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报国投军------追求光明 辞别乡关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11-14 20:56作者:徐军利 张义民来源:晋城党史网 巍峨壮丽的太行山,峰峦如聚,风景如画。1905年7月,在太行山南麓的泽州县东常村一个普通农民阎广孝的家里,第三个男孩出生了。因大儿子叫德法,二儿子叫喜法,阎广孝便给三儿子取名润法。 东常村四面环山,蝉噪树静,鸟鸣山幽,距晋城市约17.5 公里。最初由常姓人家聚集建村。当时,全村有七八十户人家,分住在东沟、西沟、下河、岭场,后因人口繁衍形成东西两个村落,故名东、西常村。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田吃粮,种棉织布,就连日常食用的油也是自个榨的,酒是自个酿的,糖也是自个熬的,过着典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山西十年九旱,那时,一亩地最多能打百余斤粮食,天一旱就家家愁苦,户户缺粮。村里建有两座庙,村民们想的是多打粮食,求的是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离东常村三、四里远的冶底村,自古为晋陕通衢要道,冶底村办有一所私塾,东常村有点钱的人家都尽可能把孩子送到那里,读一读四书五经,识几个字。 阎广孝家有十几亩坡地,十来间屋子,全家务农。终年劳作,勉强够糊口。每到冬季,他便到附近的煤矿或冶炼厂去做工,挣点现钱,好度过年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阎润法很小的时候,就到地里给家里人送饭。7岁开始放牛。常常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到离村不远的东山、西山、下河等地,结伴放牛,做各种游戏。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成立了中华民国。城里人戴着礼帽到村里来宣传,号召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脚,村村要成立学校,人人都上学读书。不久,东常村也在村东的文庙成立了国民小学。阎广孝说,家里好几代都没有出过读书人了,考虑到大儿子和二儿子年龄偏大,便让十二岁阎润法去上学。小润法上学后读到《修身》中的“富润屋,德润身”,就自作主张改名“润身”,意在勉励自己做有修养的人。 刚开始阎润身读的还是四书五经之类,后来国民教育改革之风吹到了小山村,课本从四书五经变成了白话国文,学些“人、手、脚”等常用字。当时,村里一些老百姓对白话文教学有反感,说,人有脚,手有十个指头,谁都知道,念这个干什么?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才长学问呢!但学校要求很严,办得一天比一天好,课程除了国文以外,还有算术、历史、修身等,念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阎润法农忙时回家种田、放牛,农闲时就去上学,断断续续读了三年。 不久,听说离村15里远的犁川镇有所高小,那里教师多,课程多,学的东西也多。阎润身便和几个年龄相当的学生议论,想去犁川高小读书,见见世面。最终邀得两个人,即常文郁和王廷珍。1923年,仨人如愿考入犁川高小。虽然离家仅15里,途中须翻过一座大山,在山沟里转来转去。但毕竟是第一次离家求学、独立生活,阎润身满怀喜悦。 犁川是当时的区政府所在地,位于晋东南通往豫北的交通要道上,各种消息自然要比东常村灵通得多。犁川高小师生近千人,生源涉及附近几十个乡村乃至豫北诸县。阎润身刚入学时,与同学们一律住集体宿舍,在大食堂吃饭。学校开设的科目有国文、算术、英语、地理、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除讲授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是讲三民主义。有关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运动、廿一条、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等。在犁川高小求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开始用理性的目光透视历史、透视社会、透视人生,思想渐渐激进,这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那个年代,国外列强瓜分中国,强加给中国人民许多不平等条约,国内军阀连年混战,致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风雨飘摇的祖国,怎能安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阎润身和许多同学一样,感到无比的压抑、愤懑。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游行、示威、宣传、演讲等活动,反对军阀割据、列强混战和一切屠杀中国人民的惨案,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怎样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再受列强的欺侮?怎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受军阀和富人的压迫?阎润身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 同学之中,有年纪大的,有年纪小的,说话口音、社会阅历都不一样,但阎润身和同村的常文郁、王廷珍最要好。常文郁比他大一岁,王廷珍比常文郁小几个月。他们三人模仿刘关张桃园结义,结拜为兄弟,发誓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好好读书,广交朋友,并互相勉励,将来干出一番事业,报效国家。课余时间,仨人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兴旺、民族存亡和个人的志向抱负等。寒暑假期间,他们还在东常村文庙的阁楼上,组织了“晋晋读书社”,利用假期坚持学习,探讨问题。社名因何而定?一来山西简称晋,二来东常村属于晋城县,三则是东常村附近有座大山叫晋普山。后来有人提议,既然距晋普山最近,还是叫“晋山读书社”为好,于是就易名了。“晋山读书社”声名远扬,方圆十里八村的学生闻讯后都聚集到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度达到90 人。 那时,东常村的村长经常借处理一些纠纷,如谁家的牛吃了别人的庄稼,谁侵占了别人的田地等,动用仓谷,在文庙设宴大吃一顿。仓谷是全村百姓交纳的公共储备粮,主要用于备荒和处理公共事务。村长的不廉洁行为早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可村民们懦弱怕事,无人敢讲。阎润身和常文郁等几个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听到有这样的事,就冲进宴会厅,慷慨激昂地斥责一番,搞得村长等人十分狼狈。这样搞了几次,终于使村长不敢再公开大吃仓谷了。 在犁川高小,阎润身还和同学们举行罢饭活动,抗议学校克扣学生伙食费。当时,校办食堂的伙食很差,成天吃汤面,清汤寡水,汤多面少。有一天午饭又是汤面,稀得能照见人影,阎润身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就组织学生吵嚷起来,把汤一洒,找校长抗议,要求查伙食帐。校长迫于压力,不得不派人调查情况,结果却不了了之。一怒之下,阎润身和常文郁、王廷珍干脆退出食堂,自己另起锅灶,以示反抗。此外,他们还和体罚学生的现象进行斗争。有一次,阎润身在冶底小学复习功课,准备考试时,正巧碰见冶底小学几十个小学生被罚跪。他就愤愤不平地约了几个同学前去和老师讲理,驳得对方理屈词穷,那些小学生也免受了体罚。 1925年7月,阎润身和常文郁、王廷珍高小毕业后都回到了东常村。在外面学习了几年,接触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一回到山庄窝铺,感觉天地太小了。下田帮家里人干活时,脑海里也不时浮现出火热的学校生活。阎润身母亲不幸在那一年因病去世。母亲对他最疼爱,母亲的离去,使他倍感伤心。但他勉励自己,伤心不能丧志,遂开始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 阎润身和常文郁、王廷珍时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打倒列强,拯救国难,铲除强暴,扫除不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是他们的共同理想,但究竟该走怎样的路呢?在家务农,生儿育女?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平庸地过一辈子;外出学艺,将来做生意?考虑到军阀混战,普天之下无太平,也不能干。阎润身最爱看《说岳全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于国家危难之际,以耿耿忠心和雄才大略,屡破金兵,重整河山,匡扶社稷,为国尽忠的故事深深地激励着他。他和常文郁、王廷珍商量,决定效仿岳飞,报国投军。可一听说他们要去当兵,家里人都不同意。常文郁后来打听到潞安府有所师范学校上学不花钱,便准备报考,将来以文报国;王廷珍弟兄好几个,家里开了个小铺子,家庭殷实,当兵的念头经父母一浇,也不十分强烈;但阎润身决意从军。他对常文郁说:“你在家里学文,我到外面习武,将来文武双全。你在家乡,要多宣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宣传军阀勾结帝国主义打内战,宣传三民主义,以唤醒民众。”常文郁勉励他:“好男儿志在四方,各奔前程吧,将来后会有期!” 1925年,常文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与后来被誉为“山药蛋”派鼻祖的赵树理以及王春等人在校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寒假期间,常文郁经时逸之同志介绍,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与时逸之、赵树理、常子善等人在东常村组织起农民讲习所,发动了农民运动,担任东常村农民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和中共东常村首任支部书记。常文郁还介绍赵树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 年5 月,常文郁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太原市模范监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斗争并认真读书,记笔记。他还写了一部揭露旧社会黑暗的书稿——《道德经》,但今已无存。1929 年他在狱中感染伤寒,1930年6月不幸病逝于狱中,年仅26岁。王廷珍于1937年参加了牺盟会组织,并担任了牺盟会冶底村村长。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晋城县牺盟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各类活动落入低潮。王廷珍郁郁寡欢,1940年因故病逝于家中。三个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同怀有爱国报国的志向,后来虽然选择的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都融入了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征途回望,正所谓:百川归海心相映,大浪淘沙志不移。(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百岁将军阎捷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