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富前凹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5-22 17:12来源:晋城党史网

----阳城县五老人员卢祥伟扶贫事迹之四


前凹村是阳城县次营镇所属的的一个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庄,全村300余口人,耕种着1200多亩土地。这里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村还还比较富裕,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老百姓家家挖矿石,卖矿石,不出村就能挣大钱,几乎每户都盖上了新房子。但2000年以后,随着铁厂的全面关闭,前凹村的老百姓失去了挣钱门路,大量的青壮年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打工。一个300多口人的村子,只剩下六七十个妇女老人留守,致使近半数的土地一年一作还荒芜闲置。


2013年,卢祥伟同志根据县下乡办安排,进驻前凹村开展扶贫工作。在此之前,前凹村支书李新社曾多次引资,但均因没找对门路半途而废。那么,卢祥伟会以怎样的方式,破解前凹村贫穷落后的难题呢?


以土地为资本谋求企地联姻


卢祥伟进前凹村后,用几天时间走访调查,并几次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共商振兴前凹村的良策大计。会上,大家的发言倒是很踊跃,提的意见和建议也不少,但仔细斟酌下来,基本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卢祥伟作为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农业专家,他对问题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他从直观上认为,土地是农业的根本,与农村和农民的命运密切相关。解决农村问题,必须立足土地,否则任何措施和办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于成功。具体到前凹,他觉得还是应在土地上找出路。离开土地来谈论前凹的发展,不现实。至于怎样在土地上找出路,他还没有成熟的考虑,只是试探性地提出,根据前凹村年轻人离村打工,村里只留下妇女老人,地多人少、难于耕种的实际情况,可以试行对外租赁或聘请种田能手搞规模经营。这些思路都很新颖,但是由于缺少事实依据,也只是说说而已,没有进入实行的层面。


一次,卢祥伟到县林业局找局长说事,遇上了在阳陵村包村扶贫时认识的阳陵林场副场长王家锁。交谈中,得知王家锁已调到林产品经销站任站长。经销站原来是个经销木材的单位,在国家林业政策改革以后,曾借城镇乡村绿化美化风光过一阵子。但随着绿化美化市场一天天饱和,林产品经销站陷入了困境,已有几年是坐吃山空。除了在春季栽几天树,一年到头没多少事干,就这样不死不活的拖着。作为有心人的卢祥伟,敏感地觉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也把前凹村的情况向王家锁站长作了详细介绍,并邀请他到前凹村考察,如觉得条件合适,可以在这里实施林业育苗、林产品经销等规模经营。双方可以结成对子,共同做好土地利用这篇大文章。王家锁站长愉快地接受了老卢的邀请。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企地联姻在不经意间就此达成。


以流转为纽带建立合作关系


邀请外面的企业进村发展,在前凹村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这就涉及到一个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流转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既有村集体的所有权问题,又有土地承包者的使用权问题。为了确保双方的顺利合作,卢祥伟与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讨论土地流转的价格和方式,明确提出:以自愿为原则,土地承包户可在留足自己的口粮田和桑园的前提下,拿出适当土地参与流转。由于土地流转政策性很强,少数没有吃透政策的村民听说要把土地流转给林产品经销站,以为是要剥夺他们的承包权,就放话表示了反对意见。为统一思想,减少阻力,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同时,村两委决定组织村民外出参观。村支书李新社开着自己的客车,把村民拉到西冶村,让他们亲眼见识土地流转给村民带来的好处。村民们通过参观开阔了眼界,端正了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再说三道四了。、2013年底,在卢祥伟同志的居中协调下,前凹村两委干部和林源林产品经销站负责人坐在一起协商,敲定了土地流转中的关键问题。双方达成共识,同意把村民闲置的土地,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签订为期13年的流转合同。但在签订合同的关键时刻,却又有几户村民或舍不得自己的土地,或觉得不合算而突然变卦。村里没有勉强他们,只是与完全同意流转的10户村民签订了流转合同,从而完成了第一期流转土地98亩的任务。


以信守合同实现互利共赢


2014年开春,林产品经销站拿着4万多元租金,挨家挨户发放到签了合同的农户手中。接着,林产品经销站根据“种加养”的思路,在流转土地上培育了白皮松、油松、国槐、元宝枫、金叶复叶槭等多个苗木品种,种植了杭白菊、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还在地里散养了3000多只小鸡。村民们在拿到租金后,也没有给林产品经销站的工作出过任何难题,反而为该站工作人员的居住、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双方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为巩固深化合作关系,精明的林产品经销站主动提出,把土地整理、场地建设、苗木种植管护全部交给村民做。村民在这里干活,实行日工资和定额工资,每天多的能挣到100多元,少的也可挣到五六十元。据林产品经销站统计,头一年(2014年),站里给村民发放工资就达到15万元,2015年还略微超过。村民上官和平在这里打工,不到一年就挣了一万多。


土地流转给前凹村的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大家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原先打了退堂鼓的村民,看到土地流转后确实省心省力,收入也比他们自己经营要高,于是就找上门来说好话,要求把自己家的承包地流转出去,村里很快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与前凹村相邻的周壁村,在前凹村的对面山上也有一部分耕地。这个村的人们看到前凹村搞土地流转得了利,就找到林产品经销站,主动请求把部分撂荒的土地流转出去。经过协商,他们于2015年初,也与林产品经销站签订了流转合同,林产品管理站苗木面积达到180亩。为在苗木基地铺设滴灌、加大水、肥、土多项投入,让林管站从一个弱穷的小企业,变成一个富裕、强盛的农字号强企富厂,卢祥伟又和林管站长王家锁跑遍了农业、水利、科委、科协、畜牧等相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前凹村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本村的土地撂荒和群众生计难题,也救活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还带动了兄弟村的参与,这其中,卢祥伟同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社说:“自从卢部长(卢祥伟曾任县委农工部长)包了我们村,人家就很负责任,什么时候都是随叫随到,你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人家都能随时来解决,从跑资金、跑项目,到村里老百姓的增收致富,都出了大力。”但从卢祥伟同志来说,他并没有把自己看得如何高大上,他认为,自己做了一些工作,是责任所在,良心所系。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就应该为社会、为群众多做好事、实事。他还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追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党员干部的重大使命。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做得还还不够,还应该继续努力。自己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共产党员的责任永远不能退下来,只要身体允许,自己有决心做一个永不退休的扶贫工作队员。”这番朴实的话语,生动地体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远见卓识、宽阔胸怀和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供稿:阳城县关工委)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