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解读滕代远关于减少群众战勤负担的报告
滕久昕(苗族)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后,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对全区军事力量作了全面部署,确定集中野战纵队机动歼敌。由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等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第三(陈锡联)、第六(王近山)、第七(杨勇)三个纵队(后又加陈再道的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军区武装一部执行豫东方向作战任务;陈赓、谢富治率领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执行晋南方向作战任务;滕代远、薄一波、王宏坤等负责军区工作,指挥各军区武装,执行其他方向的作战任务。
父亲滕代远在他写的回忆(未发表)中说:1946年秋收后,我与邓小平坐小汽车回到武安县冶陶镇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驻地。经过中央局会议决定,要我以副司令员的名义,主管军区的指挥工作;薄一波副书记为代理书记,副政治委员兼代理政治委员。以后还有王宏坤为副司令员,王世英为军区副参谋长。
这样,父亲就与薄一波、王宏坤等同志密切合作,担负起领导晋冀鲁豫地区内线作战和调动全区军民,从军事、经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支援战争的繁重任务。

薄一波同志说:“当时,为前方补充兵员、筹集粮草、运送武器弹药的任务十分繁重。……(1947年)一年之中,我们为前线补充了兵员十九万人,仅南下的每个纵队就补充了八千多人,动员民工共达七千多万人次”。
当时,晋冀鲁豫地区正面临蒋介石全面进攻的高潮。国民党反动派出动五十多个旅,沿陇海、同蒲、平汉路三条战线同时向解放区进攻,叫嚣三个月内消灭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在中共中央关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积极防御方针指导下,我军有计划地进行了战略退却,主动撤出了不少城市,并号召在全区开展游击战争,争取爱国自卫战争的胜利。
时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的庄重①同志经数日行军,从洛阳西的新安北渡黄河,在济源西北邵源跨过王屋山天井关,登上太行山,经晋城、高平、长治、潞城、黎城,于4月初到达河北涉县西戍新华社总社,接受负责组建由粟裕同志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新华社分社的任务。父亲与他是在南京中共代表团工作时相识的。1946年5月26日,父亲奉命去南京,协助周恩来同志进行对国民党的谈判及处理整军等问题。庄重担任新华社记者,经常采访和报道中共代表团的活动,父亲与他经常接触,彼此很熟悉。1948年3月21日,庄重途径武安冶陶时,遇见父亲,彼此在一起畅谈,庄重回忆说:滕将军对我很亲切,像老朋友一样。庄重同志反映:晋城专门划了二十个行政村为野战医院,男女老幼及学校全体师生负责照看伤员都忙不过来。每天从晋城运来五十辆大车的煤也不够用,许多果木树都砍烧了,并且开始有拆房子作柴烧的现象。军鞋负担严重,太岳的晋城、阳城、高平三个县去年(1947年)六十九万人口中,有七万个妇女作了七十五万六千双军鞋,平均每人作十双(原电文为十五双),共合米八万四千六百七十二石②,均为群众负担。只济源一县,去年群众就买了四千张席子,合二十八万元,七千个碗或借被子给伤员用。还有一些部队不注意节约,随便浪费弹药、粮食、军鞋及劳力。他认为:军鞋与粮食可不由老区前送,把负担加在地主身上。

父亲听到庄重同志反映的情况,心中很是焦急,他相信情况是真实的,必须引起党中央和高层领导人的注意,否则,就会伤害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热心,伤了元气,产生负面影响。经过反复思考认真梳理后,决定以个人名义于1948年4月13日向在河北阜平城南庄的党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发出了“关于群众战勤负担情况的报告”。
战勤,顾名思义就是为前方作战而提供的各种勤务。如运送物资、粮草、武器、弹药,接送伤员等。
电报中讲到:济源全县七个行政区,二百一十七个行政村,二十万六千人口。三分之二是女人,一万二千家属(约四万人)。去年麦收,全县好的有五成收,有的则毫无收成。秋收二成,种子都不够。现在很多的地都荒着,其原因:(1)是连年灾荒,(2)是缺劳动力,(3)战勤负担太重,(4)是某些地方侵犯了中农利益,生产情绪不高。现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已没饭吃。从去年年底到现在靠野菜谷糠充食。该县王屋山区灾情最为严重,很多村庄断垣颓壁,田园荒芜。许多贫雇农以致富农,均出卖儿女换三四斗粮食度荒,讨饭的更多。东竹峪村群众曾集体请愿,要求政府免差,并予救济。群众负担极重。
电报中举例说明负担过重的情况:(济源)全县全劳力二万人,去秋参军四千五百人,实有一万五千五百人。去年陈、谢大军南下,迄今共出修船工二万个(四百个全劳力),运一百五十万斤粮(缺劳力统计)。六、七两区运柴草八百四十万斤(其余五个区无材料),去临汾担架二千四百人,为陈、谢运弹药及担架等达一万零七百六十人(以上均是全劳力出差),只邵源一地平均每个全劳力每月二十五天以上出差。此次运粮给郑、洛作战,均是妇女儿童,老汉背一斗③粮食走八十里,空着肚子来回,群众普遍反映“支前倒是好,可不能光是紧着裤腰带去支”,“在家不如出去,出去还可动弹”(即到外乡去要饭吃)。
中央在接到父亲电报的第六天,即四月十九日,批转了这个报告,同时转发前线作战的陈赓、谢富治、唐亮、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彭德怀、张宗逊、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许世友、谭震林及东北、西北、华东局,晋绥、热河分局等处,要求:严格检查部队中浪费人力物力现象,迅即订出制度办法,加紧纠正。
中央电报及时指出了前线部队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前方军事指挥员及各中央局领导同志的注意,各个部队在繁忙的战斗空隙,抽出时间组织所属政工部门人员,对部队战勤情况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将检查情况及时上报军委总部,起到了积极作用。陈毅同志讲的好:“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父亲的报告被批转后,引起个别军队高级干部的反对意见,也确实有一些军事主官不以为然,对此电报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但是,这就是后话了。
中央的批示指出:尤其要将前线依赖后方,不愿尽一切努力就地解决困难,一遇困难,就向已很困难之后方(许多地方已尽了超过其可能性的努力)作过分之要求,忘记了必须将战争负担尽量加之于敌的战略方针这一类错误思想加以检讨,彻底纠正。并将滕代远四月十三日电及中央这一指示,发给各纵队讨论,从思想上彻底解决问题,才能有利于长期战争和取得最后胜利。
所谓历史,就是之前发生的事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知晓,来自于前人遗留下来的书籍、口耳相传的言语、甚至只是某个模糊的剪影。然而,历史的真实只存在于当时。只有存在于当时的人才能真的知道历史。也许有人会说,那要是亲历者所说的也不是真实的呢?是的,那还是不一定。人类是天生的说谎高手,也许出于被迫、无奈或某些其他目地,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假的。而我们知道的历史,尤其是教材上的历史,往往是多方面“打扮”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多数人所认同的历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多少事物都是转瞬即逝,而留在人们心中的,只能是最动人、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
现在的互联网上频频出现当年的这封电报,也见到有些知情人写文章回忆这段往事。一些权威部门出版了刊登有中央电报的书籍或网站,虽然不知为何原因,删去了电报文字中“并将滕代远四月十三日电及中央这一指示,发给各纵队讨论”这句话,我们且不必去深究为何删去这段文字。无论如何,父亲反映的意见是及时的,正确的,他坚持实事求是,以个人名义秉实向党中央反映基层情况。在那时敢于提出这样的意见,也是需要有胆识的。党中央及时批转父亲的报告,提醒前线指挥员“严重注意此项报告,严格检查部队中浪费人力物力现象,迅即订出制度办法,加紧纠正”也是英明正确的。
此事已经过去六十四个年头,我们的党更加成熟稳健,国家发展的如此繁荣富强,人民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军队建设得更加强大,但是,永远不要忘记时刻保持军民鱼水情的亲密关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注释:
① 庄重,95岁,原名庄开第(地),在白区工作时改名庄坤,庄重是笔名。1917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镇界圩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皖北《淮流》杂志主编,豫皖苏边区群众导报社、淮北区人民报社副社长,新华通讯社华中总分社、新华日报社华中版通讯部主任,新华社华东前线特派记者兼前线分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编辑部主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华东总分社第一副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后,历任新华社总社国内部副主任、司法部宣传司司长。主持创办了《中国法制报》,并任总编辑、社长;
② 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合现在120市斤;
③ 斗,古代重量单位,一斗合现在12.5至13.5市斤。
附:滕代远同志简介
(1904年— 1974年)
滕代远 苗族 1904年11月2日生, 湖南麻阳人。曾用名唐大光、李光。早年在湖南省常德第二师范读书时,参与领导进步学生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长沙近郊区委书记、农协委员长;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农民协会委员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醴陵县委书记、湘东特委书记、湘鄂赣边特委书记。1928年7月,与彭德怀共同组织和领导了平江起义,是平江起义的领导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党代表兼13师党代表。同年12月率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任红四军副党代表,参与并领导了井冈山保卫战,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红五军、红八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后,任军团政治委员;红一、三军团合并组成红一方面军后,任红一方面军副总政治委员兼红三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一、三、四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11月和1934年2月,分别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3年7月担任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东方军政治委员,率部队入闽东征,因战功卓著,荣获中革军委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1934年2月调任中革军委总动员武装部部长,同年7月受中央委派赴苏联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进入列宁学校学习军事,于1937年回国,任中央和八路军驻新疆代表。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39年冬赴晋西北地区指挥反顽斗争;1940年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副校长兼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北方局委员;1942年8月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兼情报处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北方局常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军政大学校长;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军事顾问;中共华北局委员、常委,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华北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949年1月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铁道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财经、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任铁道部部长兼党组书记;196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九、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2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滕代远同志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早期创始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是人民铁道事业和铁道兵的奠基人,为新中国铁道的恢复和建设呕心沥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