挥刀,喜形于色。他望着屋里、沟里、地里到处都有日寇遗尸、战利品和被风吹散的敌军文件,对同志们说:‘你们看,这纸张好像书画随风凌空飞舞,有如天女散花,庆祝我们的胜利!’”(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74页)

    (三)指挥第769团的,是团长陈锡联。后晋升为第385旅副旅长、旅长。

    (四)十几年前,有一部写许世友将军的传记,写传主担任386旅副旅长时,协助陈赓将军指挥了神头岭战斗,而且还写得绘声绘色。

    据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第一卷•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82页),许世友是1939年1月22日才任386旅副旅长的。而神头岭战斗是1938年3月中旬。许到职时,神头岭战斗已经结束了近一年之久。可见,该书的作者并未查证史料,那些绘声绘色的情节是杜撰的。

    第四,战斗之后的情况。

    在战斗中,有几名缴械的日军士兵。这是很少见的。为体现优待俘虏的政策,129师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战马,并派专人把  他们送到了大后方。据说,这几名士兵后来经过教育,参加了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

在战斗结束的第二天,日军曾派出飞机、大炮和1000兵力,到神头村一带报复。他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轰炸和炮击之后,才敢进入神头村。然而,他们并没有看到129师部队的影子,就气急败坏地用飞机、大炮和机枪向申家山轰炸、射击了一整天,并用汽车把战场上的遗体搬运回兵营。

    386旅的梭镖,把日军吓破了胆,心有余悸。战斗之后,陈赓审问俘虏时,他们说:“我们什么武器都不怕,可就怕你们的长剑[指   梭镖。笔者注]!”

第五,日军随军记者的亲历记。

    在侥幸从神头岭伏击圈中逃脱的百余名日军中,有一名随军的《东亚日报》记者,叫作本多酒沼,他躲在一个窑洞里,成了漏网之鱼。他逃回之后,写了一篇题为《脱险记》的通讯,登在《东亚日报》上(文中的“()”是原文。“[]”内的字是笔者所加)。他写道:“神头村的战斗,是他[一二九师]。笔者注的典型战术。三月十六日午前九时,继续行军的真铜部队、粨谷部队、使尾部队,在这个村落[神头村]休息,是小休息,大约十五分钟的休息……正当先头部队要开始行进的时候,呼呼地飞来的子弹,轰轰隆隆地炸裂的迫击炮弹,沉重的、使人心里不愉快的连续的重机关枪响声,盖过来了。这是从警戒线的什么地方潜进来的啊!队长彼尾二郎中尉(秋田县人)立刻命令战斗部队展开。从道路向左右展开的部队,匆忙占领了两面的高地。但敌弹使你连喘气的时间也没有。敌人兵力约有一、二千,在前面高地的棱线上露出了脸,在左右高地上像‘蝼蛄’一样蠢动着,离我们不过一百五十米上下,连他们被憎恶的火焰燃烧着的神色,都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连一点掩护的东西都没有。部队在三方面都向着敌人。就在这时候,断然把指挥刀抽出来的极尾队长叫喊着:‘大家一块死的地方就在这里,好好地干吧!’他刚喊毕,挥着指挥刀站在前头,为指挥部队而前进了数步。敌人的迫击炮弹就在队长的头上爆炸了,重机关枪的子弹也向他集中射击,当场完成了壮烈的终结,队长完蛋了!这时,小山和成田相视无言,只是在眼睛的深处,射出绝望的光——除了死以外,再没有旁的什么。是死的地方!这两位同乡将校(同是青森县人),互相发誓奋战到最后。此后战斗继续了七个小时,唉,多么激烈的战斗啊!”

“神头村的战斗,是他[一二九师]的典型战术。”这就是日军随军记者对神头岭伏击战所作的评价。有了这个评价,对于神头岭战斗的战例分析,就可以结束了。〔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