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榜山风格”形成与 话剧《龙江颂》的诞生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9-15 19:21作者:赵东林王渐进来源:晋城党史网 ——龙江精神创立形成中长江支队干部的作用 本文摘要: 1963年,长江支队干部在九龙江畔领导龙海人民抗旱斗争的岁月里,奉献出他们的血汗、智慧、胆量和忠诚;五十多年过去了,历史记载着他们的信念与理想,奉献与忠诚。他们那一代干部,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力量,就是靠长江支队这个群体“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生奉献人民”的责任和信念,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造就出龙江风格及龙江精神。这是长江支队精神在福建的真实写照,是时代精神的典范,更是龙海人民、福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时至今天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龙江精神、长江支队精神仍值得弘扬与传承。党的生命,永远是群众路线。 关键词: 龙江精神长江支队精神 研究与探讨弘扬与传承 开头语 《龙江颂》的故乡在福建省龙海县榜山公社(镇)。 “榜山风格”形成与话剧《龙江颂》的诞生,有一段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的历史。揭开那段历史,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从中看到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福建龙海为人民利益贡献出的智慧和胆量,真实再现他们当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的创业精神——长江支队精神。 一 话剧《龙江颂》创作于2013年。 话剧《龙江颂》是根据龙海县人民抗旱斗争的一个真实故事创作的。 龙海县境内有一条江叫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1963年,地处九龙江下游的龙海县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领导龙海县人民截流龙江抗旱的县委书记是一位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他叫刘秉仁,山西长治市武乡县人,在龙海县连任两任县委书记,在那里干得十分出色,是全省全国闻名的“模范县”。曾被选为出席中共十二大代表。 1962年10月至1963年6月,8个月天不下雨,无法耕种,刘秉仁带领县委一班人,两次沿江考察,大胆科学制定截流九龙江抗旱方案。但是,堵江后西溪倒流,榜山公社洋西等大队有1300亩田麦田就要淹掉。县委在堵江截流地召开动员抗旱大会,号召全县人民顾全大局,奋力投入抗旱斗争。洋西农民郑水龟在讨论堵江截流大会上发言,他说:受淹一千三,保住十万亩,丢卒保车,值得!还有洋西农民林兰说:要是下游几万亩插不上秧,我们受淹的一千三百亩,就是都结的是金子也没用。玉枕大队处在洋西大队下面,江流截断,玉枕大队有一半农田不能灌水,但是,他们说:先保大局,再保小玉枕。还有榜山公社代表、社党委委员徐学文同志说:“小利要服从大利,小我要服从大我,我们从全局出发,没有意见。受损失的地区如果少数人不通,我们可以做工作。”随后,榜山公社的干部、社员和玉枕大队干部、社员都积极地行动起来,大力支持堵江截流。由于榜山人带头所作的这个牺牲,挽救了下游的莲花、石码、东园、东泗等5个公社的10万亩田地,形成了“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榜山风格”,谱写了一曲发扬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战胜天灾、气壮山河的龙江赞歌。在中共龙海县委的领导下,刘秉仁带领龙海县干部和群众万人上阵,他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病了仍坚持同群众在一起劳动,脸上大汗如雨,腿上沾满泥浆,苦战七天,封堵了龙江西溪。之后又封堵了龙江北溪和南溪。全县二十万亩受旱田插上秧苗。实现了“旱天不旱地”的伟大誓言,取得了百年不遇旱灾抗灾的伟大胜利。 龙海县主要领导大部分来自长江支队这个群体,他们那一代干部始终牢记党的教导“执政为民”,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当时龙溪地委书记是马兴元,他也是一位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山西昔阳县人。南下后,前后两次在龙溪地委工作13年,这是他第二次任龙溪地委书记。正处于困难时期(59—64),加之又遇63年全区大旱,他和地委一班人,迎难而上,夜以继日指挥战斗在抗旱第一线。对涌现出的抗旱先进事迹他十分重视,他说: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对龙海县龙江江畔榜山公社在抗旱中“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高尚风格,他要求媒体及时宣传,号召全区在抗旱中 “向榜山学习” !发扬“榜山风格”。1963年4月7日,《漳州报》以丢卒保车,顾全大局的“榜山风格”作了报道。接着《福建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都先后发表了赞扬龙海县人民在抗旱斗争中迸发出“榜山风格”先进事迹的报道。 二 以龙海县“榜山风格”救灾这一事件为中心内容的新闻、通讯、特写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情景,不时地激发着一位南下干部的创作欲望,他叫陈虹,福建人,1936参加红军,1938年北上抗日,1949年6月南下,编入中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任青工部长。同年9月,他与 马兴元、刘秉仁等同志一起南下来在龙溪地区工作,他先后任青年工作部部长兼地青委书记、地委委员、统战部长等职。1951年12月后调任团省委宣传部长、省文化局长兼党总书记、省文联主席兼党总书记。1954年升任省文化厅长。他有丰富的文艺创作水平,恰巧1963年华东地区正在筹办现代题材的话剧会演,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再旺、文艺处处长张鸿一起找陈虹商量福建参加华东会演剧目的事。于是陈虹提出创作以反映“榜山风格”为题材的话剧,大家认为这个题材很好。7月下旬, 陈虹率领省文化局从下属单位挑选来的陈贻亮、向增等同志前往龙溪地区,又抽调了漳州日报社陈文和同志一道深入抗旱社队调查素材,体验生活,进行创作。到了龙海县,他首先走访了南下老战友——县委书记刘秉仁,刘秉仁用一天时间,详细介绍了全县抗旱工作情况,随后他又深入抗旱工地、同农民兄弟交谈采访了各类代表人物,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生动的群众语言、鲜明的人物性格,都在他的脑海里逐渐鲜明起来。九龙江沿岸人那种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思想;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风格;那种不怕任何困难,顽强战斗的精神;那种满怀信心创造大旱年大丰收奇迹的雄心壮志,深深地打动了他。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没有广大农民兄弟在抗旱斗争中所涌现的“榜山风格”,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素材,在创作过程中,陈虹始终坚持正面歌颂的观点,突出展示新型农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觉悟和在抗旱斗争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国与家之间的矛盾中所表现出的共产主义思想风格是贯穿全剧的主线。他连明昼夜奋斗三个多月,赶写出宣传“榜山风格”的话剧,根据剧情创作发生在龙江沿岸,所以后来改名为《龙江颂》。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能记得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曾经有过八个“样板戏”。在这八个“样板戏”中有京剧《龙江颂》,就是根据话剧《龙江颂》所谓“集体改编”,将男党支部书记改换成女党支部书记,又加了“阶级斗争”剧情。福建话剧《龙江颂》是解放后新中国唯一一个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题材的革命现代戏,其剧情是在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部和农民在抗灾面前毅然顾全大局、舍己利人,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 由于话剧《龙江颂》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优秀的艺术技巧,并富有感染力和现实教育意义,很快在全国打响,影响深远。当年话剧《龙江颂》进京汇演,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1964年2月5日至3月15日的40天里,《龙江颂》剧组为首都各界演出达32场,观众累计39200余人。周恩来、陈毅、李先念、邓子恢等中央领导,曹禺、田汉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先后观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陈虹在北京还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握住陈虹的手表扬他:《龙江颂》写的很好•••。 三 从“榜山风格”形成到话剧《龙江颂》的诞生,处处展示着长江支队干部“执政为民,甘于奉献”的风采。翻阅历史,龙江人与长江支队干部有着解不开、剪不断的因缘。当年长江支队五大队七百五十名南下干部扎根在闽南龙海等十县,在那里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经受创业的艰辛。《龙江颂》这个抗旱真实的故事就是他们“一生辉煌留八闽”的杰作,长江支队这个革命群体对龙江精神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年指挥领导那场惊天动地的抗旱斗争的地委书记马兴元,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山(60、2-63、8)、县长杨保成(63、8-65、11)、县委书记处书记县委副书记倪天林、县委副书记兼监委书记王照承,监委副书记石朝林,县委组织部长郝锦章,县委委员、副县长杨锁成,九龙江下游防洪防旱指挥部副指挥原维德,县妇联主席秦世英,榜山公社社长李月英等;还有《龙江颂》作者陈虹等都是原自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他们那一批干部,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一心一意把一切献给党,献给八闽人民。 话剧《龙江颂》出台始末深藏着鲜未人知感人的故事,揭开那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感悟:一是从文艺方面来探讨!话剧《龙江颂》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优秀戏剧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剧当时还只有一个《龙江颂》。《龙江颂》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堪称是那个时代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陈虹是一位北上南下战争年代闯过来的老革命文艺战士,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深厚的阶级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又有较高的思想水平。陈虹从事文艺工作多年来,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工作,为创作《龙江颂》费尽心思,大胆创作。其中龙海人民群众抗旱中许多发人深思的启示,激发着他开创了一个反映新时代、新天地、新农村、新农民文艺创作的里程碑。为福建及全国文艺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是从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来探讨!当时《人民日报》记者郭小川的长篇通讯报道《旱天不旱地》中的一段记叙,对当时干部在抗旱中的作用是这样评价他们:“抗旱这种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到底是怎么样迸发出来的呢?还需要有具体的坚强领导。在这里,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一,地委和县委的同志们决心很大,他们在惊人的困难面前毫不妥协,毫不动摇。第二,各级干部以身作则,脱鞋下田,与群众共同劳动”。“在江边工地席棚入口处,我们见到指挥这场战斗的龙海县委书记刘秉仁同志和副县长杨松山同志。他们刚刚还在参加青年突击队的劳动,是指挥部同志把他们唤回来的。刘秉仁同志昨天中了暑,今天仍坚持与群众共同劳动。他们的脸上大汗如雨,腿上沾满泥浆。从他们黑红黑红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已久经劳动者的锻炼了”。这段报道,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下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干群”作风。他们与人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甘于吃苦,发扬老区带来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们那一批南下干部在福建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始终坚持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坚持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从人民群众焕发出来的集体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风格来探讨!人民群众的高尚风格,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靠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而产生的。《解放日报》社长魏克明在采访中共龙溪地委书记马兴元时,马兴元说:“今年春天,我们对广大干部和社员进行党的社会主义教育,在抗旱运动中又不断进行思想发动,大大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认识和阶级觉悟,提高了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人们先公后私和集体主义思想,鼓舞了龙江人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是从“截断龙江引水抗旱”看长江支队南下干部那种惊人的胆量、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来探讨!《解放日报》社长魏克明在采访中共龙溪地委书记时,马兴元说:“抗旱斗争的胜利,是干部站到抗旱第一线与人民群众一起战斗的胜利”。“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担干部”。魏克明在采访评论中说:“干部站到抗旱第一线,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具有极大的意义”。历史记录着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在当年,面对惊人的困难不妥协、不动摇。龙江风格、龙江精神是靠当地地委、县委党的领导和教育,激发出人民群众的革命政治思想觉悟的集中体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江人抗旱的胜利,最重要的是多亏有一支敢于驾驭自然的、又有智慧、又有胆量、又有作为的长江支队南下干部队伍,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多年过去了,长江支队干部在九龙江畔艰苦创业的岁月里,奉献出他们的血汗、智慧、胆量和忠诚;历史记载着他们的青春、信念和理想。他们那一代干部,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力量,就是靠长江支队这个群体“一心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生奉献人民”的责任和信念,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造就出龙江风格及龙江精神。 龙江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舍己为人、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它是长江支队精神:“理想崇高,信念坚定;敢于胜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龙江精神的创立形成,就是长江支队精神在福建的真实写照。它是时代精神的典范,更是龙海人民、福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龙江精神、长江支队精神仍值得弘扬与传承。党的生命,永远是群众路线。 龙江精神、长江支队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它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共同奋进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先进文化敢于创新的一面旗帜;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榜样;是中华民族勇于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参考资料: 《马兴元纪念集》、陈虹《岁月回眸》、《长江支队干部人物志》等资料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长江支队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