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城山上凯歌还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2-02-05 13:26作者:郭馨年来源:晋城党史网

——纪念重新开辟晋豫区八十周年


析城山是远古名山,位于山西省阳城县西南部,西接中条,东连太行,北依太岳,南临王屋,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晋豫边区就诞生在这里。


析城山.jpg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在全面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于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提出了“开展山地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一系列战略方针。


1938年春节、元宵节刚过,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组织部长、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联络处主任朱瑞带领晋冀鲁豫省工委的领导聂真、唐天际、王卓如、薛迅、李哲人、敖纪民等和华北军政干校的学生50余人,千里跋涉,风尘仆仆来到阳城县,考察了阳城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展情况和山河地理形势,面对日军飞机轰炸阳城县城,即将占领小城镇和控制乡村的趋向,和抗日县政府(共产党员李敏之任县长)、阳城县牺盟分会(特派员要崇德)、公安局(共产党员张月川任局长)等单位领导带领县城的所有机关团体和县人民武装自卫队600余人向西南部析城山的横河地区转移。经请示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准,3月8日在横河成立了中共晋豫特委,聂真任书记。统一领导临(汾)屯(留)公路以南、黄河以北、同蒲铁路以东、白(圭)晋(城)公路以西,南北百余公里,东西近二百公里17个县的抗日斗争。不久,又成立了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唐天际任司令员(简称“唐支队”)。中共晋豫特委迅速扩大党组织,建立了阳城、曲沃两个直属县委,晋城、翼城、沁阳、夏县4个中心县委,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39年,国民党蒋介石又掀起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大搞分裂活动,蓄意制造摩擦,悍然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十二月事变”。大肆抓捕抗日干部,夺取捣毁抗日政权,枪杀共产党员、牺盟干部、抗日进步人士和军民。


对阎锡山破坏团结抗日、倒行逆施的反动行径,晋豫区军民给予了坚决的反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入地下活动。为了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中共晋豫特委机关和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奉命撤到临屯公路以北。


一、发展地下武装


“十二月事变”后的阳城县,天昏地暗,黑云翻滚,反动势力甚嚣尘上,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失联。1940年4月日本侵略者占据了阳城县城,在城周和乡间山头建碉堡、设据点,实行“三光”政策,阳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此情况下,中共晋豫区党委在领导恢复党组织,保存力量,开展隐蔽斗争的同时,积极发展地下武装。


1939年5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在阳城筹建了晋南事务所,兴办了20多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解决军需民用,支援抗战。1940年4月,党组织委派鞠抗捷(中共党员)担任主任。日军占领阳城县城后,鞠抗捷率领县城的几个生产合作社先后转移到河北、黑龙、西冶,最后到桑林地区的树皮沟一带山区立足,隐蔽恢复生产,并联络党员,开展地下活动。所内有15名秘密共产党员,阳城三区的共产党员崔松林、王世清、张志学等人在发动组织生产中起了带头作用。1941年夏,为打击日伪和“东府”“西府”武装,保护“工合”各个生产合作社,组建了阳城“工合”自卫队(游击队),鞠抗捷任队长,董昆一任指导员,以五里沟为根据地,活动于树皮沟、桑林、蟒河、独泉、西冶一带。1942年,编入八路军386旅17团,参加了开辟根据地的斗争。鞠抗捷后任晋豫区工商税务局副局长兼阳城县工商局局长。


1940年夏,中共晋豫区第三地委书记王毅之,济源县委书记于思礼根据上级以灰色名义成立武装力量的指示,取得国民党十六游击支队一大队五中队的番号,建立起一支武装,张连山(中共党员)任中队长,后来把队伍拉到阳济交界的北山一带活动。上级党组织又调来地下党员和干部十余人,任命姚宾洋为副官,魏维良为支部书记兼文书。1941年,十六支队司令陈立德对五中队起了疑心,计划调动五中队。张连山带五中队经阳济交界的白云隘上山,驻扎孤山村,后转驻草腰庄,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成为一支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称为“张连山游击队”。先后打垮了伪军刘砚丰部,收编20余人,又捉拿了伪军范继石等,收缴枪支10余支,收容国民党九十八军部分散兵,建立了两个步枪排,一个机枪排,一个迫击炮队。广泛活动在济北、阳南、晋城西南一带,方圆达六、七十里。1942年3月,扩编为八路军“沁河游击支队”,贺思铭任支队长,王毅之任政委。下辖三个大队,张连山任第一大队长,崔松林任第二大队长,卫占山任第三大队长,配合“南进支队”17团、18团开辟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1943年编为太岳四分区基干一团。


“十二月事变”后,隐蔽在上义村的中共党员樊岗、赵克宏,与四区分委负责人吴从龙、中共党员武雷、张志德等人,联络了西南地区60余人,基本坚持着地下抗日活动。1941年5月,在极其隐蔽的庄沟村张志德家商议筹备成立抗日工作队,由樊岗任队长,武雷任副队长,张志德任指导员。1941年6月5日在驾岭南圪塔,四区和驾岭地区的110余名地下党员和抗日青年骨干聚集一起,在村小庙内宣布正式成立,定名“樊岗抗日工作队”。并成立了工作队组织机构,确定了秘书组、民运组、武装情报组、事务组的负责人。将瓦屋头村作为工作队大本营,采取灵活斗争策略,以小组分散展开游击活动。还规定了及时秘密联络的传递方法和联络点,活动于青龙、黑龙、横河、李圪塔、柴圪塔、苏村等地,向群众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并动员群众收藏武器,恢复建立武装自卫队。同时派人打入伪区公所获取情报,组织反“扫荡”,抗征税征粮,和日伪反动势力进行斗争。1942年2月1日,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樊岗抗日工作队”编入“阳城县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县大队)”。


地下武装的发展,为晋豫区的重新开辟储备了力量。


二、积极部署筹备


中条战役刚结束,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华北局、八路军总部作出了重新开辟晋豫区,建立中条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决策。按照隐蔽、踏实,反对大吹大擂和过早刺激日伪,有计划有步骤地巩固和依托已有阵地,灵活机动,再求发展,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和政权,开展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中共晋豫区党委积极筹备军队和地方的各项工作。


1941年8月初,八路军总部命令,由八路军129师386旅17团、18团和太岳军区决死纵队57团组成“南进支队”,中共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任政委,386旅参谋长周希汉任司令员(后王新亭接任),担负重新开辟晋豫区的重任。仲秋,“南进支队”挥师南指,进兵岳南地区。日军很快发觉了八路军的意图,立即在西至同蒲铁路,东至白晋公路,沿临屯公路的众多据点调集重兵,实施“铁壁合围”大扫荡。9月22日开始,17团与日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东渡沁河。18团从空隙中突破,穿越敌人的密集火力,与17团会合。57团也突破沁河,与17、18团靠近。至月底,我军与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三次突破敌人的包围圈,粉碎了日军的阴谋计划。继而休整训练,厉兵秣马,发动群众,宣传抗日,巩固扩大岳南根据地,为进军阳城做准备工作。


1941年秋冬时节,中共晋豫区党委和太岳南进支队司令部以及主力部队在巩固的岳南根据地沁水县东、西峪安营扎寨。


是年9月,中共晋豫区党委通知活动在阳城东南和济源的晋豫区第三地委书记王毅之、在草腰地下抗日武装中担任支部书记的魏维良、“工合”晋东南事务所主任鞠抗捷等北上岳南汇报工作,并指示要继续扩大武装,坚持斗争,迎接八路军大军南进。


是年10月,中共晋豫区党委派交通员璩天贵、干部程廷璋等人回阳城将部队即将南进的消息告诉了阳北党组织负责人徐毅和阳南党组织负责人崔松林,并传达了区委的具体指示。崔、徐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万分,怀着兴奋的心情,日夜奔波,迅速把指示传达到各基层党组织,发动党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宣传发动,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与群众基础,坚持同日伪顽势力进行斗争,迎接大军入阳。崔松林、徐毅先后亲自到沁水东、西峪向区党委汇报工作。


与此同时,又选调干部加强阳城党组织的地下力量。是年10月,大岳军区派八路军干部孙世友、张翼来到阳城与地下党员联系,在民间秘密收集国民党中央军败退时残留在民间的武器弹药,打出“析城青年营”的旗帜,在次营、天掌一带建立武装组织,发展到200余人。阳城青年杨刚金、白德兴、张隽升等人,在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支持下,在驾岭地区下庄村组织起百余人的“阳城青年抗日游击队”。是年冬,中共晋豫区第三地委遵照区委指示又派赵子青再度回阳南担任县委书记。派张世城回到阳城演礼老家与张学尧组织抗日同情小组,将演礼地区的地下党员和抗日骨干分子联络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活动,迎接八路军入阳。


军民同心,上下呼应,戮力为重建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


三、挺进东南山区


1942年元旦前,“南进支队”举行了誓师大会。鉴于当时日寇在阳城县城周围及晋韩路沿线建了许多碉堡,驻有重兵把守的情况下,“南进支队”司令部决定采取大迂回战术,分东西两路三个梯队向阳城进发。第一梯队由57团从西部经沁水翼城进入阳城西南山区;第二梯队由17团从阳城东部进入阳城东南山区;第三梯队由18团和中共晋豫区党委机关以及直属队也从东部进入阳城。


17团中阳城籍战士较多,对阳城地形道路等情况比较熟悉。1938年3月,该团一个营曾抵阳城县城东关20余天,宣传抗日救国,当时有20余名青年参军入伍。还有一部分是原“八路军晋豫边抗日军政干部学校”(驻吉德村)的阳城籍学员。后来还有几批青年到17团参军。战士们听说要打回老家重建抗日根据地,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南进支队”司令部决定由17团担任先遣队,穿插到阳城东南山区,为重新开辟晋豫区开路。随先遣队行动的有晋豫区领导人和地方干部王竟成、王毅之、马纪民、刘峰、魏维良、李敏唐、鞠抗捷等,还有去晋豫区联络的崔永华、郭国保等作向导。


1942年1月20日午夜,17团从端氏的李庄出发南进,在团长陈康、政委高德西、副团长尤太忠、政治部主任黄旭华率领下,穿越敌战区,突破晋韩路封锁线,跨过沁河、芦苇河、获泽河、涧河,翻过五道山岭,绕过日军刘善、河头、洪上、安阳、石柱峰炮楼据点,一鼓作气,直插东冶地区独泉村北部。


独泉村盘踞着阎锡山的旧军官张从龙成立的所谓县政府(又称“张府”“东府”)及其两个保安大队,还有阎锡山旧部四十三军靳福忠团和国民党第二十六支队李正德部。陈康团长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派一营长张成宽带侦察员前去联系,要求携手共同抗日,为八路军让道。敌人不但拒绝,还开枪阻截我军。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康这位在红军长征时就担任营长,血气方刚的年轻指挥官握紧拳头大喊:“打!坚决消灭这个拦路虎”。指战员们个个义愤填膺,怒火中烧,摩拳擦掌。连夜调兵遣将进入战斗状态。二营从西面攻打驻上节村(北独泉)的李正德部,一营攻打独泉村龙洞坡敌军,三营攻打独泉村北寨上的靳福忠团。第二天凌晨5点发起总攻,经4个小时激战,全歼李正德部,靳福忠团余部丢盔弃甲狼狈向焦坪方向逃窜,17团战士乘胜追击,在八里背将其聚歼。在“十二月事变”中发动“郭峪兵变”,抓捕残杀大批抗日干部的刽子手靳福忠被击毙,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张从龙的保安大队不堪一击,遭到重创,余部逃往蟒河天麻山一带躲藏起来。不久,在树皮沟鞠抗捷领导的工合游击队的配合下,消灭了“张府”残余势力,张从龙只身逃到晋城后被捉拿镇压。


接着,17团一部在草腰抗日武装的配合下,兵分两路,消灭了盘踞在孤山一带的反动武装国民党中央军十六支队一大队刘凤山部。陈康又率部急行军百余里,南下济源的北社、勋章、涧北一带,在济源地方武装配合下,一举消灭了伪军王同玉部。还到武山一带打垮了伪军范登科部。


至此,我党我军在阳城东南地区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在此期间,阳南、阳北县委在坪泉重组为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辉泉成立。在西冶大庙组建了阳城县抗日游击大队(县大队)。为重新开辟晋豫区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建设中条抗日根据地的帷幕。


四、胜利会师析城


1942年2月17日夜,17团又向“西府”盘踞地黑龙(今西交)一带进发。“西府”是和“东府”对称的叫法。是原国民党中央军旧军官马博民依托残留在阳城境内的中央军散兵建立的所谓阳城县政府,百姓又叫“马府”。17团派人与马博民交涉,遭到拒绝。马匪还将保安队300余人布防于西交之东的对桥岭上。2月18日晨,17团在对桥岭发起进攻,保安队一触即溃,纷纷缴械投降。而一些顽匪仍在杏树圪堆据险顽抗。三营指导员刘明显在阵地前对敌喊话,劝其放下武器。马匪口头回话:“你们来人,咱们谈条件”,但却暗藏杀机。当刘明显刚抬头准备前去谈判时,却被马匪举枪扫射,刘明显当场壮烈牺牲。17团指战员怒发冲冠,奋勇猛攻,痛击敌人。马匪残兵向柏底头逃窜,尤太忠大喊:“报仇!”全体指战员居高临下,向陡峭的山沟冲锋,余敌又向圣王坪爬去,17团战士穷追不舍,攻上山顶,将敌人赶进横河山林中。


是年元月底,西路大军57团在团长黎锡福、政委曹普率领下,从沁水经翼城曹公进军阳城。于2月初在沁水县西南的百花岭击退张马镇敌人的袭击,开辟了沁南抗日根据地。又在阳城西南地区打退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阻挠,进入索泉岭一带。


此时,横河地区北有57团,东有17团。2月20日,17团兵分三路,一路从南石头沟攻柏梯岩,围千峰寺、下寺坪;一路从柏林顶过受益兵临水头;一路歼李增春部。将“西府”残兵与盘踞在横河的缑大队、李支队、杜团、河北民军等四股土匪武装赶入横河南部鳌背山,并发动联防民兵围困监控,随后将其彻底消灭。


是年2月,18团在团长闵学圣、政委金世柏指挥下,与中共晋豫区党委机关以及支队直属队沿沁河南下,到阳南与晋城南部交界的沁河两岸,扫除了反动顽军,在土河村建立了抗日政权,进行晋(城)南根据地的开辟建设。


2月22日第三梯队进抵横河地区,晋豫边区的指挥部又一次回到了阳城,敌后抗日根据地屹立在中条东部,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抗战大旗牢牢插在析城山上!


五、两个军事会议


1942年5月,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到晋豫区视察,利用转战间隙,先后召开了两个重要的军事会议(史称“枪杆会议”和“上河会议”),贯彻阐述了开辟、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方针政策。


5月13日,中共晋豫区党委和豫晋联防区司令部机关干部与“南进支队”营以上干部云集于阳城东南的枪杆村。会上,已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的王新亭宣布了129师对人员调整的任命。邓小平政委作了重要讲话,指出了开辟晋豫区的战略意义和当前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提出了开展游击战,宣传动员群众,建立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地方武装等指导意见。


5月27日,中共晋豫区党委在阳城县西部、历山脚下的上河村召开了各地、县主要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区委和豫晋联防区司令部机关干部、部队营以上干部共1000余人。区党委书记聂真作了报告,汇报了根据地的开辟工作,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方针。邓政委在会上以战略家的眼光,精辟地分析了中条山地区的主客观形势与诸多复杂问题,同时指出了其有利因素,为创建、巩固、发展中条山抗日根据地指明了方向,规定了大政方针。


两个会议的召开,为建设和巩固中条抗日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晋豫区从1938年3月创建,到1942年春的重新开辟,开展了党的组织、政权、武装建设,发动群众,与日伪顽反动势力进行不懈斗争,抗日烽火燎原阳城大地,漫向晋豫边区。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43年3月与太岳区合并,成为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胜利后,阳城成为“太岳首府”,是我党我军的战略大后方,支持全国解放战争的大本营。晋豫区在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上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