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龙的凡与不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刘 璐 张 晶来源:原创

                                                在美国国会山不卑不亢

    2000年5月5日,上午10:20。美国华盛顿国会山。H—137房间坐满了议员代表。一位中国女子走上演讲台。她身穿米色格子套裙,庄重大方,流利的英语令她表达自如。她正是冯丹龙。

    当时,中国尚未加入WTO。美国白宫与国会之间,就是否给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PNTR)展开了激烈争论。由于结果关系到美国制药业在中国的发展,美国制药研究及生产协会(简称PHRMA)的负责人之一白文东,便找到了全球最大研发型制药公司——辉瑞中国企业事务部总监冯丹龙,希望她可以赴美演讲,游说议员。

    能促进中美经贸合作,这是多好的事!5月3日刚到华盛顿,她便接到了母亲余华心的电话:“丹龙,你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1948年,你爷爷为反对蒋介石打内战,在华盛顿国会山上发传单、资料,作演讲。50多年过去了,同样在国会山,你又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美国演讲。我相信你会做好的!”这通电话给了冯丹龙鼓励,也让她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

    当时,美国国会的议员提出了不少疑问。一位对PNTR问题持反对意见的议员问:“在中国,上因特网要受限制吧?”冯丹龙响亮的回答:“我在中国的办公条件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几周前,我还在北京的办公室中,通过百老汇的站点预订了戏票。”

会场一片惊叹声。但还有人不相信在中国能上网。一位议员提出:“你能说出百老汇订票站点的网址吗?”冯丹龙一字不差回答了。

    冯丹龙的不卑不亢,尽显“将门之后”的气度。演讲结束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作为唯一一名来自中国的女性代表,冯丹龙的演讲被几名议员评价为“非常有价值”。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美国国会以237票对197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回忆这次为促进中美经贸合作所作的演讲,冯丹龙说:“我讲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毕业后插队下农村,当护士、工人,后来考上大学、留美接受MBA教育,后来成为外企的高管……她的故事见证了改革开放,也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

    冯丹龙出生于青岛,父亲冯洪达是冯玉祥将军与建国后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所育的最小的儿子。打小,她就过着普通人的生活。1976年,刚参加工作的冯丹龙被派到烟台地区医院做了3年护士。恢复高考后,1981年,她考上了山东大学英美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大连理工大学,成了首个中美MBA项目预备班的英文老师。通过几个月的恶补,她这个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文科生竟然考上了MBA。

    1986年6月,冯丹龙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攻读MBA。1988年底,国内正值留学热潮的兴起,冯丹龙却选择回国。

   

                                         延续祖父的精神呐喊

    1989年底,《大连日报》上的一则英文招聘广告吸引了冯丹龙的注意,而她的留美经历、MBA学历,正符合招聘方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的期待。于是1990年初,冯丹龙成为了辉瑞中国的首位员工。至今,冯丹龙从总经理执行秘书一路上升到企业事务部总监。

由于工作出色,冯丹龙的名字和照片出现在1999年辉瑞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她的努力与胆识吸引了PHRMA负责人白文东的注意,于是就有了2000年那次演讲。

    历史给了冯丹龙延续祖父的呐喊、维护国家利益的机会后,又委以她新的重任——如今她是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8年第一次参政议政时,她就提出了“在上海人大网站上加入英文版”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在2009年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她又领衔提出了《关于实现“无烟世博”,尽快制定上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地方性法规的议案》,议案最终也被采纳并实施。

    目前在公司,冯丹龙还负责慈善捐赠的项目。在冯丹龙看来,“行善并非富人的专利,善举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来自精神。”

1948年,冯玉祥立下遗嘱:“我没有什么东西,有几间房子交给李德全夫人……至于我的几个孩子,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建国初期,李德全把遗产和房产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现在,冯玉祥的后代们也如他所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爷爷的这份生命留言,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冯丹龙深情地说。〔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