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我市老旧城区改造的建议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8-04-03 19:04作者:朱宗璞来源:晋城党史网 我市自1985年立市以来,在党的政策指引和历届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布局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短短30余年,城市面貌发生了突飞猛进、有目共睹的大发展、大变化。市区面积从原来的不足五平方公里,现在已拓展到50多平方公里。市区建筑由原来的低矮、老旧、零乱,现在变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交通从原来只有一个大十字街道,现在有了数十条宽阔畅通气势壮观的现代化道路。群众生活的舒适感、幸福感、获得感大为增强。这不仅引起了所属各县区群众的关注羡慕,也吸引邻近的河南、河北、山东,乃至浙、江苏、甚至还有新疆、西藏等地的人士纷纷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创业、甚至落户居住。可以说,这里已经成为一块风水宝地,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就总体来看,我市的发展是快速的,势头是迅猛的,变化是惊人的。但是,由于我们是由一个原本就陈旧落后的小县城向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发展,本身就先天不足,底子差,欠账多,所以,尽管30余年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市政面貌发生了世纪性的突飞猛进,但是,毋庸讳言,我们仍然还有不少方面不能尽如人意。 从交通道路建设来说,尽管我们修了那么多的路,群众的出行比原先方便了许多,但是,仍然还有一些地方交通不少是那么畅通无阻,有个别地方还存在“断头路”(如前进路,中间通,两头不通)。有的地方是“半截路(如太岳路,目前只是与泽州路连接,但从一中至景西路,仍然还是过去的老路)。有的地方存在“肠梗阻”(如建设路,两头通,中间不通)。有的地方,人为地造成割裂(如黄花街与北大街原本是天然贯通的一个整体,自从修了人民广场,在主轴上把市区隔开了,造成了车辆、行人等诸多不便)。还有的地方(如新市街),长年累月拥挤不堪,街道狭窄,环境紊乱,既不整洁又不美观,整体形象欠佳,等等。 从城市面貌(市容市貌)来说,我市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新城区比老城区好(新城区建筑、设施、管理等方面年代短,布局新,较为现代化,在感官上给人一种愉悦感;老城区建筑、设施的年代相对较长,其现状是破旧、落后,大部分维持在80年代左右的水平,与新城区比较,让人有一种隔世之感;新小区比80年代、90 年代时的小区好(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小区,大多楼层低,最高的也不过5层、6层,面积狭小,多为50平米左右,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有的至今还是用煤。这导致了相当多的居民为了改变环境而私改私建,乱搭乱建。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人们的经济观念普遍觉醒,不少人利用在城里居住的有利条件,不经批准就钻墙打洞,搭舌头房,做起了生意。使得小区愈发显得杂乱无章。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在幸福、舒适、优良的环境中,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奋斗目标,也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快建设美丽晋城,让我这个城市成为交通发达、建筑整齐、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花园式城市,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关心城市建设,积极参政议政,是每一个市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作为这个城市的医院,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发表一些意见:
一、交通道路方面,我认为以下4条市内道路应改造完善:
一是建设路。这条路是市区规划的一条南北交通要道。建市之初,从凤翔南区至新市街建设路段早已经开通,2011年陵沁路至古矿绿苑小区(即建设路北段)也已开通。但是,从绿苑小区通中后河社区、西后河社区跨书院街、东大街直至下东关社区市二院后门段道路迟迟未打通。虽多有倡议,但基本未有改变。上述区域包括中后河社区、西后河社区、下东关社区及晋煤集团古矿公司生产生活所在地,位于老城区中心地段,人口5532人,居住户2014户,绿苑小区共有2456人,居住户754户。区域内北邻陵沁路、西邻南大街、东邻泽州路、南邻新市街、中间书院街、东大街横穿而过,另有小东河,从片区南北贯穿,属典型的老城区,街道窄、人口密集。区域内既有栖菁园市场、金囤市场等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市区乃至周边县市区主要的蔬菜瓜果粮油肉类水产的供给,汇聚了大量以此为生的外来人口在此生活工作;又有晋城一中、晋城七中、晋城附小等市区名牌中小学,特别是晋城一中近几年在省内名声鹊起,是全市莘莘学子的向往之地。许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纷纷迁到附近居住,形成新的人口集聚。两类生态集聚老城区,形成了粗放型人口密集地,造成了各种隐患,特别是带动车辆数量猛增,造成了经常性的交通堵塞。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从清晨开始,担负着市区主要供给的市场附近车水马龙、供应商要送货、零售商要进货,形成第一个交通堵塞高峰;早每天的早、中、晚,大量学生上学、放学,家长接送,形成又一个交通堵塞高峰,直接影响了市区南北要道泽州北路通畅,特别是七叉口的交通堵塞成为市区一大交通隐患,给辖区范围内的居民在工作和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因而群众对这段路的改扩建要求比较迫切,盼望政府在调查研究、总体安排、科学布局的基础上,将此工程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新市街路。此路从城区政府以东至开发区已经基本得到改造,路面得到拓宽。现在的问题是城区政府至景西路,仍然处于道路狭窄、交通拥挤状况。尤其到了节假日,这里常常堵得水泄不通。虽然市里在最拥堵的地方修了天桥,但还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为此,建议对城区政府门前至景西路这一段进行改造。由于先天原因,改造难度较大,本人听到不少群众意见,认为可以对道路两边的建筑清理整顿,撤除一些违章建筑,适当将人行道收窄,并限制人行道摆摊,使行车路面得到适当拓宽,以此促进人车分流。此外,为缓解此路段的交通压力,建议与道路改扩建相同步,除交通车外,禁止其他车辆和摩托车进入,或者按单、双日限行。 三是北大街路。北大街至黄花街路,在立市前就是晋城的主要街道,于今仍然是一条重要通道。每天车水马龙,颇为繁华。现今,虽然主城区已经南移,但它的交通功能并没有减弱。仍然在缓解城市压力中发挥着作用。北大街路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路面过于狭窄,只可勉强称作双向两车道。人行道也较为狭窄,还有大量车辆随地停放,因此经常出现人车混行的状况,又拥挤又危险。我个人认为,北大街作为曾经的主城区,虽然整体改造有困难,但可以先在缓解交通压力上做文章。即尽可能将北大街路拓宽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将人民广场的中间部分功能改为市区街道用途,这样,就可以使北大街路南与黄花街路连成一气,北与新开通的书院街路连成一气、从而使整个交通枢纽的血脉贯通,说不定通过道路改造,还能倒逼老城区的改造。 四是大十字街。太岳路从东而来与泽州路连接后,东起晋城一中,西至运行不久的凤西路,这中间的道路仍然原样不动,没有任何改变,成为所谓的半截路。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改造不彻底,或不完整。周边群众对于此段路也多有议论,更多的是盼望。希望能将这段路打通。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将一中至景西路的这一段的道路改造,一并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提上议程,统筹安排。
二、老城区改造方面,由于当初建设时受时代局限,眼光不远,格局不大,不少在当时看是不错的项目,现在来看则大大落后了。如果是在农村或小城镇,不改也行,但从建设美丽晋城的角度看,又非改不可,否则,其他地方都搞得很好,老城区则面貌依旧,所谓的美丽晋城就不完整,甚至反过来拖全市的后腿。那么,应该怎样改进呢?我认为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大拆大建,全部推动重来,这当然好,但明摆的问题是,我们的财力达不到,所以事实上不可能;中策是有拆有建,有废有立,稳步推进,时间上可能会拖得长一些,但震动小,矛盾少,财力上也比较能够承担。下策是在原有的格局上修修补补,有些小变化小进步即可。从这三策来看,我认为采中策较好,既不激进也不消极。在具体实施上,我建议应将其列为市里的一件大事,组织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多个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研究,统筹规划,制定出一个完整方案,明确市、县(泽州)、区(城区)两级各自的责任,并在政策、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可向国家和省里进行必要的资金争取。这样坚持几年,必定会使老城区青春焕发,面貌大变。
三、老旧小区(居民住宅区)改造方面,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对其外观和功能进行综合治理。外观主要指外在面貌,除个别年代久远、既破败又危险的建筑应予以拆除外,还要把外表上过于老旧、污损严重、虽然还有使用功能,但与城市地位不相匹配的住宅楼加以刷新,对私接私建、乱改乱建,穿墙打洞、私搭舌头房做生意的现象进行整治。同时增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文体场所、托儿所、托老所等必要设施。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北京市有一个《关于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规划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其做法值得我们参照。他们连续6年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做法和经验的核心是:实行简政放权、将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全部向区级层面下放,采用“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的方式,规划、国土、建设、消防等主管部门从“管审批”转向“送服务”, 配合街道办事处做好消防审查、施工图审查、施工招投标、产权办理等手续。按照服务公众、改善民生、保障权益、权责统一的原则,在不损害周边群众权益,同时确保满足日照、安全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中的强制性要求的基础上,由街道办事处报区政府研究同意后,直接组织实施,不需办理相关规划手续。区政府统筹负责、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主管部门负责事中事后的监督指导,期间,小区群众可以充分参与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来.。市规划委通过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相关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入手,请老百姓全程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其中包括确定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项目性质、建设内容、规划方案及运营方式等。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工作流程和公众参与方式,发动居民参与制定新建和改造实施方案。小区如果缺乏停车设施、电梯等,居民可以向街道办提出建议,街道办将组织实施;甚至连新增的托老所、教育设施和文体场所等非盈利设施盖在哪儿、怎么盖,都要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我将其概括为“民建、民治、民享”。我认为,这个做法对我们的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更新,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四、为了促进道路交通建设、老城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我建议市里将市区西北部(即西上庄至西洼岭山口一带)加以开发利用,既可扩大市区范围,又可使老城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有置换之处。民间也有这种期盼,群众把这称为"开发大西北",可见加速建设美丽晋城是民心所向。 (责任编辑:韩玉芳)
文章分类:
党史文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