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是我一生的楷模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29 00:00作者:讲述人:朱 楹 整理人:常敏丽来源:原创 讲述人档案 朱楹:1931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是粟裕诸多秘书里军衔最高的一位,为少将。《粟裕传》的主要作者。 80岁高龄的朱楹,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见到记者非常热情。 记者一说明自己的来意,老将军马上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我是从1973年开始在粟裕将军身边工作的,直到1984年将军去世我都没离开过这个岗位。” “我本人虽是山西人,但在山西的时间不长,在西北西南时间更多,印象中粟裕来过两次山西,但没有在山西战斗过。可是对山西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比较了解。抗日战争时间,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都在山西,山西的老百姓为抗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楹说。 1973年上半年,粟裕将军第一次来山西,当时朱楹并没有陪同。第二次是1977年,由朱楹陪同前往大寨参观。 “粟裕是军人出身,虽是和平年代,可对国际形势时刻警惕。”朱楹介绍说。粟裕第一次到山西,对太原以北地形做了勘察,以防北边外敌入侵,回到中央就写了一个关于太原以北方位预防外敌入侵的报告。第二次对太原以东,石家庄周围地形进行勘察,回到中央又写了如何建成华北地区堡垒地带的防御报告。 “虽然在老将军身边十多年,可真正了解将军却是在他去世后通过走访追寻将军当年足迹,写《粟裕传》时才深刻了解了他。”朱楹说:“粟裕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朱楹给记者讲述了粟裕三次辞帅的故事。 第一次发生在1945年10月,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可是早在抗日战争初期,张鼎丞任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时,粟裕为副司令员,而且粟裕认为张鼎丞在很多方面都优于自己,若张任司令员,自己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工作,会更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此,他再三恳请中央改任,最后中央接受了他的请求,重新作了任命。 第二次发生在1948年5月,陈毅同志调中原工作,中央决定华东野战军由粟裕领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野众望所归的统帅,陈毅继续担任华野领导更为合适。经他一再恳请,中央决定陈毅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不在位期间,其职务由粟裕代理。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毛泽东也很清楚,出于各种考虑与需要,授衔的确未必能做到绝对一碗水端平。1956年9月,他曾在中共八大预备会上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要那么完全公道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永远不可能。” 元帅授衔公开的标准只有两条,当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通俗一点说,就是资历或者战功两个标准。 这里的“或”字(并非“和”字)十分关键,就是说,“资历”或“战功”两个条件中任意一条即可。 按这一标准,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即战役军团)创造的辉煌战绩,就完全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一条。 针对个别抱怨的将领,毛泽东亲自出面,严肃地批评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最高统帅发话,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当然就没人敢公开发牢骚了,不过腹诽的不免也有。玉皇大帝尚且有人心里嘀咕,鲁迅就说过:“我对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诽的非常多。” 好在罗荣桓这个总政治部主任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总参谋长粟裕也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又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是他的贴身“影子”,后来多次回忆说,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央书记处曾谈过粟裕的军衔。 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毛泽东当然也知道,又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粟裕将军一生高风亮节,胸怀宽阔,是位仁义将军,也是我一生追随的楷模”朱楹动情地说。(责任编辑:崔利民)
上一篇李先念晋城整军的前前后后
文章分类: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