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为了尽到一个组织部长的职责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7-06 15:59作者:郑天佑来源:晋城党史网 黄克诚大将既是威震华夏的我军高级将领,又是我军政治工作高手,在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期间,不辱使命,忠诚担当,负责,履责,尽责;保证、加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表现了人民军队一个高级政治工作干部的优秀品质与远见卓识。 担职履责 全力以赴保证红军东征胜利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规定了党的策略路线:发动、团结、组织全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会议明确提出党在当前情况下的战略方针:在以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的总任务之下,党和红军在政治、军事、宣传和实际行动上,必须把国内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1936年 初,冬去春来,冰消雪融,延河开始喧闹,黄土高原渐渐披上绿装。中国正处于政治形势大变革的前夜,如何使各种抗日力量汇集起来,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关键。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军委命令军委卫生部长黄克诚担任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黄克诚深知,党的组织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得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在这样的形势下任命自己为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就必须全力以赴抓好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落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央军委下达了红军东征作战的行动计划。黄克诚深入部队,深入实际,指导准备渡河东征的红一方面军,进行了广泛的思想政治动员,帮助广大指战员明确东征的意义、任务和采取的策略,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1936年 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下达了东征作战的命令。黄克诚安排好机关的各项工作,做好了随红一方面军东征的准备。11月20日晚渡河战斗开始。黄克诚来到黄河岸边,等候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的到来。红军在渡河地点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黄河防线,控制了黄河东岸滩头阵地,向国民党军队发起勇猛进攻,掩护主力部队尽快渡过黄河。红军东征是一次战略性的进攻。在历时75天的时间内,黄克诚协助方面军首长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指导部队总结渡河作战的经验教训,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并在山西20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华北以致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担职负责 精心培养红军党建后备人才 红一方面军东征回师后,黄克诚被任命为红一军团第四师政委。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部队,心中充满无限感慨。他想起了长征路上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想起了英勇牺牲的无数战友,想起了红四师光辉的战斗历程,更激起了对这支英雄部队的深厚情结,焕发出极大积极工作的热情。 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中共中央为了争取蒋介石参加抗日,派出周恩来、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了争取东北军和西北军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红军总政治部从各部队抽调部分干部进行短期训练,准备派到张学良、杨虎城部队中担任军政联络员。重新回到红军总政治部担任组织部长的黄克诚,具体负责训练班的工作。黄克诚根据党的任务要求,结合参加培训同志们的具体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精心准备训练内容,对学员们做了深刻、全面的动员,既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前途,也讲述了我党我军的主张和应对准备,教育学员既要立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要准备对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的军事行动予以坚决的回击。经过中共中央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抗日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参加训练的学员也就没有派出的必要。这些同志年轻有为,朝气蓬勃,政治素质较高,经过培养可以成为红军中党的领导人才。黄克诚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红军中党的骨干力量,加强部队党的领导,于是热情介绍这些同志送入抗大继续学习深造。
担职尽责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过中国共产党艰苦努力和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国共双方达成协议,中国共产党于8月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黄克诚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延河岸边,绿草如荫,朝霞映照在延安城头。一天,在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简陋的办公室内,任弼时主任正和黄克诚亲切交谈。他俩从我军的建军原则谈到八路军的政治建设,从我军的光荣传统谈到当前形势对部队工作的要求,从党的组织路线的贯彻谈到干部政策的执行。对黄克诚来说,任弼时既是他的直接领导,又是他的亲密导师。黄克诚聆听着任弼时的教诲,几年来自己在工作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1931年在红三军团第三师当政委时,因为怒斥肃反委员会滥杀无辜,干了大量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被当成AB团分子。如果不是彭德怀出面保护,早已变作刀下冤鬼,但是被撤销了第三师的政委职务。 1932年宁都会议后,他被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因他不服对自己的批判,直言不讳批评上级的左倾冒险主义行为,又一次被撤掉了第三师政委的职务。 1933年,在太平湖整编中,由于按照当时干部政策的规定,他不适合担任领导干部,由三军团政治部代理主任被贬为第五师政治部主任。 1934年红军再次攻克遵义后,他因为反对与敌人打硬仗,拼消耗,给上级提出了正确意见,又被撤销了第四师政委的职务。 1935年,在长征路上,他连续不断被降职,被调离主力部队,直到撤销干部职务,当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 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件事情,他切身感受到正确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对于干部来说何等重要!而这一切让他感到自己作为一位组织部长肩上的担子,他陷入久久沉思之中。 任弼时看着黄克诚的神态,从文件夹中拿出一份部队送来的报告说:“克诚同志,自从部队改编以来,在政治工作方面出了一些问题,现在一一五师刚打完平型关战役,正在五台山地区休整,你利用这个机会到部队中了解一下情况。”黄克诚听了任弼时的安排,连连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个想法,马上就下去。黄克诚带着总政治部对战士的关怀,也带着首长对自己的重托,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地区。五台山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方,由五座山峰环抱组成,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开阔,五台山因此得名。山中寺庙林立,清泉潺潺,山青水秀,景色宜人。随行的同志请他先到五台山游览一番,黄克诚认为时间紧迫,断然拒绝。一头扎进部队深入基层认真搞起了调查研究。 黄克诚在调查中发现,部队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由于国民党的干涉和限制,部队政治部改成了政训处,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消弱了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军阀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的领导者,黄克诚没有忘记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没有忘记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部队现状,敏锐的职业嗅觉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八路军必须坚持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制度,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部队中的贯彻执行,自己作为总政治部组织部长责任更为重大。于是,黄克诚迅速返回八路军总部,将自己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向任弼时做了详细汇报,并且建议在部队立即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以坚持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任弼时非常赞成黄克诚的看法,指示他迅速把在部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写成报告,报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黄克诚的报告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名义上报党中央和毛泽东。10月下旬,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八路军部队中恢复政治委员制度,撤销各级政训处,恢复了师、旅两级政治部和团政治处等政治工作机构。随后即任命聂荣臻为第一一五师政委,关向应为一二O师政委,张浩为一二九师政委。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由此得到加强,并且一直坚持下来,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定像春风一样拂去了黄克诚心头的忧郁。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保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人民军队本色,并通过改编对广大指战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形势教育和统一战线教育,使得红军顺利实现了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转变。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将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