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精才二三事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6-06-30 18:07作者:王雪梅  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父王精才,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大队一中队队员。他早年参加革命,为新中国诞生做出了奉献。南下福建后,更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人民、国家和党。      

1951年,父亲和母亲张桂花都在福安县工作。组织上搞“整编”时,父亲是福安地委组织的“编委会”成员。在“整编”动员大会上,地委书记王毅之指出:“这次下了最大决心,凡是文化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的同志,都要下来。有的可以到速成中学学习;有的农民干部想回老家,也可以。反正是供给制嘛……” 王书记还特别号召编委会的成员要起带头作用。在晋城时,母亲通过上冬校、夜校、民校,有了一定文化水平;而且她已从事妇女工作多年。凭着她的能力,做好在福安的工作是完全可以的。但为了响应王书记的“编委会的成员要起带头作用”的号召,父亲首先报名,带头让母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可那时,也有少数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比母亲差的阿姨,楞是没下来。供给制改薪金制“定身份”时,因母亲不在工作岗位上,定成了“家属”;而那些坚持不下来的阿姨,则成了“干部”。我长大知道此事后,直埋怨父亲。父亲却说:“我和你妈都是党员,是应该起带头作用的。你妈下来后,我做别人的工作就顺利多了。”母亲身为“家属”,但一直担任着父亲所在地质队、地质局的家属委员会主任工作。在龙岩,家属们零散地住在县城各处(租房}。当时什么都凭票、证、券等限量供应。粮油票更是一月一发放。母亲身体不好,可她不顾严寒酷暑,奔波在龙岩城的各个角落,准时地把各种票、证、券送到各家各户。家属们有事也乐意找她,夫妻吵架闹离婚、邻里不和、哪个阿姨病了孩子没人管……她都要出面尽量帮助解决。她-分钱报酬没有,却一直乐此不疲地干着这工作。而父亲则始终大力支持着她。

1952年供给制改薪金制时,我父定为十六级县团级干部。三十多年来,毎次调资晋级时,父亲总是先为別的同事着想:“xx家,人口多,比我困难,给他调吧。”“先给##调吧,我以后再说。”“请领导放心!我没意见。”父亲让了一次又一次,领导都觉得亏欠他太多。就这样,直到父亲快离休时,才第-次调资晋级,享受地专级待遇。

1960年正是“困难时期”。粮油定量不高;副食供应极少;肉蛋魚等更是长时间见不着。人们只是每天拿着购菜本,排队去买限量的“无缝钢管”(当时对空心菜的戏称)。大家长得都很“苗条”;也能看到些“胖子”,那都是因为缺乏营养而水肿的(我母亲就水肿得厉害)。父亲当时在省地质局供应处工作。一天,我放学回到家,见脸盆里放着三条新鲜的黄花魚。我惊喜万分:“哇!好久没吃鱼了,这下可以解解馋啦!”问母亲魚从哪来的?说是县里来的同志送的。父亲下班回来,问明来由,马上对母亲板起脸:“你怎么能收人家的东西呢?”又转身命令我:“赶快把魚送食堂去!”我滿不情愿地把魚送到了食堂。第二天中午,食堂把那三条鱼切段红烧成好几盘“高级菜”。母亲则早早到食堂排队,“抢购”回-盘,全家也算“改善了-下生活”。后来听父亲说,他批评了那位送魚的同志;但还是按规定给他办了该办的事。

我父一生调动工作十多次,每次总是调令一到,二话不说,立马奔赴新工作岗位。1955年,他从在福州坐办公室,调到屏南的深山老林去搞地质勘探工作,照样是毫不犹豫。他真正做到了“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父亲更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始终全心全意、认真负责地工作着。尤其是他在金属材料管理系统工作时,经常深入基层(库房),对全省(全市}的金属材料情況了如指掌。上级了解情况时,他马上就能如实反映;有时下属需要什么数字,也会“去问王经理”。因为情况全装在脑子里,所以他做工作总结从不打稿。父亲生活俭朴;对国家财产{金属材料等},同样精打细算,管理得井井有序。同事们风趣地称赞他为“我们公司的活帐本”、“铁算盘”、“好管家”。

(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