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朱德忠实地执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模范地团结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日,为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编者:韩玉芳)
【人物简介】
朱 德 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即八路军总司令),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可指挥本防区内部分国民党军队。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1937年9月曾被国民政府授予上将军衔)
卫立煌(1897—1960)安徽合肥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中央军嫡系高级将领,蒋介石手下最能打仗的猛将,卫立煌戎马一生,为蒋家王朝屡建战功,却得不到蒋介石信任。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的华北战场上,面对日军的进攻大多纷飞败退,溃不成军,而卫立煌所指挥的部队和日军打的最为坚决,1937年11月,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发表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1938年12月蒋介石在陕西武功召开军事会议后,“卫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⑴
抗战期间,卫立煌是国民党内部爱国抗日的进步势力代表,反对内战,有极强的亲共倾向。1938年4月17日,卫立煌曾借道访问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毛主席也亲自接见卫立煌。⑵
在1938年里,卫立煌和朱德从初次见面起共会见五次,双方留下极好的印象,这为和平解决国共摩擦的晋城谈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晋城谈判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在朱德和彭德怀亲自带领下,奔赴抗战前线,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沉重打击,从而给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抗战,给予了有力的配合和支援。
然而,华北战场上,腐败、胆怯的七八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日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除一部分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外,大多一触即溃,有的甚至还没有同敌人接触,就望风而逃了。(3)
太原失陷后,国民党势力迅速退过黄河,其地方行政人员,收拾金银细软纷纷逃命,国民党地方政权瘫痪。在华北留下大片无政权的“真空地带”,八路军按照我党发展敌后游击战的方针,开始“向真空地带进军”。组织民众积极抗战,领导人民同日伪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建立了大片敌后根据地。然而,这一体现中共抗战之志的积极举措,并不为蒋介石所理解和接受。相反,为限制共产党的发展,蒋介石不惜牺牲抗战以来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置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于不顾,不断阴谋制造反动摩擦。尤为突出的是,从1938年夏天开始,蒋介石先后指使鹿钟麟、张荫梧、石友三、朱怀冰等爪牙在河北平原及太行山一带向八路军及地方革命政权进攻、抢地盘,阴谋制造大量反共灭共的杀害事件,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5)
“1940年2月,蒋介石打电报给卫立煌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命令十八集团军退至白晋路以东,邯长路以北,否则以违抗军令,破坏抗战论罪(6)”,并派军队向八路军进攻。
中国共产党本着两党合作抗日,相忍为国的原则,一忍再忍。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遵照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坚决反击进犯的国民党军队。
1940年3月5日,我八路军经过周密部署,发动了打击反动摩擦的关键一战“磁武林涉”战役,三天把进犯的朱怀冰97军击溃,“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挫败了国民党在太行山的武装摩擦。”(7)
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于3月中下旬在晋城、阳城、高平一带集结大量国民党军队向八路军进攻,并有调重兵北上的企图。(8)强令卫立煌动手把进占太行山以南的八路军打出去(9)”
战役一触即发,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好局面有破裂的危险,倘若真打起来,双方都无好处,得利的将是日本侵略者。密切关注事态的党中央、毛泽东即时指示,要八路军作出必要让步,避免事态扩大;同时建议朱德与卫立煌会晤,力争和平解决军事摩擦。
1940年四五月份,朱总司令奉党中央之命,从八路军总部出发,入潞城、出壶关、经陵川,到晋城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就国共军事摩擦、防区界线、八路军军饷等问题进行谈判,后由晋城的晋庙铺、衙道等地下河南济源,再过黄河抵洛阳又和卫立煌进行谈判。(10)
下面就“朱总司令晋城谈判”谈一些很少为人知道的细节:
【细节情况】
一、朱总司令随行警卫部队
1、警卫部队番号:
129师前方385旅(后方延安有个385留守旅)769团1营3连(习惯称:红三连)。
2、警卫部队人数:
现有资料都说是一个连,人数却未见记载。
据当时驻防陵川县平城镇的国军27军46师136团2营营长陈伯鹏回忆“我奉命率全营迎接,朱总司令到达平城,随行人员有康克清、唐天际、陈赓等,还有一个营的护卫官兵。(11)
一个连和一个营各有多少人,虽然可以不具体到人数,但按国民党军队编制惯例一个营通常辖三个连,一个营约300到500人不等,一个连约100到120人左右,营和连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身为国军营长的陈伯鹏亲临现场迎接,不至于连这个也分不清。那么,警卫部队到底是一个连还是一个营?
抗战期间,蒋介石为防止八路军发展壮大,限制八路军的编制,我们共产党也采取各种对策,当时八路军这种“编制少人数多”的超过常规编制现象很普遍。
以“红三连”所属769团为例,“1937年出征抗日时全团计2900余人,下编3个营,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2)平均每个连都有200多人;但八路军在抗战期间壮大很快,挺进敌后初期只有3万多人,到了1939年,已经发展到30万人,(13) 1940年“百团大战”时,人数几乎又翻了一番,除了新增加的作战单位以外,原有作战单位人数都有大幅度增加。
目前我们没有搜集到“红三连”1940年四五月份护送朱总司令出太行时的大致人数,但据以上资料推断,“红三连”警卫部队编制上是一个连,实际人数要明显多于通常所说的一个连,或者接近一个营,应该有200到300人的样子,否则就不会被负责迎接的国军营长认为是一个营了。
3、警卫部队的武器:据泽州县山河镇堆金洼村82岁的老人时来云讲,朱总司令警卫部队的战士全部是双枪,腰挎短枪,肩扛长枪。
4、警戒情况:警卫部队每到一地,除了在宿营点设哨警卫以外,还在野外设有警戒部队,朱总司令和康克清非常关心野外警戒战士,总是过问他们的生活情况。(14)
5、陵川籍警卫战士:据平城南坡村现年87岁的退休教师杨来昌老人回忆,随行警卫部队中有一个陵川平城秦寨村(今义汉村)的战士,名叫牛贵孩,和杨来昌家是亲戚。
二、在壶关郭家坨参加韦杰婚礼
朱总司令在壶关郭家坨住的那天,曾参加129师新编第1旅旅长韦杰的婚礼,韦杰曾向朱德请示结婚。(15)次日由郭家坨出发入陵川平城
三、从陵川起一直到出晋城境,沿途都有国民党军队的护送。
朱总司令离陵川时,范汉杰加派一连人护送;
离开47军军部时,李家钰军长加派一连人护送;
过晋城与当时河南济源交界的日军封锁线时,第九军派部队迎接(16)
四、朱总司令一行的马匹及住平城南坡的原因
1、马匹:据杨来昌老人回忆,朱总一行只有很少量的马匹,还有骡子,绝大部分人都是步行。这也符合八路军总部为朱总司令备了一匹乘马,一头骡子驮行李的记载。(17)但是在路上,朱总司令总是把马让出来给身体不好的战士骑。
2、为什么住在平城南坡
据杨来昌老人回忆,当时平城周边的村子几乎都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只有南坡没有,所以朱总一行选择住在南坡。
五、朱总司令平易近人、注重抗战宣传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朱总司令一行在平城南坡进村时,很尊重村里百姓,一律下马步行。
朱总司令非常注重抗战宣传,除了向国军的将士宣传,还重视和普通百姓的宣传。据杨来昌老人回忆“朱总司令住平城南坡的那天,在院外那颗大柳树上拴插上天线对外发电报联络,晚上特意的邀请附近的老百姓到朱总住处听广播”,八路军军官士兵都是和和气气。
六、会见国军高级将领
朱总司令晋城此行除了会见国军27军军长范汉杰及所属45师师长李用章、46师师长黄祖勋、预8师师长陈素农以外,还会见了国军47军军长李家钰及该部高级将领等。
七、朱总司令和卫立煌晋城谈判详情(18)
1、卫立煌先到的晋城
卫立煌到晋城后给八路军总部发电报,朱总司令才往晋城赶的。
2、双方谈判驻地及朱、卫二人见面地点
卫立煌住晋城县城以西四十里的陈村,朱总司令住晋城县城北边的某村,开始朱、卫两人并不见面,双方派员往来传话,等一切谈得差不多了,并分头向延安和重庆请示后,双方见面才作最后决定。为显得双方平等、公平,见面地点临时约定,不是双方的驻地。
3、晋城谈判的主要内容
双方议定的主要一点是重新划定抗日的驻军防区:以临(汾)屯(留)公路及长治、平顺、磁县之线为界,界线以南为国民党军队驻区,以北为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驻区。
4、晋城谈判的意义
第一、朱总司令和卫立煌在晋城的会面,是八路军与朱怀冰部战役结束后的和平解决,粉碎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扭转了严重的形势,稳定了局面,使华北人民在抗战初期获得的果实得以保持。
第二、给了卫立煌面子,让卫立煌有面子和蒋介石讲话;也给了蒋介石面子,十八集团军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要求,退出太行山以南,自动让出林县、陵川、长治、壶关、晋城、阳城、高平及河南省北部一带大片土地。
第三、新划定的防线,把河北省和太行山区以及晋冀豫边区许多地区划为十八集团军的防区,这具有重大的意义。表明国民党在陕甘宁特区之外,又承认了一个事实上存在的特区。这片地方的土地、人口、物产、战略地位,种种条件都超过陕甘宁,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将来战胜日本后收复失地和继续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5、看打铁庆祝和谈
朱总司令和卫立煌自1938年冬季垣曲分手后,在战火纷飞的严峻岁月里有一年多未见面,此次晋城重逢,本就非常高兴,又通过和谈化解了剑拔弩张的形势,双方继续合作共同抗日,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更增加了他们心情的欢慰,双方都希望搞点文娱活动,增加热烈的气氛,但此地离日军占据的地方非常近,不能举行庆祝活动,他们就一同来到晋城的一所打铁作坊看打铁,双方人员一起观看铁匠锻打农具,火星灿烂、铁花飞舞、砧声铿锵、代替了焰火和音乐,朱总司令和卫立煌互相举杯敬酒为贺。
6、当时晋城的严峻形势
“1940年4月20日,日军第四次进犯晋城,这次侵占晋城达5年之久,占领了各交通要道、集镇,并修筑了炮楼、据点,在县、区、村建立伪政权”(19)
“正在这时,东阳关的日军忽然进犯晋城,于是朱总司令和卫立煌分别骑马离开晋城”(20)
可见,晋城当时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双方谈判时在晋城县城外几十里的地方,当时的晋城县城及周边在日军的控制之下,谈判随时都有遭到日军进攻的危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谈判应该是在很秘密很紧张的形势下进行的,并且谈判一结束,双方都未作过多的停留,即分头离开。
八、朱总司令路居泽州县山河镇刘坪村(或堆金洼村)
晋城谈判结束后,朱总司令即动身出太行赴洛阳,于5月4日到达晋城南部晋庙铺一带,当朱总一行正准备越过封锁线时,日军可能发现有人活动,所幸日军并未过来,而是朝我方人员活动的地方打了五六十发炮弹,朱总一行迅速隐蔽起来,黄昏后才重新前进,当夜十时通过博(爱)晋(城)公路晋庙铺的封锁线,这里离日军驻地不过五六里路,白天还有二百多日军停留在此。过封锁线后,朱总一行走小路西行,一路上,高山峻岭、浅溪深谷、月光昏暗,只有星光稀微,隐约照人。于5月5日凌晨到达今泽州县山河镇马街村,国民党军队第九军一个营在此迎候。(21)
朱总一行继续南行,越过晋城衙道,进入当时的河南济源地界。(22)1940年朱总司令出太行时,今晋城泽州山河镇衙道村中间往南一大片地方都属河南济源管辖。5月5日,朱总司令一行经昼夜行军后,来到今泽州县山河镇的刘坪村(或堆金洼村),当时的堆金洼村和刘坪村合称一个村,统称河南济源县刘坪村。朱总司令一行即在此住宿一晚。(23)
九、挥就名诗《出太行》
雄鸡报晓,东方大亮。
朱总司令一夜歇息后,屹立在堆金洼、刘坪一带的山头上,极目远眺……
这儿已是太行山的尽头。四周,起伏的群山向南蜿蜒而降,站在这太行山巅之上,俯视中原大地,视线好时可以直击黄河。沿古道下行三十余里,即出太行山口。在号称“愁沟”的峡谷驮道上,因地壳垂直抬升而开裂的太行山像齐刷刷的墙壁一样高高耸立,直插云天。
出山口不远就到黄河了,想到此,朱总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好似看到了天险黄河,看到了滔滔的黄河水滚滚东流,看到了无数抗敌勇士前赴后继,奔赴抗日前线,再联想到晋城谈判的成功,从此国共两党同仇敌忾,合作抗战,又可齐心协力面对我们共同的敌人了,英雄的中国军民将在黄河两岸燃烧起驱逐侵略者的无数抗战烽火,直至把侵略者赶出我们中华民族的领土……
此情此景,令朱总司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那首著名的七绝《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
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
此行当可慰同仇。
附:朱总司令出太行及晋城谈判时在晋城境内的活动地标
陵川县平城镇南坡村
陵川县崇安寺
陵川县南关
国军47军李家钰军部当时驻地(具体地点待考证)
晋城以北某村(朱德谈判时驻地,具体地点待考证)
晋城周边某村铁匠铺(朱德与卫立煌会面地,具体地点待考证)
泽州县山河镇马街村
泽州县山河镇刘坪村或堆金洼村(朱总司令出太行时堆金洼和刘坪合为一个村,统称刘坪村,属济源县管辖,是朱总司令入当时济源的第一站)
后记:
1、晋城谈判是在朱总司令出太行赴洛阳谈判的前几天,在敌(日军)占区——晋城严峻的形势下,紧张的秘密的进行的,而洛阳谈判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进行的,并且洛阳当时是卫立煌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地,名气很大。所以,晋城谈判少为人知,也罕见资料记载,而洛阳谈判广为人知,多见记载;
2、晋城谈判主要签订了反动摩擦以来的停战协议,洛阳谈判则主要解决了反动摩擦以来国民党给八路军停发的军饷问题,并营救了在“晋西事变”和河北摩擦中被捕的一百多名同志,从对共产党的长远发展角度讲,晋城谈判比洛阳谈判更具有重要意义。
3、从朱总司令1940年4月26日“经过八路军新一旅同国民党军27军46师防区交接地带”进入陵川,至5月5日“抵达河南济源,夜宿该县刘坪”(今泽州县刘坪村或堆金洼村),朱总司令出太行时在晋城境内的时间有12天之久,可研究的内容本应该非常丰富,然而由于日寇侵略的特殊形势及年代久远等原因,我们没能搜集到更详细的资料,只能从涉及当时事件的零星记载和个别人物的回忆中去尽力还原事实,所以呈现给大家的只能是一个个点,而不是一条连贯的线,这有待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4、本文多处参考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一书,其中朱总司令会见卫立煌一节的主要观点均引用原文,未作随意更改,这样做一是尊重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二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晋城人知道赵荣声先生对“朱总司令和卫立煌晋城谈判”所作的记载;三是为晋城今后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分别见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第42页、第153页
(2)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第六章访问延安。
(3)网载《朱德传》二十六 挺进华北抗日前线。作者金冲及,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同。
(4)刘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第196页、197、200页及对应章节。
(5)、(6)、(7)、(9)分别见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第209、206、207、210页。
(8)见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89年4月第一版《黄克诚回忆录(上)》276页。
(10)见网载《朱德传》回延安部分
(11)见陈伯鹏《第二十七军在晋东南作战经过》一文
(12)见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陈锡联回忆录》63页
(13)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八路军129师征战实录(下)》199页
(14)见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陈锡联回忆录》115页
(15)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大事记》
(16)见网载《朱德传》回延安部分
(17)见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版《陈锡联回忆录》
(18)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第210至214页
(19)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晋城抗战史》192页
(20)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出版、赵荣声著《回忆卫立煌先生》第214页
(21)、(23)网载《朱德传》三十 回延安。
(22)以下见作者考证文章《泽州县堆金洼、刘坪村——“朱总司令出太行”路居地》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