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贾吉庆同志在一起工作的日子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10-08 20:16作者:王章炎来源:晋城党史网


1949年,贾吉庆同志随长江支队,从遥远的太行山革命老区南下来到福建,被党组织派到罗源县委组织部工作。我是一九五零年革大毕业分配到罗源的土改队干部,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工作上和他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后来他到县委组织部当部长,我也到县委财贸部当干事,接触的机会相对多了一些。县委里的同志觉得他为人比较直爽,没有什么架子,作风雷厉风行,有话当面说,直来直去,工作上要求严格,平时又很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业余时间也很随意地和他打乒乓球、打扑克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后来他调离罗源到福安地委工作,多年没有见到。


文革期间,他回到罗源任县委代理书记,我抽调到县委文革办工作,红卫兵很自然地把我们看成和县委是一鼻孔出气的保皇派。因此批斗贾吉庆同志的时候,经常把我们拉去陪斗。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正确对待文革的,实属不容易。贾吉庆同志认为自己为人坦荡荡,无私无畏。他相信党,相信群众,不论对红卫兵还是对造反夺权的群众,都能从容地处理好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既满足了他们的合理要求,又不和群众闹对立。一边接受批斗、游街,一边照常坚持工作,处理县委的日常事务。后来县革委会成立了,他被遣送到霍口公社“劳动改造”,他仍然坚持共产党员信念不动摇,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


文革后,他相继调到省水土保持办公室、省水产厅办公室,后来在省水产厅当副厅长。他工作单位的性质跨度比较大,但都能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新岗位的工作。上世纪中叶,他调到福建省水产厅,我七六年也到水产厅系统工作。虽是厅下属单位,但见面的机会还是比过去多了。记得八十年代,福建养殖的海带,销路不畅,这使得在水产厅工作的贾吉庆同志十分焦急。他积极组织宣传海带作为食品的好处,请加工部门想办法,把海带加工成各种方便食品,逢人便宣传海带是价廉物美的保健佳品,积极推荐大家吃海带。在宣传的推动下,人们观念开始改变,海带销路逐步打开,促进了福建省海带生产的健康发展。现在海带在福建省水产产量中,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他在水产厅工作时曾经分管过养殖工作。七十年代后期,国家农业部水产局成立下属的中国水产养殖公司,各省的养殖公司也是中国水产养殖公司的直属单位,号召全国各地沿海省份,大家都来养殖对虾,为国家创收外汇。刚刚开始改革的年头,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很迫切,但是养虾是全新的一个项目,历来对虾都是海里直接捕上来的,从来没有养过。大家都觉得养虾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不但局外人带着怀疑的眼光,就是水产厅本部的一些同志,也担心能否把对虾在人工的条件下养成。质疑的声音不断,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不言而喻。连省水产养殖公司一些直接搞这个工作的人也在质疑。我当时也在养殖公司工作,我记得是贾吉庆同志第一次带我们去北京开会接受任务。七八年底,他又带我们去参加中国水产养殖公司在广州召开的改制会议,为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把直属的省养殖公司改为省属体制。贾吉庆同志都能排除舆论上的一些干扰,坚信国家部里的决策是正确的,全程积极地参加了这些工作。在贾吉庆同志的带领下,省养殖公司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首先他把养殖公司的机构充实起来,从开始的二、三个人,逐步地扩大到三十几人,有土专家也有从院校毕业的技术人才,还包括从外省引进的老水产专业人士。他还督促厅养殖处并组织厦门大学、厦门水产学院、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大抓对虾全程养殖技术研究。还引进“日本对虾”养殖技术,在福清搞试点。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成功地掌握了对虾从育苗到养成不同时期的规律。同时把霞浦、宁德、莆田、厦门等几个重点县、市,搞得有声有色。在霞浦甚至养出了去头后每磅6-8头的大虾(这种虾一般只能从海里捕捞才会有)。用现实的榜样说服群众,加快了对虾生产的发展步伐。全省从南到北沿海各县除个别的以外都建立起了对虾养殖基地,建成虾池二万多亩,大的养殖基地县都成立对虾加工厂,配套有进口的组装式冷冻加工设备(这些加工厂在不是对虾生产季节时,还可以加工其他水产品,补齐了过去水产部门的短板)。做出来的成品全部由省水产养殖公司直接出口,八十年代后期,每年为国家创汇1000多万美元。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福州地区创汇业绩排老二(第一是福日公司),受到了国家经贸部的嘉奖。养虾使各地的经济收入大增,也推动了各县的经济发展。在一些重点县,许多人都把自己能在该县的养殖公司的加工厂当工人,当做很有面子的事情。


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贾吉庆同志在这里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历史为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责任编辑:韩玉芳)