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大别山干部学院学习日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4-27 08:56作者:姬宽仁来源:晋城党史网 2019年2月24日至3月1日,我参加了晋城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大别山干部学院师资培训。结束后,我把六天的日记作了整理,累赘之言,述之如下。 2月24日 上午8点半,我在晋城市体育场大门口上了一辆大巴车,是一辆红色的。车子启动后,我通过微信向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晋城市地方志研究室)邵俊生主任告别,几秒种后,他回复我四个字:好好学习。 2月25日 今天下午是课堂教学。上课地点在大别山干部学院教学楼203教室,授课教师叫蒋仁勇,课题为《红25军的卓越贡献与红色基因》。蒋教授是个大个子,佩戴一副黑塑边眼镜,语速迟缓,但嗓音浑厚,富有磁性,讲起课来,有板有眼,低沉有力,让我想起小时候收音机里说评书的单田芳老师。 先说说蒋教授口中的红25军。 红25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出发地是大别山区的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军长程子华。1934年北上时,部队行至河南省卢氏县被蒋介石重兵追堵,危机之时,卢氏县有一个做生意的小货郎领着红军绕山间小道跳出了包围圈,命悬一线的3000多红军得救了,此人叫陈廷贤。因为冒死带路,陈廷贤这一布衣英雄与红25军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紧紧联系在一起。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时任红25军政治部科长)说:“当年要不是陈廷贤带路,红25军很难冲出重围,要好好宣传陈廷贤的功绩。”毋庸置疑,陈廷贤是中国革命的大功臣! 陈廷贤是哪里人?咱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长阴村人,1984年去世。2015年夏天,我专门驾车到长阴村,采访了陈廷贤90多岁的侄儿,还在陈的土坯老房子前戴着草帽照了一张相,至今保存。我们这些学员来自于晋城,这一点蒋教授很清楚,陈廷贤又是晋城人,而蒋教授为什么没有点透我们与陈的老乡关系呢?难道蒋教授不知道陈廷贤是晋城人?我有了疑问。 晚饭时,我在餐厅看见蒋教授,有意凑到一桌,和他聊起陈廷贤。果不其然,蒋教授只知道陈廷贤是卢氏人。于是我把陈廷贤13岁因家贫离开晋城到运城谋生挖盐,后到卢氏落脚的悲惨境遇一一道出,蒋教授听后很兴奋,他说想不到今天下午能与英雄的同乡同堂交流,巧遇幸事!蒋教授希望我们在当地高调宣传陈廷贤的史实,甚至可以在长阴村陈廷贤老屋搞展览,推出一个红色景点,活跃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送了餐具,走出餐厅,步下台阶,蒋教授忽然说:“回到晋城,把你手头陈廷贤的详尽资料给我寄一份吧。” “行!”我说着撑开雨伞,举在我俩头顶上。 2月26日 虽说下午有光照,感觉还是清冷的。 我们驱车半小时,前往许世友将军故居: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湾。 将军故居,依山而建,随势赋形。所以客厅、卧室、厨房呈阶梯状。卧室里有一口黑漆棺材,体积不太大,看上去比我父亲的棺材小,靠后墙停放,两条板凳支着,离棺材一米处拉着一条红绳,示意游客不要触摸。家里放口棺材,啥原因?心生疑惑,遂问导游。 原来那口棺材是上世纪60年代,许世友让儿子许光为自己做的。许世友1985年去世,怎么提前十多年让儿子做棺材呢? 墙上贴了一封信,是许世友写给儿子许光的,非原件,放大彩印的。女导游说,许世友识字不多,信是秘书代写,落款“许世友”仨字是亲笔,咋看仨字歪歪斜斜,再看一琢磨,就像三条舞动的九节鞭,不愧为武林高手,字如其人啊。上世纪60年代,60多岁的许世友给儿子许光写信说,人的身体再好,也就活个七、八十岁,他说自己离死还有一、二十年,要许光提前为自己做口棺材,特别强调棺材尺寸要比村里群众的小一点,不能讲排场比阔,原因是他怕群众有意见。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进门第一眼看上去,那口黑漆棺材体积不太大。 忽然一位男学员半开玩笑问女导游:“许世友将军一生参加过七次敢死队,五次担任队长,死都不怕,为什么怕群众有意见?”女导游听后,只是抿嘴笑了笑,无言未答似已答。我有意接过话茬,也半开玩笑替女导游还了一句: “知父莫若子,问儿子许光呀。” “许光?别问了,许光去世也好几年了,那边山圪梁上就是他的坟。”女导游说着用手指指右前方不远处的许家湾坟山,低头不语。 (笔者在此说明,许世友和许光父子二人皆土葬于许家湾坟山上。许世友土葬是邓小平同志的特批,许光土葬是因当地无火葬场所致) 我听后,心生悲凉。唉!岁月似土,埋了将军,又埋将军的儿子,许光是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潘冬子的原型,银幕上潘冬子红扑扑的小脸蛋、深深的小酒窝…… 2月27日 吃过早饭,全班学员着红军服,乘车来到离大别山干部学院不远的一个山脚下。带队的是王拥军老师,若听名字,都认为是一个男老师,其实是一个30岁左右的女老师,一个又漂亮又活泛的女老师,大别山坚持28年红旗不倒,靠的是什么?民拥军,所以王老师的名字起得好,起到根上了。她说今天是体验式课程,走“志仁小道”。 初入小道,有一红边白板立于道旁,上写黑字,作了“志仁小道”介绍。原来“志仁”是一名烈士,姓名叫王志仁,他是大别山区第一位共产党员,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显然这是一次红色徒步登山,健身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们承先烈遗志,强党性修养,真是感谢学院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 山间淙淙的流水声激荡着我联想的瀑布。就说家乡的白马寺山步道吧,步道穿越山耳东村,村旁有一纪念碑,是泽州县委县政府2006年塑的,碑上题写“陈立志烈士纪念碑”。陈立志系该村人,原晋城县党组织创始人,1942年在柳树口镇黄围村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卒年38岁,也是一位烈士。受“志仁小道”启发,白马寺山步道为何不能叫“立志步道”?若成为一条党性教育的红色步道,每天有多人健身,就会有多少人念叨陈立志和陈立志生前的英雄事迹。铭记先烈,不忘初心,步道上走的是人,汇聚的是正能量。回去后,一定要向有关部门建议。 走着想着,想着走着,忽听有人喊道:“后边学员,请止步,返回,要走志仁小道!”原来,后边有两位学员欲跨一小河走捷径,被王拥军老师拦回,拦的原因是前边有学员跨河湿脚了。“志仁小道”是正道,只有走正道,才能不湿脚,才能不让人操心,当走正道,踏足无忧啊! 2月28日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纪念馆,有一块版面叫“南下干部大队组建”,其内容是:1947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晋冀鲁豫中原局从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各区抽调出1858名经验丰富的地方干部,在山西晋城中共中央中原局党校短期集训,组成代号为“天池部队”的南下干部大队。 看到版面内容,有位学员问了我两个问题。一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党校怎么设在晋城?二是“天池部队”南下的具体去向。 第一个问题我作了回答。晋冀鲁豫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成立于1945年9月。中原军区部队由5师野战军、八路军野战军第359旅南下支队、河南(嵩岳)军区部队、晋冀鲁豫军区东区部队等四支组成,于1945年10月在桐柏地区会师,共六万余人,李先念任中原军区司令员,郑位三任政治委员。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宣化店为目标围攻中原解放区。6月29日,李先念和郑位三率北路军1.5万人突围。1947年2、3月间,突围部队开到晋城市城区一带休整。部队在休整期间,中共中央中原局党校设在城区南石店村。 为了进一步佐证李先念及其部队曾在晋城休整的事,我专门聊引了一段晋城一中校史的记录:1947年,李先念到校视察并送毛主席的儿媳刘思齐入学学习。也就是说1947年李先念在过晋城。文到此处,唠点闲话。刘思齐在晋城上学时,还没有和毛岸英结婚,成为毛主席儿媳是后来的事。我第一次翻看晋城一中校史,发现毛主席儿媳刘思齐曾在晋城一中上过学,惊叹不已,大呼晋城一中了不得!我是一个肚里不藏话的人,这等好事,能不说吗? 家里说,班上说,碰见熟人说,逢着生人说,那段时间,老婆竟说我得了神经病抑郁症。后来,有人给我出主意,要我上北京采访刘思齐,写篇刘思齐晋城一中上学的回忆文章。主意虽好,如何联系刘思齐却是一大难题,几年过去了,至今未能成行,有谁能帮我呢? 第二个问题我哑然了。 参观结束,走在纪念馆大院,看见大院墙壁上写有一行字: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用《荀子•大略》教育党员干部的。悟而自勉:既为仕者,必终生为学。回去后尽快把“天池部队”南下的具体去向搞清楚,成文成稿,不负此行。 3月1日 吃罢早饭回返晋城。坐上大巴后,学员们搞了一个联谊活动,“谈收获唱红歌”,按单位进行。轮到我单位时,宋喜俊副主任直面学员谈了几天来的收获,谈得很好,末了,意外地把唱红歌任务交给了我,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报了一首《再见了,大别山》,王涛部长表扬我唱得合时宜,心里一高兴,立刻来劲了。这首歌的内容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离开大别山为背景素材的,曲调内藏京剧韵味,富有感染力。我清清嗓子开唱,唱着唱着,突然卡住了,车厢里一下子静了,所有学员眼睛齐刷刷盯着我,想不到接下来学员们却为我热烈鼓掌,我红着脸赶紧解释说:“停下来,不是要掌声,忘词了。”市文旅局原勇斌科长迅速递给我一个宽屏手机,搜索好的歌词呈在眼前,歌声赓续…… (责任编辑:韩玉芳) 上一篇“12月事变”与阳城
下一篇我和我的祖国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