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委(机关)历史沿革研究报告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4-05 15:32作者:靳宏伟来源:晋城党史网

中共晋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晋东南地委,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太南特委。


一、太南特委的设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统一领导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河北、河南、山西接壤地区的党的领导工作。1937年11月上旬,中共冀豫晋省委在长治城内莲花池组建中共长治特委,任命裴孟飞为书记。《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1937年11月上旬,中共长治特委在长治城成立”。


1938年2月17日,中共冀豫晋省委做出决定,长治特委机关随同八路军129师“赵涂支队”挺进太行山南部,进驻陵川平城镇,领导开展晋东南各县党的工作和抗日对敌斗争。


1938年4月,鉴于长治失守后,晋东南被白晋路、邯长路分隔为东西南北两块的情况,考虑到河南省委已撤到黄河南岸,中共冀豫晋省委指示,长治特委改称为晋豫特委,将豫北11县划给长治特委领导,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晋省委于份实行大特委制度,作出了新的区划。撤销直鲁豫边省工委、曲沃特委、河东特委、豫北特委,成立新的晋豫特委,将晋城、阳城、沁水划归新的晋豫特委。中共晋东南特委辖高平、陵川等晋东南6县及豫北11县。


《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1938年4月,中共长治特委改称晋豫特委”,“1938年5、6月间,中共晋豫特委改称晋东南特委。”“辽县以北,加武乡,为晋冀特委,由原来的晋中、冀晋两特委,辽县直属县和晋东特委的一半合组而成。冀豫边区,加山西的黎城、襄垣和辽县的东部,仍称冀豫特委。晋豫特委改称晋东南特委,包括黎城、潞城至长治公路以东和豫北一部分而成”,“8月19日,中共中央北方局通知,华北各省委一律改称区委,中共冀豫晋省委改称为中共晋冀豫区委员会(简称晋冀豫区党委)”,“9月,中共晋东南特委改称太南特委”。


太南地委时期。。1939年1月,晋冀豫区各特委改称地委。中共太南特委随之改称中共太南(太行山南部)地委,驻陵川平城镇三皇阁。


太南地委所辖为邯长路以南,白晋路以东,平汉路以西,黄河以北的晋东南6县:长治、潞城、平顺、高平、陵川、壶关;豫北11县:俢武、博爱、武陟、新乡、辉县、获嘉、汲县、林县、汤阴、淇县、安阳。


《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在区域上也是经过几次变化,由晋东南11县缩小为6县,到5月初才形成现在包括豫北、晋东南17县范围。”


1939年12月,“十二月政变”爆发,根据中央决定,由朱德和卫立煌谈判成功。以邯长路为界,路北为共产党及其军队活动区域,路南为国民党及其军队活动区域。1940年2月,我党及其军队大规模北撤,史称“太南撤军”。太南地委机关由平城撤至平顺寺头村。


太行四地委时期。1940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晋冀豫区划为冀南、太行、太岳三个行政区,其中,太行区下设:一地委(冀西地委)、二地委(晋中地委)、三地委(晋东地委)、四地委(太南地委)、五地委(漳北地委)、直属县:辽县(今左权)、黎城。


据《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记载:“1941年1月9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发出通知,为与各军分区统一次序,原一地委改称二地委,原二地委改称三地委,原三地委改称一地委,原四地委改称五地委,太南地委改称四地委”。


194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冀南、太行、太岳、冀鲁豫等四块根据地连成一片,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统一专署区划及序列》命令,全边区以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为四个省级区,划分为22个专员区,定名为“晋冀鲁豫边区第×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太行区为第一专署至第六专署,太岳区为第七专署至第九专署。为了区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为四个省级区所辖,在序号前冠行政区。比如“晋冀鲁豫边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又称“太行四专署”,相对应的党委称”中共晋冀豫区四地委”,也称“太行四地委”,太行四地委机关驻平顺寺头村。


1942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正式恢复办公,晋冀鲁豫边区对晋豫区区划作了调整,把中共晋豫区所辖太南地委及白晋路东的河南地区(含陵川)划归太行区。


1943年秋,林南战役收复了豫北部分地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又对太行区区划做了部分调整,在太行区增设了七、八两个专署。七专署:林县、辉县、汲淇、新乡、修获武。把白晋路以东和陵川接壤的高平和晋城部分地区组建为陵高、晋东两个县,成立八专署:辖陵高、晋东、修武、沁博、陵川等县。


太行三地委时期。1945年11月20日,邯郸战役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结束对太行区的直辖,在涉县正式成立太行行署。25日,太行行署对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专区合并为6个专区。1946年6月,将6个专区合并为4个专区。1947年3月,将4个专区改为5个专区,1948年1月6日,太行行署通令增设六专区。


1948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同年8月26日改称华北人民政府。为了攻打太原,成立了成立了晋中区,将寿阳、榆次、太谷、祁县划归晋中区。1949年2月,各专署机关陆续进入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


1949年5月,太行区的行政区划又调整为五个专区。


太行一专区:辖冀西9个县(市),专署驻邢台;


太行二专区:辖左权、和顺、昔阳、榆社、武乡、襄垣,专署驻左权;专署驻左权;


太行三专区:辖长治、平顺、壶关、黎城、潞城、陵川等6个县,专署驻长治;


太行四专区:辖豫北新乡、焦作等8个县,专署驻新乡;


太行五专区:辖豫北安阳等11县,专署驻驻安阳;


根据华北人民政府命令,各专区以专署所在地命名,一至五专区按序号依次改为邢台专区、左权专区、长治专区、新乡专区和安阳专区。太行三专区改称长治专区,辖长治、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等6县及长治市。


长治地委时期。1949年8月19日,华北人民政府150号通令,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冀东、冀南、冀中、冀鲁豫、太行、太岳、太原7个行政区,恢复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四省,新设平原省,所属各县分别划归该五省和平津两市。8月22日,长治专区在所辖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长治县及长治(市)工矿区的基础上,接收原太岳区晋城、高平、阳城、屯留、长子、沁源、沁县等7县,1950年1月6日,华北人民政府通令撤销翼城临时专署,组建运城专署,沁水回归长治专区管辖,至此,在行政区划恢复了战前原山西省建制。党委相应改为“中共长治地委”。地委机关驻长治,辖17县。


太行三地委书记王谦任长治地委第一任书记,太岳三专署专员张天乙任长治专署第一任专员,平顺县县长赵军任长治地委第一任秘书长,太行三地委组织部长贾俊任长治地委第一任组织部长,太行三地委宣传部长葛莱任长治地委第一任宣传部长。


晋东南地委时期。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西省委决定:中共长治地委改称为中共晋东南地委,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地委机关仍驻长治。1967年3月22日,经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组批准,中共晋东南核心小组成立,4月17日,晋东南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1971年3月25日,恢复成立中共晋东南地委。


晋城市委时期。1985年5月26日,以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白清才为组长的省委工作组在长治宣布了国务院《关于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试点的请示》的批复。撤销中共晋东南地委,组建中共晋城市委,原中共晋城市委(县级)分设为“中共晋城市城区区委”和“中共晋城市郊区区委”。市委机关驻晋城,市委书记由晋东南地委副书记崔光祖担任,市长由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荣哲调任,晋东南地委常委组织部长纪友伟任晋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晋东南地委宣传部部长成葆德任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至此,从1938年组建的中共太南特委,一路走来,形成了今天的中共晋城市委。尽管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主体传承没有变化,脉络是清楚的。


二、晋豫特委的设立


阳城、晋城、高平、沁水等县是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根据地一个组成部分,原属冀豫晋省委领导下的长治特委(1938年9月改称“太南特委)领导。1938年3月,朱瑞在阳城横河设立新的“晋豫特委”后划归新的“晋豫特委”领导。特委书记由聂真担任,薛迅任组织部长,李哲人任宣传部长,1939年1月改称晋豫地委。


《晋城革命老区志》载:“同时撤销晋城中心县委,中心县委书记刘尚之调任长治特委组织部长”,“12月,中共长治特委书记裴孟飞派赖若遇到晋城,重新组建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3月,晋豫特委成立”。


晋豫太南三地委时期。1940年1月,晋豫特委北撤平顺寺头村,在寺头村,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晋豫地委升格为晋豫区党委,将太南地委升格为太南区党委,将中共太岳地委升格为太岳区党委。原中共晋豫区党委辖区相应缩小,直辖太行区的指示,成立了晋豫区党委。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将太南区党委和晋豫区党委合并为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主要负责太南地区敌战区和国统区工作。


《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载:“1940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中共太岳区党委,中共太南区党委,中共晋豫区党委”。


晋豫太南区党委辖七个地委:

太南地委:辖平(顺)北、平南、林北、长治(东)潞城5个县;


一地委辖安阳河南5县等地;


二地委辖晋(城)东、河南新乡5县等地;


三地委辖阳北、晋北、陵川、高平、沁水等地;


四地委辖阳南、晋(城)西南、河南的济源3县等地;


五地委辖翼城、曲沃、绛县等4县地区;


六地委辖夏县、平陆、闻喜、垣曲、芮城等4县地区;


其中,太南地委所辖为“太南撤军”前,太南地委邯长公路以北根据地,其余六个地委所辖全是敌占区或国统区,处于秘密状态。


晋豫一地委时期。1941年7月,将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改称晋豫区党委。根据彭德怀指示,三八六旅组建太岳南进支队,重返晋豫,建立了新的晋豫边抗日根据地,区划也作了临时调整。1942年1月,中共晋豫区党委在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正式恢复办公。将原来的七个地委,调整为三个地委,把阳城分划为阳南、阳北,把晋城分划为晋北、晋东,把沁水分划为沁南、在陵川、高平接壤地区陵分划为陵高。把太南地委及白晋路东的陵川、晋东,陵高及河南地区县划归太行区。


晋豫一地委辖:沁阳、济源、孟县、晋沁四县。


晋豫二地委辖:翼城、垣曲、绛县、曲沃四县。


晋豫三地委辖:沁南、阳南、阳北、王屋四县。


太岳八地委时期。1942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太岳、晋豫两区合并为中共太岳区党委,按照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统一专署区划及序列》命令。合并后将太岳区32个县调整为第七专区至第九专区和豫晋联办区。于1943年3月2日,对所属区域重新进行划分为为四个地区共32个县,各地专的属县是:


太岳七专区:辖沁源、绵上、沁县、屯留、襄漳、平遥、介休、灵石、霍县、安泽、赵城共11县。


太岳八专区:辖长子、高平、士敏、晋(城)北、晋沁共5县。


太岳九专区:辖洪洞、青城、临汾、襄曲、翼城共6县。


豫晋联办区:辖阳南、阳北、沁南、垣曲、绛县、翼城、曲沃等7县及河南的沁阳等3县。


太岳四地委时期。1944年3月,太岳区将七专区改为太岳一专区,将八专区改为太岳二专区,将九专区改为太岳三专区,将豫晋联办区改为太岳四专区。8月,建立了太岳五专区,辖夏县、闻喜、平陆、稷麓、安邑、垣南共6县。1945年,太岳区将太岳二专区的晋北、晋沁两个县合并为晋城县,将太岳四专区的阳南、阳北两个县合并为阳城县,同时设立沁阳县,归太岳四专区管辖。


《山西通志•民政志》载:“1945年12月18日,行署下达调整行政区划命令,……士敏部分划归沁水,同时将四专署的沁南改称沁水,归二专区辖,太岳四专区的沁阳划归太行区,将二专区的晋城、士敏、高平归四专区辖”。调整后的区划:


太岳一专区:辖沁源、沁县、屯留、长子、平遥、介休、灵石、霍县、安泽、赵城共10县。


太岳二专区:辖洪洞、绛县、临汾、浮山、襄陵、翼城、曲沃、沁水共8县。


太岳三专区:辖安邑、解县、临晋、猗氏、万泉、荣河、稷河、绛南、闻喜、夏县、平陆、芮城、永乐、永虞、运城市等15县地区;


太岳四专区:晋城、阳城、高平、士敏、垣曲等5县及河南的沁阳等3县。


翼城临时地委时期。1946年6月,士敏县由第四专区划归第二专区,与沁水合并。1947年10月,陈谢兵团解放豫西,遂成立第五专区,辖河南8县,随后划归河南。1948年7月,为了支援保卫延安,中央将太岳三专区及一专区的赵城、二专区的洪洞、临汾共20个县划归晋绥边区,受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管辖。


晋绥边区是1941年8月成立的西北行署,是和晋冀鲁豫边区平行的一块根据地,隶属中共中央西北局,受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管辖。1949年2月,临汾解放后,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将山西部分成立了晋南、晋西北两个行署。6月,将晋南行署改为晋南中心行署,行署驻新绛,将晋南18县设立了三个专区,主要为1945年12月18日调整后的太岳二专署和太岳三专署等县市。


1948年8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为了解放太原,又成立了晋中行署,平遥、介休划归其管辖。1948年10月成立晋城市。


此时,太岳行署辖区已经被支解的七零八落,后经过整合,一专区相对完整,保留不变,将留下的县整合为二专区,将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共辖3个专区,18个县:


第一专区:辖沁源、沁县、屯留、长子、灵石、霍县、安泽共7县。


第二专区:辖绛县、浮山、翼城、沁水共4县。


第三专区:辖晋城、高平、垣曲、晋城市等5县及河南的沁阳等2县。


阳城为行署直辖。


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山西省建制,撤销太岳行政区及所属专区,以一专区机关成立汾阳专区,二、三专区机关成立翼城临时专区,专区以专署所在地命名,将长子、屯留、沁水、沁源、沁县、高平、晋城、阳城等8个县交长治专区,同时撤销晋城市。将绛县、浮山、翼城、沁水共4县交翼城临时专区。


至此,叱咤十年风云的太岳行政区退出历史舞台。


运城地委时期。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恢复战前山西省建制,各行政区同时撤销。1950年1月1日,中央决定将晋南中心行署、晋西北两个行署划归山西,1950年1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翼城临时专署和晋南中心行署,分别改为运城行署和临汾行署。党委相应改为“中共运城地委”和“中共临汾地委”。


《运城地区大事记》载:“翼城临时专署即日搬往运城”,“自1950年1月1日起开始办公”。原太岳区宣传部长、太岳四地委书记卫恒于1949年8月任翼城临时地委书记,1950年1月任运城地委书记。


三、关于中共长治市委。《山西通志•民政志》载:“1945年11月,太行行署建立,设长治市”,《晋东南志》载:“1950年3月,改为长治工矿区委”,“1952年3月,长治工矿区委又改为长治市委,升格为地级市,组建长治市委,由长治地委代管”,“1975年7月,长治市委改由省委直接领导”。中共长治市委在历史上是受中共长治地委领导的一个县级党委。


小结:


1、中共晋豫特委传承的主体先后为晋豫太南三地委,晋豫一地委、太岳八地委,太岳四地委,太岳三地委、翼城临时地委、运城地委,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由翼城临时地委改组而成,后成为中共运城地委。


2、中共长治特委传承的主体先后为中共太南特委,太南地委、太行四地委,太行三地委,长治地委,晋东南地委,后成为中共晋城市委,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由太行三地委改组而成。虽名称及辖区时有变化,但每一个党政机构的来龙去脉、主要领导、组织人事、档案资料的历史传承主体,有根有据,十分清晰。


1950年,中共长治地委所辖晋城、高平、阳城、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沁水、武乡、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壶关、陵川、长治县及长治(市)工矿区等17县,后成为中共晋东南地委。在1985年撤地设市时,中共晋城市委领导班子及主要领导由中共晋东南地委改组而成,并接收了中共晋东南地委全部档案,接收了80%以上的机关资产和人员(只有20%归属长治),合法继承了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历史地位。


中共晋城市委的前身是中共晋东南地委,中共晋东南地委的前身是中共太南特委,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参考文献:


《山西通志》《晋东南志》《晋城革命老区志》《晋城解放之光》《华北人民政府政报》《运城地区大事记》《太行山抗日斗争大事年表》《太岳革命根据地发展简史》《卫恒》《在太岳根据地的战斗历程》《翼城党史资料汇编》《中国共产党陵川历史纪实》及相关网络资料。


(责任编辑: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