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城人民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4-03 16:54作者:秦风勇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5年5月,晋城解放后,为恢复晋城原貌建制,建立和巩固新政权,1945年8月,在白圭公路以西,归太岳区辖的晋沁县和晋北县合并,组成了新的中共晋城县委和县人民政府。12月白圭公路以东,归太行区管辖的晋东县并入晋城县,至此,恢复了完整晋城县(今城区、泽州县版图)。全县划为九个区:一区(城关);二区(巴公);三区(东沟);四区(天水岭);五区(金村);六区(周村);七区(犁川);八区(柳树口);九区(高都)。 新的晋城县委、县政府组成以后,领导全县人民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在1945年——1949年四年时间里,作为解放区的晋城人民,在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和斗争,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为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而斗争 1945年8月至年底,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深入开展了反奸除霸运动,提出了“农民是一家,目标是汉奸和恶霸”的响亮口号,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通过“洗脸”,“挖后台”,争取了大部分伪顽人员放下包袱,坦白交待,集中打击了罪大恶极的大汉奸、大地主、大恶霸。通过这次运动,全县共清算和斗争了汉奸恶霸2500余人,镇压了一批死不改悔的大汉奸和反革命分子,群众称这次运动叫“啃毛、扒皮、露骨头”,通过反奸除霸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村村成立农会,发展了民兵组织。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了社会的主人,树立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优势。 1946年2月3日,中共晋城县委召开了区、乡干部会议,在总结反奸反霸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具体部署了“减租清债”运动,向当地地主奸霸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会后县委组织了工作组,分别深入各乡村,一方面讲时事,讲政策,克服部分群众的“怕变天”思想和诉苦后是否能解决问题的顾虑。另一方面采取了个别谈话、小组活动,启发与诱导贫雇农大胆诉苦,帮助群众算帐清粮,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增强贫苦农民的阶级觉悟,激发群众的革命斗志。清算了恶霸、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的罪恶。减租清债斗争的彻底胜利,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 1946年6月,县委又部署土地改革工作。各区、乡党组织以农会为骨干发动群众,层层贯彻土改政策,采取诉苦、自报成份,向地主富农清算剥削帐等形式。对仅占全县9.2%的地富分子,却占有近40%的土地等极不公现象进行了清算、斗争。对他们的土地及依靠剥削发家致富房屋、财产分给了贫雇农。同时还清理了祠堂、寺院、庙宇、公用土地等。 通过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全县35%无地少吃的贫雇农有了自己的土地,9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会,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彻底翻了身。投入到了支援解放全中国、建设新晋城的历程。 大练武参军参战 1946年7月,国民党蒋介石开始大规模进攻解放区,中共晋城县委为了保卫翻身果实,带领全县人民展开了大练武参军参战运动,许多村及群众联名纷纷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示要保卫翻身果实,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前线,坚决打败美蒋反动派,村村处处筹款买子弹、制石雷、烧砖雷,并把多年不用的长矛大刀全部拿出来磨快武装自己,除组织正规民兵外,绝大部分村的青壮年均自动组织成自卫队,配合民兵负责站岗放哨,严防特务破坏和反动地主的反攻,维持地方治安。在发展民兵巩固组织的基础上利用生产、土改的空隙,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练武运动和政治时事学习,大大提高了民兵和自卫队员的政治觉悟和一般军事技术水平。广大群众都是摩拳擦掌纷纷向县委要求,奔赴前线杀敌保家乡。在县委提出的“保卫翻身果实,保卫解放区,保卫晋城”的号召鼓舞下,全县人民即卷入了参军浪潮,党团干部带头,整班、整排、整连、整营的民兵和自卫队,成千上万的青年都参加了解放军,奔赴前线,特别是1946年11月,当美蒋反动派悍然向我陕甘宁边区发起进攻后,县委书记郑思远在会上说:“同志们,现在我们翻身了没有?”大家高声回答:“翻身了”。“大家靠谁翻的身?”“靠共产党,靠毛主席”。“现在蒋介石派大军打党中央驻地延安,捉毛主席,我们怎么办?”大家齐声回答:“我们坚决上前线,打败国民党军队,活捉蒋介石,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县委动员之后,全县人民都认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革命圣地延安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战斗任务。仅这一次就有5000余人参了军,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与此同时,在全县民兵、青壮年大练武参军参战的同时,将民兵组成县独立团、独立营,准备随时听候党的召唤,奔赴前线,还特别组织了32个民兵远征野战团。每团300人左右,参战民兵近万人。另外,支前民工8000余人,从1947年到1948年,先后参加了晋南战役,随陈谢大军远征豫西,解放运城、临汾、晋中等战役,配合解放大军担负着堵溃、剿匪、守备、看送俘虏、掩护伤员和交通运输等各种战斗及战场任务。 迎接亲人解放军 1947年年初,晋城县委、县政府接到上级“从中原突围出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先念部要来晋城休整”的指示后,很快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紧急动员群众为部队清扫住宿,准备粮草,赶制服装等,晋城人民听说解放军要来,个个喜笑颜开,都把自己住的最好房子腾出来,把自己舍不得盖的被子拿出来,把给家里老人准备好的土板抬出来为战士搭床铺,把自己准备修房子用的砖拉出来为部队盘灶火,还为部队请来了文工团、剧团等,看那股热情劲,简直是象迎接自家久别的亲人一般,真正体现出了军民鱼水情的气氛。3月初,李先念司令员、郑位三政委率部到达晋城,驻扎在南石店、晓庄等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一是休整了部队;二是补充了兵源;三是密切了军民关系。为晋城人民在发展生产、建立地方武装、整顿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支援晋南战役 同年5月2日,根据上级指示,县委组织晋城民兵、民工、支援晋南战役(指翼城、俘山、新绛、稷山、河津、万泉、荣河、曲沃、猗氏、虞乡、赵城、霍县、水济、解县、芮城、闻喜),由县武委会主任蒲志奋带领了48个民兵连,总人数达5785名。另外还有2900名民工赴晋南前线,支援解放乡宁和襄纷等县城,在这次战斗中,晋城民兵、民工表现机智勇敢,获得了辉煌战果,赵希忠、马汉文带领的民兵野战营,除完成护送运输任务外,并集中力量进行了剿匪,在东西坞、横水一带,活捉了土匪59名,缴获机枪两挺,小炮一门,掷弹筒3个,各种长短枪37支,这次支前历时40天,于6月12日返回,8月23日至29日,晋城县委和县政府以“晋城县指挥部”名义召开庆功大会,表彰和奖励了特等功臣3名,甲等功臣13名,乙等功臣17名。 随陈谢大军远征豫西 1947年11月,中共晋城县委为了响应中共中央“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号召,积极配合陈谢大军南下,打过黄河、远征豫西,当时随军南下的干部有:县长杨辛克、公安局长刘必、工商局长文中流、区武委会主任李效年。共派出民工2000余名,在这次远征中,晋城民工牺牲一名。 支援运城、临汾攻坚战 12月,解放运城的战役打响了,中共晋城县委遵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共组织了1500名民工分别组成担架队、运输队等,担负各种后勤任务。这次战役,晋城民工牺牲20名,受伤3名。 1948年年初,解放临纷的外围战役全面展开,中共晋城县委根据上级分配的支前任务,组织了1200付担架队(分配给二区、四区、七区),组成了一个大队部和三个中队部,大队队长王立易,队员人数达2500余名,支援临汾攻坚战,于元月19日驻扎在临汾城东25里的店头村,晋城民工归临汾战役后勤部领导,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送门板,送炮弹,抬伤员,挖战壕,而且还帮助堵击溃军,确实起到了正规军的后备作用。在这次攻坚战中,晋城民工牺牲31人,受伤44人。由于他们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纪律严明,秋豪无犯,受到了新解放区群众的赞扬,被太岳军区授予“参战模范县”的光荣称号。临汾战役后勤部在晋城民工中评选出一等功臣114名,二等功臣51个,三等功臣30个进行了表彰。 组织干部南下 1949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上旬,党中央决定从老解放区抽调五万多名干部随军南下,其中包括从太行区和太岳区抽调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中原野战军(二野)南下到京沪杭,接管新区,中共晋城县委积极响应了这一号召,并进行形势教育和动员报告工作。下旬,全县各级干部经过党组织的挑选,公布了南下人员名单。 3月8日,晋城县、市(当时晋城城关地区曾规划为晋城市)的南下人员如期集中县城,进行学习,编队建立党组织,晋城南下干部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组成了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李建标(原县长,10日到长治后由上级调刘清源接任),政委郭林,中队领导还有常子善、赵希忠、牛存信,下属有直属队,三个分队(九个小组),共180多人。 3月9日,晋城县委在县城大礼堂召开数千人参加的欢送南下干部大会,南下干部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背起被包,跨上干粮袋,带着防病治病的一小包“家乡土”,告别了家乡父老和亲人,踏上了征途,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长途跋涉,于同年9月25日胜利到达福建,接管了福建省福安、周宁县的工作,胜利完成了南下任务。 累计4年的解放战争中,晋城人民做出了无畏的牺牲,有15000名青壮年上了前线。有2668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支前民工30000人次,担架15000副,运粮牲畜1万余头,运送军粮10万担,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作出了贡献。在三年自卫战争中,全县广大妇女做军鞋28万多双,有力地支援了前方将士英勇杀敌。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