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会议的重大意义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7-31 16:07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召开枪杆会议的历史背景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以国民党军队失败告终,扼守晋、豫、陕三省要冲的中条山地区,有可能成为日军南下和西进的咽喉要道。中条山西障同蒲,东枕太行,北鼎太岳,南踏黄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鬼子欲依此为跳板,强渡黄河,挺进陕西,问鼎中原,进而占领整个华夏,以便彻底征服中华民族。领导全民艰苦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得中条者得天下,争夺中条山根据地的斗争迫在眉睫,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谋划。为了开辟和巩固中条山根据地,将其建设成为我们党和八路军经略中原的战略大后方,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于1942年5月秘密赶赴中条山视察指导工作,以迅速稳定人心,明确斗争方向,迅速有效开展中条地区的重新开辟工作,切实有效地遏制日军西进与南下的步伐。邓政委的秘密行踪被日本特务获悉,日军驻华北总部立即电令驻扎阳城及周边地区日军,不惜一切代价围捕邓小平,以除掉他们的心腹大患,阻止我晋豫边根据地恢复、发展、壮大、巩固。面对此险恶环境,邓政委明察秋毫,和晋豫区党委一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与日军统帅部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于1942年5月中旬带领部队转战于阳城东南析城山麓的枪杆一带,中共晋豫区党委和晋豫联防区在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党史界称为枪杆会议,邓政委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枪杆会议的经过与内容 1942年5月12日,邓政委和时任太岳南进支队司令员王新亭、南进支队政委兼晋豫区党委书记聂真,随军前来根据地工作的八路军领导人刘忠、中共阳城县委书记陆达等同志一起,由青龙即现在的杨柏地区出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老正圪堆,来到隐蔽在中条山尾部的枪杆村。该村躺在一条大的山沟之中,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一条季节河将村子一分为二,右岸是民居院落,左岸是高山密林,少许梯田挂在山上,位置隐秘,适于召开会议。 晋豫区党委之所以选择枪杆召开重要军事会议,是因为形势决定,同时位置适宜,便于谋划。一是日军已经发现了邓小平的行踪,日伪几路大军围追堵截,形势危急,必须有一个隐秘的地方召开一次重要会议。二是枪杆村位置特殊隐蔽,而且1941年就有了党的组织,群众基础很好。四是便于声东击西,有效地转移日军的注意力,确保即将在上河召开的中条山根据地高级领导人会议顺利举行。此外枪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竟然与毛泽东1927年在“八七会议”提出的、今后必须注意军事工作的理论演变而成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论断中的“枪杆”二字不谋而合,后人揣测这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根据中共阳城县委书记陆达的指示,枪杆村地下党员吴保元、中共阳城县第三区分委宣传委员原汝彪,将邓政委安排在高大结实的吴家大院住宿。这是一座城堡式结构的建筑,底部全用青石砌成,上面是一层平房,再上是一层楼房。虽然出入只有一个院门,却背靠陡峭山岭,便于危急关头迂回撤退。房东弟弟吴保元是党员,正在忙前忙后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哥哥吴保同生性老实,沉默寡言,是可以信赖的贫苦群众。当天晚上,邓政委召开了十几个领导人参加的预备会议,安排部署次日会议。枪杆村不远往南上坡处,有一个天然石洞叫做没天洞,在内可以看见天空些许蓝天白云,有人认为预备会议是在此召开的。其实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第二天召开会议的时间是在白天,又是晋豫区党委、晋豫联防区召开的机关干部和全体指战员参加的大会,可以在村里公开召开;那么头一天晚上召开的预备会议,时间在晚上,又是少数领导人参加的小会,是不需要到没天洞里召开的。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阳城历史记事》(1926.7----11949.9)关于枪杆会议的条目记载得非常清楚,没有这一说。历史事件不能主观臆断,随便演义。 5月13日,晋豫区党委、联防区司令部在枪杆召开晋豫区党委机关和南进支队全体指战员会议。先由主持会议的太岳南进支队司令员王新亭首先宣布了此前上级关于南进支队改建为晋豫联防区的决定:由刘忠兼任晋豫联防区司令员,聂真兼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八路军太岳南进支队十七团、十八团和决死队五十七团;王新亭调任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任晋豫联防区政治部主任。这标志着晋豫区统一的党务系统之后,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正式建立。 紧接着邓政委发表重要讲话说:晋豫区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是太行根据地西部的屏障,是开辟豫北、进入豫西的前哨阵地,是开辟中条山地区及晋南地区的立足点。我们进入这个地区初期,不可能建立大块根据地,只可能建立斑斑点点一、两个县、几个区或者是若干村庄的根据地,但是经过努力,将其连城一片,局面就相等可观了。他接着分析了二度开辟晋豫区的有利条件:一是这个地区饱受日寇铁蹄践踏,中条山战役后又深受国民党游兵散勇和土匪武装掠夺压迫,群众生活特别艰苦,广大百姓迫切要求解放,容易组织发动。二是“十二月事变”前这里就是抗日根据地,牺盟会、八路军、共产党影响巨大,群众基础扎实可靠。三是党在晋豫区坚持着不同形式的地下斗争,我们掌握着斗争主动权。四是有太行、太岳根据地各个方面的的大力支持配合。综合上述情况,邓政委作出五点重要指示:首先要打几次小规模的漂亮胜仗,不要贪多求大,保证每战必胜,以鼓舞士气,增强地方干部和群众的信心。但要注意不要过早、过分刺激敌人,以减少恢复根据地工作中的困难。二是针对军队与地方干部粮食短缺、生活困难、体质普遍下降、非战斗人员增多等诸多问题,邓政委强调除保持必要的机动部队外,各团要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深入敌占区,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困难,一方面缩小目标,减少敌人偷袭我军的机会,增加情报和消息来源,以便掌握敌人动态。三是抽调具有作战经验又有政策水平的连、排干部组成武装工作队,打击小股敌人和敌特的活动,震慑汉奸不敢死心塌地与我为敌。四是宣传动员群众,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搜集国民党军队遗弃的作战物资,尽快建立地方武装,配合地方党和地方政权开展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抗日。五是尽快建立自己的情报机构,增加消息来源,密切配合地方党和抗日民主政权与地方武装,迅速开展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工作。邓政委这些指示使与会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再度开辟晋豫区的大政方针和斗争策略,坚定了斗争的信心决心。 会后,联防区部队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一部分主力分散驻扎在坪泉、黄山一带,采取分散以打游击,集中以歼敌一部的战略战术,反击日伪扫荡;一部掩护邓政委和晋豫区党委转驻黑龙一带。邓小平在反扫荡间隙继续视察指导各项工作,为即将召开的上河会议作准备,就此结束了他的枪杆之行。 枪杆会议的重大意义 枪杆会议是在二度开辟晋豫区遇到困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再动员会和推进会;是在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我党我军为抢占先机,积极主动、争取在重要的战略地区尽快恢复巩固晋豫抗日根据地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邓政委的讲话客观分析了当时形势,提出了可行的斗争目标,确定了正确的方针策略,统一了军队与地方的思想认识,鼓舞了军民的信心与决心,为即将召开的上河会议奠定了基础。会后中共晋豫曲党委遵照枪杆会议精神和邓政委的具体指示,卓有成效地开展恢复巩固晋豫区的各项工作。4月15日在晋豫联防区成立以后,晋豫边区人民抗日行政联合办事处在横河成立(简称豫晋联办),加强了对各县抗日政权的统一领导。至此晋边区党务、军务、政务全部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为晋豫区走向全盛时期奠定了组织基础。仔细学习体会邓政委的讲话,结合二度开辟晋豫区遇到的实际,可以看出邓政委强调和重视的是党的领导、武装建设、政权建设、统一战线。这是因为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开展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人民武装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依靠力量,抗日政权是保护人民、镇压敌伪的唯一武器,统一战线是团结广大抗日民众的广阔阵营。 日伪军当时已经捕捉到邓小平的行踪,他们估计到邓小平阳城之行一定要召开重要会议。邓小平指导晋豫区党委和晋豫联防区召开的枪杆会议,既解决了重新开辟晋豫区遇到的一些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又起到了掩护了晋豫区党委即将召开的县、营以上军政干部会议,研究进一步开辟中条区的大政方针(即上河会议)的作用。 在邓小平一生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枪杆会议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却显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工作作风,给阳城老区人民留下了特别宝贵的红色记忆与与世永存的红色资源。枪杆村干部群众目前正在响应县委号召,为高质量完成“枪杆村旅游建设项目”,撸起袖子加油干,续写新时代的枪杆故事。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凭栏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