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店的红色印迹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2-12-08 00:00作者:成 钢 来源:原创

   编者按:在晋城市城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争先发展的浪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必将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永不熄灭。采撷南石店的红色印迹——当年那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红色的记忆,犹如一首永恒的歌,将革命的薪火代代传颂。(编者:馨语)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人们一提起南石店村,我们就会想起曾经发生在那里的一段红色的记忆----

   那是1947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在司令员李先念、政委郑位三的率领下,迂回2000余里,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由湖北转战陕西,从潼关渡黄河,经阳城抵达晋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突围部队共两个旅、六个团、7000余人,分别驻扎在县城及周围各村庄,司令部就设在现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

   当南石店村的干部、群众得知李先念部队的司令部要在他们那里驻扎,群众高兴得不亦乐乎。村里的民兵连组织民兵白天黑夜为部队站岗放哨、执勤。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又是打扫卫生、又是搭床铺、又是砌灶火,群众们送菜的送菜、送肉的送肉,还有送花生、红枣的络绎不绝。农民李竹生母子不仅把堂屋让李司令住,还把家里分得地主的唯一的罗汉床,也抬给李司令用;农民李焕新夫妇把刚结婚不久的新房,让给陈少敏大姐住;李达来兄妹把郑政委主动拉到家中住。部队的领导和同志们被乡亲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了,真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中原部队纪律严明,对群众秋毫不犯,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当年任南石店村委会主任的李万法说:“李司令带领的部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真没说的,住在各家的战士,每天早晨起来,总是把水缸挑的满满的,院子和街道打扫的干干净净。战士们个个规规矩矩,不叫大娘大爷不张口。那时候部队借的东西不少,光门板就有十几副,但损坏的很少。即使损坏一半件,也造价赔偿。部队到俺村的时候是天寒地冻,战士们都穿着单薄的军装,但没有一个到老乡家里烤烤火。”

   部队刚到村里时,有个新战士违反了群众纪律,部队要给他处罚。村里的群众知道了,成群结队地来到部队领导驻地,给这位战士讲情,说了半天都不行。李司令员向大家解释:“这是部队的纪律,宽容不得。如果一个部队没有了纪律,就失去了战斗力,就不能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由此,李先念的部队在南石店村整军期间,和群众的关系相当融洽。部队在村子里经常给群众治病、推磨、碾米、锄苗、割麦子,什么好事都做。

   有一次,郑政委患病,并且比较重,晋城配不起药。听说陵川平城中药铺有这个药,农民李达自告奋勇,步行100多里到平城镇为政委抓药。

   夏收是农民最忙也是最关键的时刻。有一年夏天,乌云密布,快要下雨了。农民们正担心地里的麦子,部队干部、战士不知道在哪里得到消息,带着军马,推着小车,上门帮助村民来了。村里有个关老汉,见雷声阵阵,正在门口发愁最后一场麦子还没有打完,忽然见几个战士跑来,杈挑手抱就把摊满在麦厂上的麦子剁好,盖好了。关老汉激动地留下了热泪。事后,逢人就说:“要不是解放军帮忙,俺今年要吃麦芽面了。”这年夏天是南石店村收割打麦最快的一年。

   南石店村西北有一座墓地,这里埋葬着中原军区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她叫李秀英,是一位医术高超、年轻漂亮、态度和蔼的军医,经常给村里的群众看病。可那年夏天,她不幸患上了天花病,经医治无效去世了。听到李医生去世的消息,村里群众悲恸不已。老百姓按照当地风俗把她安葬在村里的西北角上,并树碑铭记。

   村里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佳话。忆往昔,我们感慨万分。南石店村人不会忘记这段特别的感情!不会忘记这段珍贵的红色历史!子子孙孙革命薪火将代代相传!在我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争先发展的浪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红色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