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灵泉洞》,一世赤子情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10-03 10:28作者:裴余庆来源:晋城党史网

今年8月,是人民作家赵树理评书体长篇小说《灵泉洞(上)》发表60周年。今天,重读《灵泉洞》,我们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赵树理一生一世为人民抒写的伟大情怀。


杨柏山、灵泉洞既是赵树理参加革命的出发地,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根据地。1937年秋,赵树理在阳城参加牺盟会,同年冬,在阳城杨柏山一带工作,次年任阳城县牺公联合会公道团长,1939年春,党组织安排他到长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曾任阳城县委副书记、晋城县委副书记。我们知道,赵树理早年就提出,作家要有自己创作的根据地。所以,杨柏山、灵泉洞这块根据地对于赵树理的文学创作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赵树理从来没有忘记那一段革命经历,没有忘记和杨柏山老百姓的深厚感情。1943年12月,他写了话剧《两个世界》,讲的就是灵泉洞的故事。用书中老百姓的话说:“八路在的时候是听到炮响往山外开,这些兵(指国民党军队)是听见炮响往山里开!”这就是两个世界。1958年,中国作协要求作家人人报选题,尽快出成果。赵树理当时报的是《续李有才板话》,但他在写作时,却写出了《灵泉洞》上部。


《灵泉洞》又与赵树理过去的创作有诸多不同。


一是它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赵树理自己讲:“我一般不写历史题材”,写的都是现实题材,是“问题小说”,是工作中遇到的又是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而《灵泉洞》是个例外。这也许说明在他心里一直存着对于杨柏山、灵泉洞的一个赤子情结。


二是他写出了《灵泉洞》的美、庄稼人的美。赵树理的写作手法以白描居多,一般不写风景,甚至有人说赵树理就不会写景。上世纪五十年代,已经封笔不写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看出了赵树理“写作的问题”,他给儿子的一封信中写到:真正的农民文学与小资产阶级文学有个基本不同,前者只有故事,绝无风景背景的动人描写。因为自然景物的爱好,实在不是农民情感。而使沈从文始料不及的是,这个“土得掉渣”的农民作家赵树理,在《灵泉洞》把太行风景描写得美轮美奂:“正是小满初过,村外的麦子刚扬过花,麦穗儿随风翻着波浪,秋田里的谷子和玉米,刚刚出土,早一点的可以看见顺垅青。铁拴和小胖说:‘你看人家这里的光景,秋是秋,夏是夏,哪像咱们那里直到现在人上不了地?’”当然,《灵泉洞》的风景是朴实的美,是庄稼人的美,而不是“小资”的美。


三是改变了传统思维,具有独特的新颖性。赵树理作品的结尾一般是领导来解决问题。如《小二黑结婚》的区长,《登记》的区长,《李有才板话》的老杨同志,《李家庄变迁》的小常等。而《灵泉洞》却是由一个普通村民金虎来做最后的演讲。这是耐人寻味的。金虎勾画了灵泉洞的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自给、自足、自防、自卫、自治的公社(乌托邦、世外桃源)。这也是令人深思的。这篇作品的张力是很大的,反映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也是赵树理文学“独特的新颖性”所在吧。


对于《灵泉洞》为什么没有了下半部,李士德在1990年出版的《赵树理忆念录》,引用赵树理外甥王海宇的回忆:1959年,他从阳城回家休息,我老师的同学王辅诚让我捎话,现在读完上部,正看到劲头上却没有了,很遗憾,希望他把《灵泉洞》下部快点写出来。赵树理回答说:“等我老了再写吧!”


《灵泉洞》发表之后,与当时“浮夸风”“放卫星”的大背景格格不入,所以反响寥寥。可在国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白芝(美国汉学家)对《灵泉洞》评价就很高,认为赵树理不是在简单地模仿古代英雄传奇,而是对中国叙事文学传统的延续。然而,白芝也指出,像赵树理那样在创作中更巧妙融合传统艺术元素的作家少之又少。

进入新时代,如何从赵树理文学的传承看其深远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两个讲话发表之后,人民作家赵树理成为新时代文艺界的标高。陈忠实说,赵树理是他文学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引路人;出生在沁河岸边的葛水平更是听着赵树理的故事长大;格非的《望春风》,付秀莹的《陌上》,芳芳的《软埋》,毕飞宇的《玉米》,孙慧芳的《后上塘书》都在回望生养他们的农村。《望春风》中“儒里赵村”的“我”的父亲是酷似“二诸葛”的阴阳先生,“王曼卿”更像一个江苏版的“三仙姑”。在晋城,聂尓、任慧文、张喧、张素兰、百灵的许多作品,都流淌着赵树理文学的血脉。


最近,文学界炒得最热的一本书就是贾平凹的《山本》,5月5日《朗读者》第二季以“初心”为主题开场,最后压轴的一节就是由贾平凹和他的追随者在读他的作品。


在节目中,贾平凹谈到他的初心时说:“你生在哪儿你的根就在哪儿。我就是土命。秦岭是我的老家,是我的文学根据地。中国的大部分历史,都发生在秦岭的南北。秦岭是一道龙脉,她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也是最中国的一座山。”看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赵树理,想到了太行山,想到了他第一个从事革命工作的地方,太行山的支脉杨柏山和他的半部评书《灵泉洞》。赵树理不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个土得掉渣的作家、有着土命的作家吗,他的太行山不就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和最中国的一座山吗;而他的《灵泉洞》不就是一部最传统的、最原始的《山本》吗;他的初心,不就是从杨柏山出发,走向革命吗?


人民是历史舞台的真正主角,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赵树理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要真正深入生活,做局外人是不行的。只有当了局中人,才能说是过来人,才能写出好作品。”“必须要做生活的主人,对生活真正关心,有感情,以主人公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一切,到了村子里,娃娃哭了你要管,尿了也要管,这样才有真情实感,写出来的哭是真哭,笑是真笑。”这就是赵树理文学精神的真谛和他为人民永远奉献一颗真心、诚心、赤子之心。这就是赵树理为什么仍然是新时代文学的标高们。葛水平讲得好,“赵树理永远是一个高度”。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