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男儿写军魂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4-02-18 19:57作者:任慧文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是突然接到采访通知的,突然到接到采访任务时还不知道我的采访对象姓甚名谁,只知是去有“九省通衢、千湖之市”美称的武汉,采访一位晋城籍的老将军。

临行前,我终于拿到了我的采访对象的简单资料:申勇,原名申世荣,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南连氏村人,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政委(正军级),陆军少将……

“将军”这个字眼,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一个既现实又十分抽象的概念。在过去我所看过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那是一个纵横捭阖、指点江山、令人敬畏的威武形象。我的第一感觉告诉我,这次去武汉,我将要面对的采访对象与过去我所采访过的其他人物肯定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位肯定是一位膀厚腰圆,身材魁梧,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甚至会拒人以千里之外的大汉。说实话,一路之上,我丝毫没有到大都市的兴奋,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知如何入手去接近这位共和国的将军。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更何况我将面对的是一位首长级的人物。假如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是不是会导致不能圆满完成上级交给自己的这次采访任务?

然而,事实证明,自己所有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当我们一行驱车到达武汉,见到这位晋城老乡时,让我大吃一惊。面前的这位共和国少将,与我当初的想象相去甚远:中等身材,慈眉善目,举止稳重,儒雅之中透出一股英气。

我对他的采访是在他的办公室和宿舍展开的。透过他略带生硬的乡音,我了解到了一位从军四十多年的老战士的精神世界、他的心路历程。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参军入伍并不是为了当将军,也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想展现自我,能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学到一些东西,退伍后好为家乡人民更好地服务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他所钟情的事业连在一起的。1957年底,刚刚年满16岁的申勇便产生了当兵的念头。

说起申勇当初产生参军入伍的想法,还有一段情节。申勇出生的年月,正是日寇铁蹄肆意蹂躏中华大地之时。申勇刚记事时,父亲就被当时盘踞在太行山的日本鬼子抓去当了壮丁。这无疑是下了地狱,父亲没日没夜地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干活,结果很快便染上疾病,含冤而去。父亲的惨死,在申勇幼小的心灵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时刻想着自己能快快长大,好为父亲报仇雪恨。当赶走日本鬼子,全中国得解放,但此时申勇心中想的不仅仅是为父亲报仇雪恨,他在生活这所大学校里逐渐悟出,没有坚固的国防,就会受欺辱。因此,他当兵保家卫国的想法不仅没有因为日本鬼子被赶走而扑灭,相反,这股火苗在他的心里越烧越烈。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夙愿,他暗地里努力,积极要求上进。当他16岁这一年,已经是(晋城)南连氏村的团支部书记。两岁上失去父亲,对他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孤儿寡母,生活就成了最大的一个问题。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用他稚嫩的肩膀,顽强地挑起了生活过早赋予他的重担。为了实现自己当兵的愿望,这一年,他偷偷儿跑到县城报了名,但因年龄的缘故被刷了下来。他没有灰心,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于次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4月,他主动要求参加晋焦(晋城至河南焦作)铁路线的施工,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变家庭的处境,但未能如愿。

秋去冬来,申勇当兵的念头如熊熊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他又一次报了名。他的这一次报名在乡里、村里立即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是陈沟乡和村里的一个重点培养对象。乡里曾派他到当时的晋城县学习化验,准备让他到当时的大阳铁厂任技术员。听到申勇想当兵的消息,乡里的领导专门找他谈话,想让他留下来,申勇婉言拒绝了。母亲和姐姐更是舍不得让他走。申勇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父母最先为他取的一个名字就叫申定孩,其意不言自明,他是父母的宠儿,也是父母未来的依靠。父亲过世后,家里就他这么一个顶梁柱,当兵可不比别的,随时可能要到前线打仗,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但申勇是铁了心想到部队这个大熔炉去锻炼锻炼。因为家境的贫困,他只读了小学便回家务农,他心里想的是,到部队锤炼几年,回来能更好地为家乡父老服务。为了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夙愿,他苦口婆心地做通了母亲和姐姐的思想工作,并顺利地拿到了入伍通知书。

那一夜,申勇一直未阂眼。窗外一轮皎洁的月光照在床头,更令他彻夜难眠。从军的兴奋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他放心不下家里。他这一走,家里的困难怎么办?母亲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孩子,放心地去吧,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不要给咱乡亲们丢脸。看着满头华发的老母亲,申勇偷偷地流了泪。他牢牢地记住了母亲的话,含着泪踏上了从军的旅途。到如今,回想起当兵走时的那一幕,老将军的眼眶里都是湿湿的。

申勇终于实现了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当兵头一天,他是步行十五公里到达连队的。第一次出远门,他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但他的劲头十足,十五公里的负重跋涉,他丝毫没感觉到累。

刚到连队时,生活十分艰苦,也十分单调,每天除了训练还是训练,用他的话说,就是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但申勇从没怨言,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时时处处都要比别人要求严格。申勇的优异表现,也得到了连队和上级的肯定。第一年,他就连续两次被连队评为“五好战士”,并被部队荣记三等功一次。次年,他又一次被荣记三等功。每一次受到表彰,他都要尽快把好消息第一个告诉远在故乡的亲人。他要让母亲和姐姐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好让她们在家里放心。

部队首长看出他是一棵好苗子,又因为在这一届新兵当中,他是仅有的两名党员之一,次年便调他到师部当了警卫员。部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使申勇倍感兴奋,但他没有骄傲,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他的进步也越来越快。

1963年,部队保送他去了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前身为解放军后勤学校)学习。申勇高高兴兴带着行李到学校报到。他渴望着获取知识,他清楚知识的重要性,知识与能力永远是成正比的,只有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走进学校的第一天,就是摸底考试。那时的考试试题为了照顾不同水平者,初中、高中的内容皆有。申勇凭着这几年来的不断积累,加上为当技术员而进行的培训,部分竟然答对了不少。可毕竟基础较差,有的初中题他却未能答上来,有些高中的题他反倒答十分圆满。阅卷老师被他的答卷搞的云山雾罩。于是,阅卷老师专门调出他的档案查看,发现他只是小学毕业,就怀疑他在考试当中有作弊嫌疑,决定把他送回原部队。这一下,他傻了眼,学校为何不要他?难道自己的考试成绩不合格?他找到学校领导探问究竟。当得知是学校怀疑自己作弊时,他据理力争,坚决为自己申辩,并流着泪恳求学校领导把自己留下来。学院领导看他的神情不像是说谎,便答应了他的恳求,但要以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作为去留的依据。申勇只好答应,这总比不明不白被打发回去要好,他认为,自己只有用成绩来为自己作最好的证明。经历这次挫折后,申勇变得更加成熟,他像完全变了一个人,由于基础较差,他比别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每日起得最早,睡得最晚,长时间刻苦专研,他甚至忘记了星期天的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随后的一次考试中,珠算、政治他每门都考了满分五分。学院的领导被这位学员的性格和韧性所感动,第一学期下半年,就让他当上了班长。

短短两年的学习,使申勇真正地脱胎换骨,为自己今后的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申勇主动要求回到原来的部队工作,但组织上决定要他留在学院当教员。他坚决服从了组织的需要,又以一个军人的执著,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随后,由于工作需要,他先后辗转被调到武汉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干部科任副科长、仓库政委。后又到信阳陆军学院后勤大队任大队长。直到最后又回到军事经济学院担任副院长、政委(正军级)。每到一处,他都是兢兢业业工作,克己奉公,表现了太行老区人民朴实、坚韧的作风和一个老共产党员、老兵的高风亮节。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为党、为人民做好事却没有大小之分


从参军的那一天起,申勇就将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组织、交给了部队、交给了人民。他说,自己由一个穷苦农民的孩子能走到今天,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结果。自己必须牢牢记住党和人民的恩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人民。正所谓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

申勇并非圣人,是苦难的生活教育和影响着他,他永远也忘不掉自己参军第一年,为了尽自己的孝心,他省吃俭用,把每个月五元的津贴攒起来,年底给远在家里的老母亲汇回了五十元。他清楚生活在底层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也知道灾难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从参军有了第一份收入至今,无论是邢台大地震、云南大地震,还是1998年的洪灾,每一次他都悄悄地为当地的老百姓捐出自己的一份心意。除此之外,每个月发了工资,他都首先要交上自己的党费。而生活中的他却省吃俭用,从不奢侈,从参军到现在,一直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也是连几毛钱的香皂都舍不得用。

立身以行检为主,居家以勤俭为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人民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把集体当成自己的家,处处勤俭节约,决不浪费国家一分钱财。不仅如此,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别人浪费,他总是不顾面子,当面指出。在他担任武汉后方基地副政委(纪检书记)期间,严以律己,克己奉公,赢得了上级机关的首肯;他铁肩担道义,秉公办事,博得了同志们的高度信任。由于他在部队纪检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期间,他也被评为全军廉政建设先进个人。

古人云,贤者以公为公,以爱为心,不为利回,不为势屈。随着他职务的不断升迁,他手中的权力自然也越来越大。于是,亲戚、朋友都找上门来请他帮忙。家中的几个侄女又是打电话,又是找到部队,想通过他的关系当兵。申勇清楚,在如今的农村,当兵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但他每次都说自己无能为力。他说,当兵的想法是好的,为国家效力我一百个支持,但必须通过正常渠道。他说,我是做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天天教导别人、规范别人,假如我不能率先垂范,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帮助你们当了兵,我以后还有什么资格去教导别人,底下的同志又会怎么看我?如此一而再,再而三,亲戚朋友都对他没了指望,也不再找他。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就连自己的亲外甥,因为没有当成兵,回去之后,再没有和他联系过。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是多么想让亲人朋友能理解他、支持他,但现实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人就是对这位身居高位的“大将军”不理解。对此,申勇不愿做任何埋愿,他只希望让时间来消解他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了。

那么,是申勇寡情薄义,不愿意帮忙?还是他铁石心肠,知恩不报?事实并非如此。他是把这真爱、真情变得更为宽广。为了学校的教学,为了自己的事业,他曾不止一次主动为别人“跑关系”、“走后门”。

有这样两个事例可以证明。

部队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同志,老伴去世了,女儿女婿又都远在山沟里当兵服役,老人一个人生活十分不便。申政委听说这个情况后,主动与有关部门打招呼,亲自将老人的女儿女婿调回到老人身边工作,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问题。事后,老人才知道是申政委亲自出面为自己解决的问题,感激万分,提了几斤鸡蛋来看他。申勇动情地拉着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是应该我去看您,我没有把工作做到,您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鸡蛋我不能收,军队里的规矩您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今天同样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院还有一位副教授是院里的业务骨干,由于夫妻两地分居长达十年不能调到一块,1998年,这位副教授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的请求。申政委主动与他谈心,要他留下来安心工作,为此,他与这位副教授立下了口头的“军令状”:保证尽快把他的妻子调到武汉工作,否则,同意这位副教授转业的要求。话是好说,可这次不比在系统内部,这需要与地方上打交道,方方面面的关系跑起来,不知要通过多少环节,再者,人家一听不是为自己的子女、亲戚,无形之中,冷落不少。但军中无戏言,申勇一次次找地方政府帮忙。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终于使这位副教授夫妻团聚。这位教授感激不尽,多次登门要感谢申政委,但申勇婉言拒绝,他说:“我到军事经济学院担任领导岗位的第一天,就给大家讲,我是来为大家服务的。”

申勇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诺言。为了工作,他专门在学院为自己安排了一间宿舍。一方面是能与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另一方面,是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好尽快解决。他就像一个大管家,整天忙里忙外,没有一刻消停。没水了,他要去找人,查看哪里出现了问题;停电了,他又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帮助电工维修线路;没啥事了,他又找学员或同事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或生活的情况。他不是坐在办公室夸夸其谈,而是用实际行动感染着其他同志,从他担任学院领导岗位以来,几乎每年过年放假期间的值班,他都包了。战士们都说,申政委从来没有官架子,对待战士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父亲。

由于申勇少将的辛勤付出,军事经济学院的各项工作充满生气。从这里毕业的一批批学员,都成了军队后勤管理的骨干,为军队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


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因此,只要人民需要我,我将不惜一切代价


申勇少将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从当兵一直到从部队退下来,却没有能到战场上去出生入死,杀敌建功。他在武汉军区后勤部工作期间,自卫反击战打响了。申勇看到终于有机会去前线为国效劳,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到战斗的第一线。他认为,作为一名共和国战士,就要时刻准备着为国流血牺牲,报效祖国。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义无返顾。但由于组织上的需要,没能使他如愿。为此,他曾有一段时间闷闷不乐。但很快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认识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并不一定非要到战场,尤其是在和平年代。于是,他静下心来,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1998年夏天,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我国的南方大部分地区。那场洪灾,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心有余悸。当时已是军事经济学院政委的申勇接到了负责保卫汉江江堤的光荣任务。洪水就是命令!江堤就是战场!我们一定要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打赢这场战斗!在抗洪动员大会上,申勇组织学院的精干力量组成了抢险突击队,喊出了“人在大堤在”、“让党中央放心、让武汉人民放心”等响亮的口号。

那场大水,把整个武汉市都浸泡在了水里。据申政委回忆,当时,地处汉口的军事经济学院的院子里都是汪洋一片。这次申勇除有保卫汉江江堤的任务之外,还有负责接待好来武汉抗洪抢险的兄弟部队的重任。申勇把接待好兄弟部队的任务交给学院其他领导,而自己则带领学院的抢险突击队日夜坚守在大堤上。洪水肆虐期间,号称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每天的气温高达39-40度,别说高强度地干活了,就是坐在那里也是挥汗如雨。但申勇和他的抢险突击队连续七十九个昼夜一直驻守在大堤上。遇到险情,申勇顾不上自己五十多岁的年纪,第一个跳入水中,浑身上下分不清到底是雨水、汗水,还是血水。尤其是在抗洪最艰难的时候,受到党中央江总书记、朱总理、迟浩田等的接见后,更加鼓舞了突击队的士气。大家齐心协力,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水上钢铁城墙,将不可一世的洪水彻底征服,谱写出了一曲新时代军人的动人乐章。

七十九个昼夜下来,他们个个都累得筋疲力尽,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但当他们看到安然无恙的大堤,心中便涌上一股说不出的喜悦和自豪。

由于他们学院在这次抗洪抢险当中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9月28日,申勇代表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抗洪先进单位表彰大会,并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生活中,申勇是个大孝子。为了工作,为了部队,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他无怨无悔,但他心中唯一感到对不起的是自己的母亲。俗话说,忠孝难以两全。当他到了武汉工作稳定下来后,为了照顾母亲,他专门把母亲接来,想让老人家在自己身边享享清福,但老人在武汉只呆了一个月,便以吃不惯为由,坚决回到了老家。申勇清楚,其实,善良的母亲是不想拖他的后腿。因为把母亲接到武汉后,申勇同样没有时间来陪母亲,有时,母子俩几天都难见上一面。尤其让申勇心感不安的是,他在信阳担任大队长负责集训期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可部队集训正进入关键时期,经过一晚上的左思右想,他还是忍了忍,没有对组织提出请假的要求,坚持将集训工作搞完,才匆匆请假回到老家。当他到家后,母亲已经闭上了双眼。姐姐告诉他,母亲死的时候,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采访中,他不无感慨地说,这件憾事永远不可能再挽回,但他是为了祖国这个“大家”,他想,在九泉之下的母亲会原谅他的。

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名高级指挥官,申勇少将在搞好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一直思考如何落实江主席所提出的“保障有力”的战略要求以及如何培养新世纪合格军事人才的大课题。

1989年,他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参加了全军师以上领导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培训结束后,他对加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个思想酝酿成熟后,他不顾工作繁忙,通过自己平常的工作实践和思考,先后亲自撰写和主编了《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军事经济管理与效益研究》、《报考军事院校指南》等著作。其中,《世纪之交的若干思考》和《走向新世纪的军校德育》两部专著,被列为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著述,后者还被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等奖。

一个只要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磨炼,撰写和编著了近百万字的军事专著,靠得是他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热爱,靠得是他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他把军魂和自己的心血都浸透在了这百万字的一笔一画当中。他没有辜负太行老区人民对他的殷切期望,也没有辜负党对他的精心培养。他让家乡人民为他骄傲。


如今我退休了,但为人民服务、为军队服务的心没有退,我还要为军队的现代化,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在今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看到了一位戎马生涯几十年的石光荣在刚刚退休那几天的失落情形。或许,一个人太热爱自己的事业了,一下子从他所钟爱的事业中脱离出来,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或许有的人会因此而沉沦,但有的人会经过短暂的痛苦后,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拍,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发挥余热。我想,后者应该是更最热爱事业、热爱人生的。

申勇少将在刚刚卸任后,同样有这么一段痛苦经历。为此,他穿上了那套叠得棱角分明的将军服,专门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他们这一代人与毛主席他老人家有着现代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情结。瞻仰完毛主席遗容走出了纪念堂,申勇少将默默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站立许久,他整理着自己的思绪,从当兵入伍几十年,他从心底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他一直觉得没有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又想起当兵头一年,自己省吃俭用,年底给母亲寄回去的五十元津贴,在家乡父老当中引起的轰动……从军几十年,他还真是没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对自己的大半生作一个详细的回顾。

如今,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即将成为历史,但他不想就此止步,虚度余生,享受那所谓的天伦之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还想再为部队、为家乡发挥自己的余热。

从北京回到武汉,他参加了部队的老年书法班,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如今有了闲暇时间,他想为家里多做点事情。过去工作繁忙,对家里的事情过问得实在太少了。每天晨练结束,他都要绕到菜市场,捎带给家里买点新鲜蔬菜。平常一有时间,就照看刚刚一岁半的小孙孙。

但他心里依旧对学院一往情深,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到学院去看一看,积极为院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老伴说,现在你已经退下来了,不要“干涉”院校的工作,免得别人认为你还留恋那个位置。但他总是乐呵呵地说,管不住自己,我的魂在学院,现在总还是想尽一个老兵的义务。

他总是说,自己对党、对家乡人民的贡献实在是太少了。说到家乡,他更是滔滔不绝,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他说,1999年他当兵后第五次回家看了看,家乡的变化令他吃惊。正是家乡人民在为了改变自己生存环境,为了过上幸福生活的实践当中,所表现出的奋发图强的坚韧毅力感染着他,他才做出了今天的这点成绩。他说,久在异乡为异客,虽然这几十年里,自己只回过五次老家,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如今,他最喜欢吃的是家乡的小米,最爱听的是家乡的上党梆子。有时,睡梦中都是儿时在家乡的情景。

在我采访申勇少将期间,他不止一次为家乡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比如要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要加快基础建设的力度,比如……。看着他那陶醉的神情,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中,石光荣报答家乡蘑菇屯父老乡亲时的动人情节。那是人间最最纯真的感情。


结束采访任务之后,漫步江滩,看着奔流不息,汹涌东去的长江水,我感慨万千。申勇少将尽管没有真枪实弹在战场杀敌建功,但他为了共和国的安宁,为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他是太行山的好儿子,是晋城人民的杰出代表。正是千千万万的申勇构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这军魂已融入滔滔长江水,奔腾向前,直到永远!(责任编辑:韩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