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的“红旗渠”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10-13 10:19作者:崔海生来源:晋城党史网

陵川的红旗渠,官名“幸福渠”,说起幸福渠没有多少人知晓,要是说起“磨河水渠”那是男女老幼人人皆知。


我退休前的工作单位“陵川县化肥厂”与“磨河水渠”有着不解的历史源缘。1973年3月我从部队退伍,被县计委安排转业到化肥厂,那里成我一生为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贡献了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的地方。1970年1月我还在部队时,“化肥厂筹备处”就开始挂牌成立,属山西省化工厅化肥专业公司和晋东南地区化工局领导的地方国营企业。我到厂后,听原厂领导和工人师傅述说,1969年陵川计划建化肥厂,那是个用水、用煤炭大厂。厂址选择在有煤有水的礼义镇西尧村西川,经勘探此处地下水源根本不够化肥厂使用,唯有离县城40公里的东部山区地名“磨河”的山沟里有一条自然河流,河床源黄围山东面红豆杉峡谷和南太行仙红爽山层岩,渗漏出9个泉眼,清澈、甘醇汇成常年不断的“大磨河和小磨河”河流。经测算年可供1000万方以上的纯粹活泉水,有关部门检验泉水完全达到饮用水标准,对化肥厂使用更是绰绰有余。于是将化肥厂建在县城东关,既繁华县城,又便于群众购买化肥的运输。在小磨河建水库用高压多级泵将河水从山沟底提至山顶,用倒渠回流到县城,一方面供化肥厂和其它企业用水,另一方面供县城农业、商业、居民饮用。1970年初化肥厂筹建和磨河提水工程同时开工,化肥厂第一批开挖厂房、院墙地基和修建工房的施工队,是全县各村抽调的300余名农民工,每人每天自带粮食一斤,吃集体灶,每人一天计10分工分,年底介绍回自己村参加分配,住邻近的县一中学生宿舍铺。大工是县工程队匠人师傅,出工由本单位计发工资。参加磨河提水工程施工是由县武装部组织,抽调全县各村2000余人的“民兵”。由于县领导倾全县之力多管齐下,化肥厂厂房所需的水泥、木材、钢材、砖瓦是特事急办,在县范围内为化肥厂使用,年底厂房全部完工。在配齐了领导班子的同时,招收陵川化学老师和高、初中优秀学生为第一批技术骨干到其它县化肥厂培训。省化工厅领导现场考察和听汇报后,认为陵川非常重视将第一批建厂的屯留县的设备,优先调给第二批建厂的陵川。1971年1月化肥设备和安装队陆续进厂,1973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一)生产出了陵川第一袋化肥。


我当年3月入厂时,刚刚投产2个月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原因是磨河提水工程还在施工中,工厂临时在县城周边的东坡、秦家河几处有地下水的地方安装了管道,可是水流量太小,水泵一开数小时就抽空,化肥厂只能在厂的储水池满了才敢开车生产,储水池没水就停车。这样开开停停,一年亏损几十万,全由陵川财政补亏。后来增加了废弃的黄沙山煤矿地下坑道水,那水不仅是含硫量、硬度严重超标,而且水呈中黄色且漂浮着许多杂质,从冷却排管上流下来,排管不几天就结了厚厚的黄水垢,软水设备和冷却水箱全部堵塞。职工食堂用这水做的饭就不能吃,有些吃了半碗,就肚痛、呕吐,只好临时做了个拉水平车在县城拉水吃。

入厂一年多后,我从工人岗位越级担任了化工一班的值班长,当时化工三个班轮流倒班,我成了化肥生产8小时的“厂长”,尝到了化肥生产没水的艰难。尤其是冬季滴水成冰,停一天水,路上输水管道不是冻了不流,就是管道冻裂,厂内露天设备更是如此。用柴火烘、割枪烤,蒸汽吹,好几天才能恢复,个中吃苦受罪亲历者知,天天盼着“磨河水”。


读了陵川县水利局原总工程师程春云在《陵川文史资料》第五辑撰写的回忆文“造福千秋的磨河提水工程”,甚是震撼。说它是“陵川的红旗渠”,一点不为过,修筑的艰辛、名气虽不及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却也是骇人肺腑、彪炳千秋,记入了陵川史册。磨河提水工程由县组成“总指挥部”,施工队由县武装部组织全县农村的壮劳力“民兵”参加。18个公社(即现在的乡镇)为基础单位,按人数组成了17个连队。40公里水渠任务分段包干给各公社的连队,一名公社副职领导带队,任命各自连队的排、班长。每个人出工一天计10分工分,年底转回各自农村参加分配,出工一天每人补助人民币5分,月底领取。每人每天自带粮食1斤,出工一天每人补助0.7斤,每天粗茶淡饭,7天吃一次白面馒头。住宿按各连队施工段任务位置,安排在沿途农村的旧庙及老百姓房的楼上打地铺。有的离施工位置远的,就住在悬崖岸坎下,没有岸坎的地段,就露天用石头垒个矮墙遮上塑料布,旁边生个火堆防蚊虫、防野兽。40公里渠道坡度为四千分之一和三千分之一两种,要求精度高,测绘人员天不明上工,天黑回来。渠道愚公洞全长2300米,为赶工期除两头掘进外,还在山上打了4个竖井向两面掘进,一个洞就有10个工作面,为高度、方向不能有丝毫差错,测绘人员克服测量仪器落后、接合土办法,每天在工地爬上爬下,终于无误差顺利合口,省、地市水利专家检查后都感到惊讶。渠道输水浆砌料石和铺底不渗漏是工程的重要指标,省水利厅专家对施工组副组长李存玉说:“磨河渠长4万米,提水每秒0.4立方米,每米有针孔渗漏,水流不到县城就干了”。 李存玉回到指挥部给领导汇报后,指挥部高度重视,组织各连队领导学习“先试点再推广”,技术要求细化通俗化,料石必须用水洗净,水泥兑料过称,砌石四面坐满浆,匀摊浆稳放石,填壕挤浆。浆砌开始,指挥部干部分工包区,班、排自查,相互检查、技术员签字,不合格无条件返工。人人记住了打油诗“河沙石料要洗净,搅拌灰浆按比例。根安牢,墙要直,垒石错缝合规矩。坐浆稠挤浆稀,四面八方挤严实。上下左右用力挤,保证不漏水一滴”。经施工人员和监督领导的共同努力,浆砌通水试验,40公里水渠,没有一处渗漏,损耗率在百分之20以下,质量堪称一流,创全国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一个奇迹,《山西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陵川‘征服千重山,调回磨河水’,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简陋的机械,共投工240万个,移动了50多万方土石,在崇山峻岭中,先后凿通6000多米的17条隧洞,架起4座大渡槽,5个大倒虹,50多处桥闸涵洞,修筑了35000多米盘山砌石水渠,绕过70多座山头,跨过40条河沟,连接起30多个蓄水池塘。从东到西形成了一条横贯全县的水利大动脉,把‘太行屋脊’潺潺东流的磨河水拦腰截断,安装了巨龙般的千米斜坡管道,腾空扬高270米,可以提上0.4秒立米的水,调头西流70华里以外的陵川县城”。


提水工程总指挥是曾担任过镇书记的苏贵龙,他的指挥部就设在渠道工程中心的后郊村庙上。苏贵龙是走路办公、坐车办公、工地办公,就是很少在办公室办公。他没有小车,去县开会和汇报工作来回都是步行,搭个往工地拉料车,也是扒在马槽上,成天在工地上人人都认识他。危险的地方他亲自把关,不仅指挥还经常亲自动手实干,有时几天不回指挥部,睡觉找地方铺半个大衣盖半个大衣,吃饭和民工一样排队。74年他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得了重症,那时他没有医疗费报销单位,怕花工程钱治疗,瞒住大家数月,直到倒在沟龙口坡工地上,他不去住医院,硬是让民工抬到指挥部,他说:“住一天医院花的钱能买好几袋水泥”。县委书记郭玉玺知道后亲笔写信“苏贵龙同志:县委决定,你必须立即去太原住院接受治疗,希望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折不扣地服从组织决定。郭玉玺即日”,苏贵龙含着眼泪说:“我服从”。在太原住院经查是肿瘤,没几天就擅自出院了,他说:“我的病反正看不好,还不如省下钱用到工程上”。回到家半个月后就走了,年仅53岁。工地民工说到他,人人都是泣不成声。


经过5年奋战磨河提水工程胜利建成,这虽是个开工没奠基、竣工没剪彩的工程,却是陵川人民千古未有的大喜事,从根本上解决了沿渠社队人畜吃水和县城人民以及工业用水问题,被县政府命名为“幸福渠”。清澈的磨河水源流到化肥厂,使频临倒闭的化肥厂起死回生,县水利部门在化肥厂西院墙边设立了“二级提水站”,在东院墙水渠进口安装了计量水表。那时为了弥补提水站水渠维修人员严重不足,化肥厂主动担任了维修之责,冬天倒虹管冻裂、夏天冲毁渠道,化肥厂立即派管、焊和维修工抢修,磨河泵房频繁停电,就从化肥厂门前专用电线路上接驳供磨河用,提水站人员说:“提水站和化肥厂不拆院墙也是一家”。为了使磨河水配套扩大到县城民用,1977年2月中旬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南关建磨河水“储水池”,在南岭建水塔。施工的是县城厂矿企业,抽本单位三分之一的职工,3月3日报到到工地,工资由厂矿各自记发。那时化肥厂职工没有富余,就改变基层大横班管理办法,换成车间体制,便于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找顶班人员。我担任碳化车间指导员,在车间主任张春元带队去南关建“储水池”的情况下,担起了车间的主责。化肥厂还无偿支援南岭建水塔的全部搭架钢管和管卡。南关“储水池”用时15个月,建成容量8万立方米、被县政府命名为“长征水池”的“储水池”。入南关“储水池”澄池的磨河水渠口,端端正正写着“幸福渠”。


随着时间推移有了磨河水,化肥厂建了陵川第一个有喷淋头的男女职工澡堂,当时我任厂办公室主任,厂部决定由办公室负责管理。职工家属有近千人,专门安排一女工具体负责,每天下午凭票免费进入。运行不久,社会上许多女同志涌来,我就让卖票收费管理。可是每天还是人满为患,门外等候的还是一堆一堆的。陵川有识之士看到这个商机,就来厂参观陵川第一家有喷淋头的澡堂,参观后询问能购上喷淋头的地方,我一一解答。随后就有四家澡堂开业,不久又出现了家庭夫妻包间澡堂等。人们后来建私家住房,用太阳能供热的家庭澡堂成必备。现在陵川住宅小区林立,家家必有一个装花洒的洗澡卫生间。与水有关的蔬菜大棚、养殖业、餐饮业纷纷建立和开业。有了磨河水,化肥厂放心技改扩建,从年产3千吨合成氨型逐步扩建成6万吨,产量翻了20番。化肥厂不仅由亏转盈,技改扩厂没要县财政投资,而且还还清了建厂初期县财政对建化肥厂的全部资金投入。


磨河提水站建成到2005年走过30年风雨历程,技术人员发现东掌沟渡槽开始有渗漏和倾斜,经全面盘查发现,机电设备老化、部分渠道渗漏、四处渡槽出现裂缝、五处倒虹有不同程度堵塞。县领导和水利部门为了不让磨河水渠瘫痪,到省水利厅申诉进行立项扩改。省水利厅和中央水利部经过核查,2008年1月30日批准了工程扩建改造,总投资9726万元,省、市、县领导出席了开工奠基。除更新老旧设备、维修加固渠道、倒虹外,供水扩建增加大磨河泵站。2012年1月12日通过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等有关单位验收,全面投入运行。旧矛盾解决,新问题出现了,磨河提水能力扩大与水源地矛盾出现。如遇连续干旱,泉水锐减将出现无水可提的窘境,解决调解水源枢纽工程迫在眉睫。磨河水库坝址在陵川“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核心区,由省林业厅、县林业局牵头,省水利厅、县水利局配合完成了“红豆杉”功能区调整。水库坝开挖浇灌,因河道狭窄、机械运转困难,就用小机械和小三轮车人工开挖,坝体浇灌由于技术等级要求高,由省技术工程专家在现场指挥,在山西内属先例的、采用清华大学新研制的自密实混凝土浇灌工艺。经过磨河水源工程、小磨河泵站改造、40公里输水渠道改造、35千伏输电线路更新、供水延伸。至2019年9月全面竣工,年供水能力从原来的200万方,提高到1340万方。稳定解决县城及8个乡镇、178个行政村、15万的饮用水,为县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水库最大坝高54.9米,顶全长112米,总库容为240万立方米,像一面明镜镶嵌在磨河山谷中,陵川缺水的历史由此改写。陵川在县城东成立了供水公司,修建了全封闭储水池,供水体系完备,打开水龙头清水汩汩流出,再不用踩冰井上挑水,再不吃泊池水、煤窑苦涩水,再不用怕缺水断水。饮用水安然无虞,大力改善了陵川县的投资环境和宜居住环境。是陵川人民的民心工程、命脉工程、事关陵川发展稳定大局工程,更是陵川人民心中的“红旗渠”。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