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发现四川通江县老红军郑石奎烈士之墓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3-06 09:14作者:李帅锦来源:晋城党史网

2017年4月25日上午,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李俊杰会长与原晋城市经济开发区国税局局长陈明太等,一行数人,在高平市野川乡东沟村西后门河台地北侧,一个山洼螺盘地形塄下见证了一位中国工农红军、抗日老兵,四川省通江县郑石奎烈士之墓。参加辨别碑文者无不为墓主人的壮举而震撼,为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人人为英勇的烈士默哀鞠躬致敬。


老红军郑石奎之墓.JPG


据李俊杰会长讲,去年陈明太在东沟老家有一块闲置多年的荒地,刚退休下来,剩自己身体尚好,在荒地上种点五谷杂粮。春天植地时,听老人讲,在村西台地上有一位抗日老兵战死后葬于那里。由于时间长了,地塄坍塌夷为平地,已经看不到有墓的迹象。陈明太同志便走访老人了解当时有关情况,大多是听说而已,具体情况一无所知。去年冬天,陈明太回家遇见76岁的陈运生老人,向其咨询情况时,陈运生老人讲述了死者是位抗日烈士,就葬于所耕种的地塄下面。陈运生也不是当时的直接见证者,而是听岳父王猛发生前讲述过烈士的简要事迹,并且嘱咐其一件事,他死后葬于烈士旁右边,每年清明在为其烧纸的同时,也要为烈士烧纸擎香。前十几年,王玉娥八岁的长子因病死,葬于烈士左边,每年清明节,在为其子上坟烧纸时,也为烈士擎香化送纸钱。陈运生介绍说,老岳父生前还讲,远亲不如近邻,我与烈士阖成邻居,不能断了烈士的香火,因为他们是为抗日救亡而牺牲,家乡远在四川,恐怕家乡亲人都不知道死在这里。所以,每年都要为烈士上坟烧纸。听完陈运生的讲述,陈明太让其指认烈士的墓葬地点,由于地塄高耸,是一个临时待葬的“川炕只”,塄坍塌后夷为平地,已经看不到墓碑与墓穴。为证实其说,便对此进行了必要的清理,在清到二米深之处,发现了砂石一块墓碑。石碑长期埋藏土里,砂石碑刻文字迹脱落严重,部分字迹断识困难。为搞清楚烈士的身份,于是,陈明太邀请长平之战研究介入,请拓碑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断识碑文内容,揭解烈士的真实身份和战斗历程。


老红军郑石奎拓片.JPG


此碑刻由于下葬仓促,撰写碑文者文化程度有限,没有顾及到撰写碑铭。李会长临时为其补撰碑铭为《郑石奎抗日烈士墓表铭》曰:“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河坝场)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实英勇之将士。于今伤亡无生,赞美。恐郑君之灵柩埋殁,故立碑记,以表扬名为记耳。民国三十四年(1945)四月吉日,东沟村公所立。”


DSC07612.JPG


从碑铭中可以得知,郑石奎烈士相关信息,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1岁参军入伍,军龄12年,享年35岁,诞辰日95周年。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战士。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陕北转战进入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在1945年6月,高平即将解放之夕壮烈牺牲。


陈运生对烈士抗战事迹没有太多的疑惑,对其是不是红军存在疑云。李会长为其对“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的划分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郑石奎1933年4月入伍,很显然是一位老牌地道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老红军”是指1937年7月6日(含6日)前参加红军部队和红军地方游击队的战士。“老八路”是指1937年7月7日(含7日)至1945年8月15日(含15日)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及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战士。“老解放军”是指1945年8月16日(含16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解放军(初期有的部队没有明确解放军的称谓)和我党领导的地方游击队的战士。这个问题政策性、时间性很强,参加上述革命斗争的战士都是人民功臣。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共匪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000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是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抗日烈士郑石奎,墓碑起首三个字有点太马虎,看不太清楚,大致是“特务营”三字,在碑内还有“特殊工作四次”,估计是“特务营”的九连七班班长。“特殊营”就是我们现在习惯说的“特务营连”部队,对外很难见到这种部队,主要是执行特殊作战任务、侦察敌情,阻击重要战斗目标。


也巧,在201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李会长曾专程到长治519厂拜访了八路军129师独一旅特务连,邓小平警卫班电话班长王富全,92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是山西平顺县人,16岁参加抗日战争。曾回忆跟随邓小平转战高平、阳城、沁水的一些故事,在其保存完好的八路军臂章上清楚的写有他的名字和“独一旅特务连”字样,说明八路军129师独一旅和新编一旅都有“特务营连建制”。新编一旅是由八路军115师344旅,1937年至1945年春,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新16团、772团,八路军129师新编1旅,决死三纵队,主要在高平、沁水、晋城作战。1945年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太岳军区二分区20团太行七分区武工队、新编一旅,太行四分区32团部队在此作战。据分析,郑石奎烈士应当是八路军129师队386旅(旅长陈庚、政委王新亭)或者是129师新编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第三种可能由129师特务团(新改编为第34团)特务营九连七班班长,除此之外的团可能性不大。


陈明太没有别的想法,试想澄清烈士的人文信息和基本情况的目的,主要是感到郑石奎烈士自1945年牺牲到现在,已经72年之久没有亲人来扫墓、问候。自去年偶然看到墓碑之后,也一年有余,通过多方朋友打探四川情况,联系不到烈士的亲人。通过发表此文,企盼引起天下热心肠同志的重视与爱心,帮助烈士早日见到亲人,告慰亲人,让沉眠于山西省高平市野川乡东沟村九泉之下的革命烈士郑石奎安息。


(责任编辑:崔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