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刘美英  传承剪纸扬美名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9-02-10 15:00作者:吴军雄来源:晋城党史网

现年71岁的阳城县演礼乡坪上村刘美英,从小在外婆和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热爱上了剪纸艺术。她做过教师,当过工人,自始至终从没放弃过自己的热爱和追求,特别是1985年退休至今,坚持三十三年如一日搞剪纸创作,她的多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在省、市、县、乡举办的各类剪纸大赛中,获得奖励和名次。在精心创作的基础上,她发挥余热,传承剪艺,利用寒暑假期免费培训青少年300多人次,曾先后被市、县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荣誉奖”,她的事迹先后在《阳城报》、《太行日报》、《山西农民》、《山西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那么,她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热爱、坚守、坚持三十多年


从小在外婆和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她深深爱上了这门剪纸艺术,不管是当教师十几年,还是随丈夫到部队,又转业到长治市当羊毛衫加工工人,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走到哪里,一有空闲时间,她就拿起剪刀剪几下,搞得满屋子都是纸屑,丈夫孩子们回到家里,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孩子们不满埋怨几句,她笑笑说:“娘就是这个爱好。”就这样,对于自己的热爱,她坚守如一,不懈创作。开始,虽然没有剪纸作品问世,也没引起别人的注意,但是,通过不断的磨练、创作,为她后来的剪纸创作打下了基础。1985年退休回家后,一次看电视,她听到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抢救民间文化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联系的自己,看到社会上热爱剪纸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她感到非常心疼和不安,她认为自己休养在家,身体硬朗,也可以为社会做些贡献,在传承剪纸艺术上,一边创作,一边培养青少年热爱剪纸艺术,使这门手艺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主意拿定后,从1985年至今,她为了这项剪纸艺术,乐于创作、无私奉献,坚守、坚持三十三年到现在,并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行内行外人的夸赞。


二、培训、培养剪纸人三百余名


在家乡,刘美英老人看到乡里乡邻的姐妹们对于剪纸这门艺术一无所知,对她的作品观赏的多,热爱的少,她并没泄气,她认识到抢救剪纸艺术必须从娃娃的兴趣爱好抓起。于是,她和丈夫协商腾出了房子,自费购买了剪刀、红纸,购买了剪纸有关书籍,寒暑假期间在自己的庭院里办了青少年剪纸艺术免费培训班,不少家长观望态度,一些家长虽然把孩子送到了她这里,也是抱着给免费照料孩子的心态,并不怀着任何的希望。刘美英老人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些难得的小学员,她认真备课,每讲一句话都能使这些小天使听得懂、感兴趣、想创作,剪作品也是首先从小学员感兴趣的简单小动物做起,热心加耐心,使小学员拿起剪刀就乐不思返,再也放不下了剪刀。有时,一些小学员路途远,回家吃饭不方便,刘美英和丈夫亲自下厨,做上可口的饭菜让他们吃。没想到通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训,这些小学员们进步很快,剪出了不少生动逼真的剪纸作品,她把这些学员的作品粘贴在墙上展览,吸引了不少家长来此观展,对刘老师称赞有加,一传十,十传百,刘美英的青少年免费剪纸培训班名震四邻,从此,每到寒暑假期,不仅本村的青少年踊跃参加她的培训班,连外乡次营镇、国隆乡的家长都把孩子们送到她这里,课堂上,学员较多,她就把教室搬到大家中,一句一句的讲,一剪一剪的教,还是那么热情不减,耐心更甚,累年统计,经她培训的青少年剪纸小学员达到了三百余人,为传承民间剪纸艺术作出了贡献。现在的坪上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会剪两下,在她的倡导组织下,本村成立了“阳城县剪纸艺术协会”参加的股东50多名,会员达到近百人,这项艺术已成这该村乡村振兴发展旅游事业的主导产业。


三、创新、创作、传承永远在路上


剪纸艺术已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刘美英这样的民间剪纸艺人来努力保护和传承,刘美英老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岁数大了,但是剪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传承下去,在剪纸艺术的创新、创作上自己还要提升提高,要为后人留下精美的作品”。是啊,近年来,刘美英的作品《二十四孝图》荣获山西省中老年剪纸艺术大赛“金剪子”奖,不少作品在市、县、乡的剪纸比赛也多次获奖。她和她的作品曾被《山西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推广,按理说她也该满足了,但是,刘美英在剪纸艺术上永不知足,她还要在剪纸艺术上不断创新创作,特别是在传承这项剪纸艺术,她要把她最精美的剪艺留给青少年、留给后人,让剪纸艺术永远发扬光大,使剪纸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