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报国投军------投笔从戎    报效国家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11-13 09:36作者:徐军利    张义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1926年农历11月的一天,阎润身打听到阎锡山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在晋城招兵,便和常文郁、王廷珍在一起议论,准备去投军。王廷珍表示同去。临行前,阎润身改了一个尚武的名字——捷三。一来取捷报频传、胜利凯旋之意;二来是他在家里排行第三,故而叫捷三。随后,他便和王廷珍一道,偷偷离开家,与常文郁洒泪分别。

俩人翻山越岭来到晋城,在县城招兵处报了名,经过检查后都被录取了。在新兵接待站正准备出发时,两家亲属得到消息,都赶来劝阻。王廷珍经不起劝说,被家里人好说歹说拉了回去。阎广孝也劝儿子:“兵荒马乱的,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再说,你也可以象常文郁、王廷珍一样在家读书,将来以文报国嘛!”阎捷三心想:从军的愿望好不容易才实现了,怎能轻易放弃呢?他恳切地向父亲陈述理由:“你们在家种田不缺人手,我在家实际上是个闲人;况且弟兄三个,都呆在家里,能有什么出息?现在国家蒙难,民不聊生,正是男儿大展鸿图之时,不如出去闯一闯,无非两种结局,一是闯出一条路来,二是闯不好,呆不下去再回来。即使回不来也就算啦,你还有两个儿子,阎家还有后代嘛!”阎广孝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见儿子去意已决,他抚摩着儿子的肩膀说:“也好,你去闯吧!到外边,要好好干,为家庭争光。”就这样,阎捷三参加了阎锡山组建的晋军。

新兵在晋城呆了一个多礼拜,稍加训练,便向太原开拔。到太原后又训练了一个多月,便是春节。春节过后,又将部队拉到临汾。部队在临汾城外的尧庙驻扎下来,每天训练齐步、正步、跑步等队形变换,也训练爬梯子、跳木马、跳远、跳高等。由于阎捷三从军报国的意念十分强烈,故在操练、勤务等方面非常认真,比其他士兵刻苦努力,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多项军事技术。机枪、步枪、手枪以及投弹、刺杀的射击成绩都很好。

1927年5月,部队组建炮兵团,因为阎捷三是部队中为数不多的高小毕业生,既识字,又掌握了一些圆周率和百分比等数学知识,被分配到炮兵4团即山炮团去,做第二炮手,主要任务是瞄准。部队当时还买了很多驮炮的骡马,炮兵团每人分一匹马或骡子,阎捷三边学习炮兵知识、边训练、边喂骡马,还练习骑术,训练牲口驮东西,每天把一百多斤的炮和炮架抬起来放到牲口背上,列队完毕,再抬放到地上,拆开后还要迅速组装好,前前后后苦练了三个多月,每次测试的成绩都相当好,常受到炮兵团长的夸奖。

北伐战争爆发后,阎锡山投机革命,拟从山西的雁门关、娘子关和平型关三路出兵和奉军作战,妄图以策应北伐为名,先行进入北京,窃取革命果实。1927年4月上旬,阎锡山宣布改组省政府,以“晋绥总司令”名义统辖省政,并下令军队服从三民主义。4月底,国民党武汉军委会任命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6月初,阎锡山宣布晋军改称“国民革命军”,悬青天白日旗。山西各界2万人在太原集会,公推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并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随后,阎锡山和冯玉祥、蒋介石联合起来,共同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阎锡山任命徐永昌为各路总指挥,下令晋军分头进驻获鹿、井陉、娘子关、平定、潞安等地,向石家庄的奉军进攻。7月中旬,晋军占领了石家庄、定县、正定。9月,阎捷三所在部队在师长傅作义的带领下沿太行山北上,过河北易县的紫荆关后,沿小路抄了张作霖的后路。一天后到达河北省涿州地界,首先攻占了车站,随即攻克了涿州,并乘势攻至北京外围门头沟、密云等地,威胁京城。在这次战斗中,阎捷三所在的炮兵排因命中率最高再次受到团长的夸奖。

张作霖任命张作相、张学良分任京绥、京汉路总指挥,在军阀张宗昌、孙传芳的配合下,沿京绥、京汉、陇海线分三路反攻。因为实力相差悬殊,短短几天,傅作义不得不率部退守到涿州城里。

占领涿州就切断了张学良的后路,因此,张学良带领十倍的人马将涿州城围困起来,命令炮兵、步兵协同攻城,还动用了飞机和燃烧弹,接连攻了七次,好几处城墙被打得塌陷下来,傅作义率部在城上拼死抵抗,奉军最终未能攻上城来。傅作义看到情况紧急,抽调部分士兵动员城内的居民,用了七天时间,在城里挖了二十里长、深两丈、宽六尺的壕沟,以防不测。当时,阎锡山的主力部队已经攻占了石家庄,他命令部队向涿州方向进攻,准备与傅作义师合围张作霖。阎捷三和战士们在城上坚守时,隐约能听到南面的枪炮声,都希望增援部队能快点打过来,南北夹击,一起消灭奉军,然后一举夺取北京。一天、两天,南边的枪炮声渐渐稀落下来,一个月、两个月,仍然没有消息,粮食和弹药即将告罄。因为抄后路的部队是轻装前进的,自带的粮食和弹药不多。傅作义下令收集老百姓的粮食。掘地三尺找粮,仍然难以为继。前前后后,共坚守了九十六天,不仅杀光了骡马,连当地百姓烧火用的陈年酒糟都吃光了。时值深秋,田野里的粮食也快成熟了,傅作义乘对方防守松懈时,偶尔也派人出城到野外打野食。部队死伤过半,援军仍迟迟不来。幸存的士兵们骨瘦如柴,城民们腹涨如鼓,弹尽粮绝之时,奉军也不攻城了,南面更听不到枪炮声。后来才知道蒋介石叛变了革命,阎锡山和冯玉祥也不愿再打了。不久,又传来消息说,晋军已从正太、京汉全线撤防。傅作义万般无奈,于12月中旬派人与奉军谈判,双方最终和平解决。晋军从京绥线全面撤退,1928年1月,傅作义带领剩余兵马全部投降,接受奉军改编,战事遂告结束。

出师不利,首战就打了个败仗,还投降了军阀张作霖。什么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岂不都落空了?阎捷三日思夜想,彻夜难眠。军阀不打了,帝国主义也摸不着,与他从军报国的志向大相径庭,往后的路该咋走?联想起沿途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景,更是愁肠百结。阎捷三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决定离开这支部队,投奔真正的革命军,但究竟该到哪里呢?

部队改编后开到河北的通县,阎捷三所在的炮兵连驻扎在一个骡马店里。在接下来的三、四个月里,他的心情更加烦闷。当时官兵吃喝嫖赌,无人约束。连里的士兵吃了饭没事干,有的在街上逛来逛去,有的赌钱,有的开了小差,连长也不卡那么严,在他看来,人走了,每天照常领取百余人的粮食和菜金,正好领空饷揩油。当地人也瞧不起他们,说他们是残兵败将。后来阎锡山派人传话,欢迎官兵回去。并说,凡愿意回去的,职务不动,军饷补发。士兵们大多是山西人,都想回老家去。阎捷三却有不同想法,因为他在茶馆、街头巷尾和一些老百姓家里,接触了许多青年学生、商人和苦力,在闲聊中听他们说,张作霖反对革命,真正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方的武汉和广州等地。阎捷三打定主意脱身旧营垒,到南方去投奔真正的革命军。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南方。(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